为什么说咸丰年间的币制改革是一个影响极坏的改革?
唯爱 •2023-05-15 16:11:05•瓷器
当国家的财政暂时陷入困境的时候,当局总会不可避免地又想起发行纸币这个“绝招”。这个对于古代国家尤其如此,比如说清朝咸丰年间的币制改革就是这种应急之举。结果当然不会好,不过事情发生还是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兵锋锐利,从武汉顺流而下,逐次攻破长江沿岸的名城。由于军差闭灶饷骤然紧缺,咸丰帝决定发行不兑现纸币。到该年底,皇帝正式发出“著即发行宝钞”的上谕,提出发行纸币的理由只是白银制钱运输不便,而并非库藏不足。
当时发行了两种纸币,大额者相当于白银,称作“官票”,可以一两兑换制钱2000;小额者相当于铜钱,称作“宝钞”,理论上讲,可以2000兑换白银一两。官票、宝钞,民间也称为银票和钱钞,简称“钞票”。现在我们称呼纸币为钞票,就来源于此。
咸丰一朝,可以说恶政连连,不过仍然以此次“币制改虚扮革”为最。发行不兑现纸币,态祥思路不可不谓先进,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准备金制度,发行第三年就开始贬值。而且地方政府也纷纷抵制中央政策。比如湖南布政使就认为,“以尺幅之纸当银三两,其能用耶?”有的省份则明确不允许百姓缴纳赋税搭用银票。
咸丰纸币,发行了7年,以户部银票计,总额1000万两;进入同治朝,又回收了7年,但未回收者占发行量的2/3。也就是说,起码账面数字上有六七百万两白银官票流散民间成了废纸。这次恶政造成的严重政治后果、社会后果和经济后果,使得之后起码70年,民间对于不兑现纸币深恶痛绝,当然,中国当局也不敢再发行此类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