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总结)
一、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1、重视调谐是中国青铜器设计上突出的一条原则,这里说的调谐包括青铜器形的塑造,纹饰的布局,色彩的对比等各方面。
2、颜色的和谐很早受到重视。
3、纹饰的图案化是中国青铜器的又一特点,可以说伴随着青铜器的诞生,这种倾向业已出现了,三角纹和乳丁纹也许是青铜器最早的纹饰,齐家文化的残刀柄和七角星纹镜,都装饰着三角纹。
4、中国青铜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面形作为装饰,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却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和器座或者以人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配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都是男女侍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
5、与这一特点有联系的青铜器的动物形象大多数也并非生物的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塑造而神话化了。
二、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布地区?
青铜器出土地点的地域分布特点:一般分布在河南、徐州,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内蒙等地多有较多的发掘。 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青铜器一般是在唐代以前,跟当时政治中心有关系。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但是应用相对广泛的是在中国。在中国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几个地方是郑州商城,陕西宝鸡,河南安阳。
三、中国古代艺术精髓?
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在于对美的意境体验。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
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照亮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自然”,它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一树梅花的意象不是梅花的物理的实在,一座远山的意象也不是远山的物理的实在。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王国维说,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陶潜的菊是陶潜的世界,林逋的梅是林逋的世界。
这就象莫奈画的睡莲是莫奈的世界,梵高画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世界一样。没有陶潜、林逋、莫奈、梵高,当然也就没有这些意象世界。
正因为它们不是的实在物,而是非实在的意象世界,所以王国维说“境界之生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意象世界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四、中国古代艺术作用?
中国古代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从世界范围来说,中国古代艺术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其本身的特异性为世界艺术花园增色,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二是以其特有的思想价值和技巧技法对世界文化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艺术不仅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立身于世界艺术之林,而且对世界其他民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艺术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不仅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的艺术发展和特色形成,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也受到中国艺术的启发。早在秦汉时代,中国古代艺术就同其他文化一道,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外传播。
在东方国家中,日本受到的影响最大。弥生时代的日本在吸收中国技术的同时,其造型艺术也深受中国造型艺术的影响,铜铎就是这方面的杰作。在西方,由于中国丝绸传到罗马,也使西方人的造型与服饰艺术有了明显的改变。
至隋唐,由于中国出现了太平盛世.国力强大、艺术辉煌,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其中与日本的交流尤为密切,中国使者东渡,日本留学生西进,双向交流极为频繁。在这一过程中,唐代的建筑、书法、工艺瓷器、绘画对日本古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上,日本的藤城京、平城京、平安京与唐长安城极为相似,其总体设计思想是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强调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平面布局呈棋盘式格局;书法方面,唐朝人喜爱的王羲之书体在日本风行,日本书法史上三大名家之一的空海和尚的作品,因极具王羲之韵致,被列为日本的国宝;工艺瓷器方面,日本的“奈良三彩”即是模仿著名的唐三彩而烧制的;绘画方面,奈良前期的代表作法隆寺金堂壁画与盛唐壁画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唐代的音乐、舞蹈、雕塑等对日本也极具影响力。
当时日本社会各阶层深受唐代艺术的影响,人们吟哦唐诗,雅好唐乐,发展“唐绘”,可以说日本对中国唐代艺术进行了全面、充分的汲取。
其他周边国家对唐代艺术的接受也与日本相仿,当时朝鲜等国积极向唐遣送留学生,使唐代艺术之风不断吹入其周边国家。此外,由于唐代开辟了由南中国海经印度洋到非洲的“陶瓷之路”,随着陶瓷大量运到东南亚,甚至远及波斯、叙利亚、埃及乃至非洲东南岸,中国陶瓷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唐三彩丰富的色彩、生动的造型深深地影响了当地艺术的发展。
从9世纪起,埃及制陶业已模仿唐三彩制作多彩陶器。在波斯,所谓波斯三彩、白釉蓝彩陶和青色陶器,也都是在中国陶瓷的影响下定型着色的,是中国陶瓷艺术和波斯风格的结合。
宋元时期,民族冲突加剧,但中外文化的交流却由此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中国科技迅速外传的同时,中国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也传播到东亚、俄罗斯、阿拉伯和欧洲。宋元时期,日本派了许多僧人,这些僧人回国时带去不少宋元名画,对日本禅林影响很大,使日本绘画深染了中国绘画淡泊、潇洒而又雄浑的风格。中国元代的统治者在西征的过程中,把中国的美术带到了中亚和西亚,波斯的细密画,就受到中国古代绘画很深的影响。
这一时期,在中国陶瓷中逐渐占有主流地位的青花瓷也开始向外流传。在国外,发现元代青花瓷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土耳其、伊朗和东非。据一些学者研究,青花瓷之所以行销东南亚、南亚、西非和东非的一些地方,可能与当年伊斯兰文化对白底青花纹饰浓厚的审美情趣有关。这些国家和地区自行仿制青花瓷的艺术明显留下了中国艺术的痕迹,这是中国艺术对异域艺术产生影响的又一明证。
明清时代,中国有不少画家去日本,把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传到日本,其中伊孚九、沈南苹对日本画风形成影响最大。这个时期,中西艺术交流逐渐成为中外艺术交流最重要的内容。伴随着“西学东渐”历史过程,中国的各种艺术门类也被源源不断地传向西方。
16世纪初,随着中国与欧洲之间频繁贸易活动的兴起,远销欧洲的中国瓷器、漆器、珐琅等工艺品,引起了欧洲诸国的浓厚兴趣。至17、18世纪的罗科科运动期间,更是在欧洲艺术界出现了一股追求“中国趣味”、崇尚“中国风格”的热潮。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品及其艺术风格进行了全面的效仿。
中国的瓷器是当时欧洲最受青睐的工艺品。有记载说,1611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就已普遍使用瓷器。在法国,当时有不少专营中国瓷器的商店,生意兴隆。在欧洲的不少国家,人们以在室内装饰和建筑中使用中国瓷器作为时尚和高品位的标志。特别是一些宫殿建筑,它们或在室内陈列中国瓷器;或直接将中国瓷器融在本国的民族建筑样式中。
法国的国王路易十四不仅在宫廷内辟有中国陈列室,而且还专门营建了凡尔赛“瓷宫”.将中国的瓷瓶、瓷砖作为装饰的集合体直接纳人了法国的建筑样式上。而德国当时的勃兰登堡皇帝乔治·威廉则在收藏数量上名列前茅,其宫室藏有中国瓷器(包括模仿中国的日本瓷器)达3000件之多。
随着中国热的升温,欧洲人没有简单的停留在欣赏和使用上,他们纷纷仿效中国的瓷器制造。荷兰人捷足先登,其瓷器制造中心德尔夫特在1580年以后的200余年时间里竟先后冒出759个瓷窑。而驰誉欧洲的德国麦森窑其特色就是制造中国趣味的瓷器。法国人虽起步较晚,但他们后来居上,从17世纪开始就成为欧洲的制瓷中心,烧制出了著名的尚蒂伊瓷。
五、中国古代青铜器乐器有哪些?
主要是铙(新干发现有镈)和铃。
铙
形似以后的钟,有柄可执。有人认为它与钲不易区分,故又称之为钲(容庚)。按文献记载,二者是同一类乐器,形相同,仅有大小之别。如《说文》金部:“钲,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又说:“铙,小钲也”。如此则钲大铙小了。文献中钲又作镯,又名丁宁。周铭中有名钲者。
但有人认为铙、钲有别(罗振玉),文献依据是《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其它文献也有类似者,即把钲、铙并列而言。考古界目前尚未统一。晚商偏早时出现。如妇好墓、温县小南庄(《讲义》图版拾伍)。所见皆口朝上,柄朝下,柄内中空,过去还发现柄内有木痕者(《殷通论》),当是安在木柄上,以便用手执或安插在其它物件上。其身上花纹多为兽面,亦以口向上为正,也可证明是口上柄下使用的。一般为三个一套,妇好墓五个一套,均大小相次,有如周代编钟,其为乐器当无疑问。依《周礼》是一种军乐。
中原发现不多,且个体不大。铙在长江中游,特别是湖南有较多发现,有的也成套,且个体多较大,有的通高约半米,重达200余公斤。关于铙之发源地,说法不一。
铃
夏代发现过几件。与以后之铃不同之处是一侧有扉,这在以后不见。
早商未见。晚商有铃,形小,多无扉,往往与狗,马同出,俗称狗铃、马铃。显然是系在狗或马身上的铃铛,而非乐器。周墓中亦有。
六、中国古代带有祥云纹的青铜器?
有的
“祥云”图案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云纹。古人出于对云的敬畏,在纹饰上变化出各种和云有关的图案,运用于器物、服饰、建筑等,特别是在宗教中大量使用。同时云纹样也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是人们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
北京的考古发现中,出土了许多带有云纹的文物。
早在商周时期云雷纹就出现在青铜器上
北京西周时期礼器和祭祀用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云雷纹。云雷纹也称方形云纹,是一种变形的云纹,在云纹拐角处呈方圆角,像古文“雷”字的象形,它是以涡形纹为主体的几何云纹和雷纹的总称。在结构上,云雷纹形态是旋转状,以作方折变化的“回”形为基本单位。
房山琉璃河西周中期墓葬中出土的云雷纹簋,侈口,下腹部外鼓,圜底近平,双耳作兽形,下有珥,似兽尾,圈足。颈部及圈足部位饰云雷纹,颈部加饰兽首。高16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17.2厘米。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卷云纹。与云雷纹相比,卷云有“简化、打散”的变化趋势。前者表现为多重回转的旋线被简化成单纯的勾卷形,后者呈现出来的勾卷形宛如积云圆卷的图案化形态,从此成为云纹流变中最恒稳的构型元素之一,并构成以后进一步定型的云纹之“云头”的突出特征。
延庆玉皇庙墓地出土的春秋早期单耳云纹,高6.9厘米、长14厘米、宽12.7厘米,鎏金铜胎,平面呈椭圆形。上腹内收,鼓腹平底,长边一侧肩、腹交接部位铸圆形环耳一只。两短边各铸饰一个小鼻钮。腹部偏上饰带状勾云纹,下接三角纹。
2006年在房山南正遗址出土的战国晚期云纹半瓦当。夹砂灰陶含云母,残存半部分,心部方格纹出四叶,叶间为卷云纹,外饰两周凹弦纹,宽边轮。直径15.5厘米。
秦汉时期漆器装饰以云气为主体
秦汉时期云纹形式更为丰富,尤其体现在大量出现的漆器上。汉代漆器上的装饰以变幻多姿的云气为主体,并伴以现实或想象中的动物、人物和神灵怪兽。
这种云纹即为云气纹。云 气纹把直线变为曲弧的延长形式,是一种更为自由随意的形式。构成形式不拘一格,色彩有的仅用红黑两色,明快强烈;有的则比较丰富,层次变化微妙含蓄。给人一种充满幻想、具有浪漫色彩的感觉。
2000年老山汉墓出土的大型漆案,长290厘米、宽100厘米。黑地红彩,间杂其他颜色。瑞兽与云纹相结合,云兴霞蔚。形象生动,画工细腻,线条十分流畅。
魏晋隋唐时期云纹渐入百姓生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丝绸之路开通和佛教思想传入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云气纹与狮子纹、忍冬纹、锯齿纹等纹饰相合,并与莲花纹和佛光等并用,更增强了宗教艺术的表现力。
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安定,特别是唐代百业兴旺,华夏文化兼容并蓄,融合消化世界各国的文明。唐代的纹样富丽堂皇,蕴含着一派盛世之风。云纹被广泛地运用于铜镜等各类百姓日常生活用具的装饰。
《大唐狄公案》中有一例《五朵祥云》案,就讲述了一个利用“祥云”纹样的香炉伪装杀妻的故事。
大兴亦庄80号地出土的唐代铜镜,直径4.2厘米、通高0.7厘米、厚0.4厘米。镜面微外鼓,背面中心有一圆钮,上有一孔,钮的四周饰卷云纹。
此外,在外来纹样的影响下,唐代云纹不断地变化,发展形成朵云、卷云纹等。其中多以旋涡形、S形、波形等形式构成其骨架,旋绕盘曲,有祥云之气,有佛物之态。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卷草纹、宝相花的纹样也受到了云纹的影响。
辽金元时期用云纹装饰建筑物
辽、金、元时期,云纹的应用不仅见于日常器物,也见于建筑构件上的装饰。
辽代的朵云在云气纹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波折曲线增多,形态上显得较为复杂,云尾变长变飘逸了。这和宋辽代纹样秀丽雅致的整体风格相符合。
2008年在大兴区新城北区16号地发掘的辽代墓葬中,其中一座在墓门位置绘有祥云图案。墓门的撩檐枋有7根檐椽,中间5根之间皆有黑线勾勒的4朵祥云图案,2朵为一组,云头相对而飘。
房山金陵是金代的帝陵区。金世宗兴陵的墓门上雕刻极为精美的高浮雕腾龙及云纹,还出有云台石坐龙、云纹衬底石栏板、云纹柱础等。满天缭绕的云气强化了雄健有力、生动洒脱、腾云驾雾的龙纹。
北海公园北岸澂观堂门外的铁影壁,很多人都见过。它建于元代,通高1.88米,檐口长3.56米。由一块中性火成岩雕刻,上为单檐歇山顶,刻有屋脊瓦垅及勾头,两面浅雕云纹、异兽等纹饰,古朴雄健。因颜色和质地像铁,故称铁影壁
七、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
中国古代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从世界范围来说,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和风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本身的特异性为世界艺术花园增色,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朵奇葩;
二是以其特有的思想价值和技巧法对世界文化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八、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代表?
1、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2、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风景区由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温泉五个子景区180多个景点组成,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
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九、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技巧?
一、【草蛇灰线法】。相当于结构上的线索贯串 情节上伏笔和照应 影写法(隐喻象征等)。
二、【横云断山法】。也称横云断岭、横桥锁溪、山断云连、云锁山腰、横山截水、峰断云连、云横秦岭等。相当于在一条线中间插叙其他线,再接着写这条线。这种转移叙述层次的方法可以扩充叙事容量、推延高潮以保持悬念,如何无缝接上见作者功力。
十、中国古代文字艺术说明?
可能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大麦地岩画符号
考古专家经过数年的钻研,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中国西北大麦地岩画中的图画文字,可能是比甲骨文更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字。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这个岩画带面积约450平方公里,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幅以上。岩画专家测得大麦地岩画早期距今8000年到7000年左右,中晚期距今4000年到1000年,最早的岩画在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