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汉代青铜器的品种及艺术特点有哪些(汉代青铜器的品种及艺术特点有哪些呢)

一、汉代玉雕有哪些成就和艺术特点?

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政治、道德与迷信色彩的成组佩配列玉器盛行,称为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玉管等皆成为组玉的一部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关于各类组玉的组合形式与《三礼》所记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须从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习俗规范等方面,探索有关组玉的种种问题。汉代玉器引人重视的,是不断有金缕、银缕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制作。

汉代常见的一种玉佩饰——玉舞人,形态逼真,极富动感。汉代玉器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成就,小饰件雕刻善于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和特定情境下的神态,寥寥几刀,便意趣横生。玉器多用刀刻成,俗称“汉八刀”。

受黄老之学的影响,汉人尤其是统治阶级表现出对永世长存的追求,所以汉代葬玉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玉衣制作的繁琐程度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目前发掘的玉衣有二十多套。从发掘的成果来看,玉衣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汉代玉器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产生的一朵奇葩。楚国是一个巫风炽烈的国度,他们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少有理性浸染,更多地保存了氏族社会的遗习和风尚。他们想象丰富、奇特、怪异,自成一系的地域文化,具有清新脱俗、自由浪漫的风格。汉代统治者大多是楚人,他们一方面怀着崇敬的心理继承中原文化,又不可避免地使中原文化染上了楚文化的特色,并且使中原文化和楚文化融合起来。汉代的玉璧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刻有蒲纹、谷纹的形制规整的玉璧上透雕出优美飞动的龙凤形象,规整严谨之外又有飞扬流动的奇思异想,体现了汉代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想象结合在一起的艺术精神。汉代玉璧的镂雕、透雕技术则更富有装饰意味,显示出楚文化的浪漫风采,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汉代玉器的主要成就在西汉和东汉。汉代玉雕与前朝不同。从西汉开始,玉雕就进入一个“自我”的领域,除部分器物形制相同外,大胆地创造出独特的雕琢风格。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汉代刀法,其刀法苍劲有力,粗犷流畅;其次是动物造型优美,转折有序,表情凶悍,活沷生动,大有慑人气魄之势,故又称之为“真浮雕”。

二、汉代雕塑艺术的特点?

汉代时期的雕塑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力量将中国雕塑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雕的出现和标志性明器雕塑的产生,以及工艺性雕塑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秦汉雕塑的巨大气魄和强健精神,为中国雕塑的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汉承秦制”汉代明器雕塑的制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形体上虽不如秦代高大,但表现物件上却比秦代丰富。人物的塑造比秦代富於动感,姿态也有了较多的变化,东汉明器雕塑在题材内容,制作材料,以及分布地区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出现了大量形形色色,表现各种生活劳动场景的俑,以及楼、坞、堡等模型,在题材内容上更趋於生活化,更真实广泛,具体表现各种生活场景。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间风貌,如体现巴蜀风情的身背竹箆劳动妇女俑与袒博赤足、抱鼓,眉飞色舞表演的《说唱俑》。

三、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1、重视调谐是中国青铜器设计上突出的一条原则,这里说的调谐包括青铜器形的塑造,纹饰的布局,色彩的对比等各方面。

    2、颜色的和谐很早受到重视。

    3、纹饰的图案化是中国青铜器的又一特点,可以说伴随着青铜器的诞生,这种倾向业已出现了,三角纹和乳丁纹也许是青铜器最早的纹饰,齐家文化的残刀柄和七角星纹镜,都装饰着三角纹。

    4、中国青铜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面形作为装饰,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却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和器座或者以人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配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都是男女侍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

    5、与这一特点有联系的青铜器的动物形象大多数也并非生物的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塑造而神话化了。

四、简述汉代石雕艺术的特点?

造型简洁,风格古朴,是汉代石雕的特征,较有名的如1985年河北石家庄发现的赵佗先人墓附近之跪坐石人、陕西长安常家庄的昆明池牵牛、织女像。霍去病墓石雕,现存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是汉代石雕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五、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特点及艺术价值?

霍去病墓石雕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这些石雕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

文物价值

霍去病墓石雕群是中国最大型石雕,艺术时间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文化遗产。 霍去病墓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六、汉代漆器有哪些特点?

汉代漆器已具备了雕刻、镶嵌、绘画三种基本的装饰工艺技法,绘画方法的应用最为普遍。

装饰纹样以流云纹、旋涡纹、菱格纹和飞禽走兽为主,沿用楚文化具有巫术含义的神人瑞兽图案、受原始道教影响的神仙羽人题材和儒家学说影响下的孝子图,均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七、汉代帛画有哪些特点?

主要用线条描绘,造型简练明快,虽然线条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拙,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风格——以线造型,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在用笔和设色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对人物面部刻划还比较粗略,并带有一些装饰意味,显出早期绘画的稚气。

八、汉代成组杂技陶俑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答:汉代陶塑珍品是一套成组杂技陶俑,是1969年在山东济南市郊无影山西汉墓中出土的。杂技陶俑展现的是一幅表演杂技的场面。在一个长方形陶盘上,有21人,登场表演杂技的有7人,姿态各异,其中穿长袖花衣的两个女子,相向起舞;还有两人作“拿大顶” 姿态,形象稳健有力;一人正在腾空翻跟头,另一个作难度很大的柔术表演,双足由身后上屈放于头侧。

表演者左前方有一个穿朱红色长衣的人,可以转动,似为指挥。右乐队7人伴奏,使用的乐器有钟、建鼓、小鼓、瑟、笙等。

两女子长跪吹笙,其余都是男性。陶盘左右两端有7人,衣服着地,作观赏状。一侧3人戴冕形冠,另侧4人头 戴环形帽。

整组造型有些笨拙,仅仅是人体轮廓塑造,姿态亦稍呆滞,但色彩艳丽,人物繁多,充分的渲染了市井意趣。

随着政治、经济各方面变化,西汉晚期开始出现表现世情浓郁的百戏、说唱等情境的陶塑,尤其是和着音乐跳舞的陶诵较多,出土于山东济南市无影山西汉墓的这组陶俑,是 一组彩绘杂技乐舞陶俑,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舞台演出场面,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

它集舞蹈、音乐、杂技于一体,进行了井然有序的布局,有欢 快的气氛,刻画的人物生动传神,再现了当时风行的“百戏”演出时的热闹场面。汉代盛行杂技表演,文献记载上也多存记述。

解放后也挖掘出了不少以杂技表演为题材的汉画象砖和画象石,但是像成组杂技陶俑的发现,较为稀少。

在这张陶板上,汉代艺 术家为我们保留了当时风行市井的“百戏”演出时的热闹场面,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

九、汉代青铜器最具特色的两类品种?

汉代的青铜器最具特色的两类品种是:

1、以生活日用器皿为主,装饰纹样以素面最为流行,比较华贵的则施以鎏金及装饰金银错。品种主要有鼎、釜、甑、鍪、钅焦斗、钟、钫、耳杯、樽、盉、盘、洗等。新出现的及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灯、博山炉、熨斗、炉、漏壶、案等。还有货币、符、节、带钩、铜镜、玺印、度量衡器及边远地区的贮备器、铜鼓。

2、纯粹的装饰品、艺术品等。汉代铜器以造型见长,器型多构思奇巧,如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不少铜奔马,河南偃师出土的铜奔羊及甘肃灵台出土的铜俑等。甘肃武威的一件铜奔马,习惯也称“马踏飞燕”,三足腾空,全身重心由右后蹄落在迅飞的神鸟上,四足、头、尾围绕驱体将空间分布得当,造型险中求稳,别具匠心。

十、汉代白戏的特点及种类?

汉代百戏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音乐、舞蹈类的节目有“盘鼓舞”、“巾舞”、“鼙舞”等;杂技、武术类的节目有吞刀、吐火、寻橦(爬竿)、扛鼎(举重)、冲狭(钻刀圈或火环)、陵高履索(在绳上做惊险动作)、跳丸剑(表演者手拿若干尖刀和圆珠轮番抛掷)、燕濯(翻着跟斗越过水面)、戏车高橦(在奔驰的戏车上做爬竿、走索等表演)等;还有驯兽、驯鸟等的马戏节目,模拟鸟兽的“鱼龙曼延”,侏儒、俳优的滑稽表演等。值得注意的是,百戏之中有一种名为“角抵戏”的娱乐方式,是以人化装成兽相互扑斗,以比较力量。

这种古老的表演形式早在秦代就已传入宫廷,汉代最著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据《西京杂记》记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

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

说明这是一出带有简单情节的化装表演,表现黄公以仙术伏虎而终为虎所害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