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对釉面的判断来区分新老瓷器?
通常人们将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就在陶器上挂釉,早期至唐、北宋多为石灰釉,而后为石灰碱釉,自从上釉以来,如果能将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便会感到他们的手感是有区别的。
有的非常润,有的玉质感强,有的犹如石蜡,有的从釉至胎都一种感觉,有的釉硬胎绵是另一种感觉,有的釉面有蛤蜊光、有的有酥油光、有的有宝光等,这都源于配料、烧制工艺、地下埋藏的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功底深厚的藏家一看釉面或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而一元配方、二元配方以及内入玉粉多还是玛瑙多,高人皆能明白,古瓷釉面的组成,是胎与釉的组合成像,而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特征与它对应的年代、取材用料是密切相关的。
宋元明清各种窑口器物釉面、种别都极其鲜明,了解掌握它们,对我们断代识真辨伪,极为有力,如果我们从釉面涉及的取材用料等相关知识能够掌握时,我们很大程度上不会被造假所左右。
因为现代人一不知过去的取材配方;二不可达到与古瓷一致的釉面特征;三是釉面还因年代、自然等等不可人为的因素所左右,所以不可仿制,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观传世痕迹与出土、出水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只要是出土的,一定有土沁。
当然也与材质和年代以及存放环境皆有关,观釉看的是否是出土器,因为只要入过土的,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迹,如:一、古瓷釉面的新老开片的自然老化痕迹;二、古瓷釉面的墓葬土味;三、古瓷釉面上留下的古人的自然使用痕迹;四、古瓷釉面鬃眼与胎骨孔洞中的“陈旧沉积物”;
五、古瓷釉面上的各种自然老化痕迹(如土锈斑、蛤蜊光、铅光、宝光、酥油光等);六、古瓷釉面上的化学腐蚀痕迹;七、古瓷釉面上的“爆釉”;八、古瓷釉层中的“结晶簇群”;九、古瓷釉层中的各种自然老化气泡(如:变色气泡、死亡气泡等)及各年代、各窑口的气泡特征(如:宋代汝窑、元代青花等),这都是从观釉可以获得的信息。
这些信息为鉴真论假,可提供着一定的论证依据;历史上的古旧陶瓷器生产出来以后,基本上处在三种环境下:一在地下,二在水下,三在地上;地下环境有窑址、窖藏、墓葬之分,水下的古旧陶瓷器有被地下水或海水浸泡之分,地上古旧陶瓷器有民间传世与宫廷传世之分。
古瓷器所处的环境不一,它们分别受着各自环境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地下古瓷器受着当地地下泥土、水分、各种微量矿物质、微量有害气体的影响,我们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地表的温度、湿度都是不一样的,地下水位的高低随着四季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
这就造成地下古旧陶瓷周围湿度也会不断地变化,古旧陶瓷器的釉面微观仍是有孔隙的,只是我们的视力不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不到它们,古瓷器的胎体又较为粗糙,毛细管、气孔较多,胎体对周围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周围湿度大,胎体就通过釉面及露胎部位吸收水分,周围湿度小,胎体通过釉面及露胎部位又释放水分。
胎体自动保持着内部水分与外界水分的动态平衡,长年做着平衡水分的运动,地下水汽除含水分外,还含有可溶性盐碱类物质及其它杂质,水汽带着这些物质通过古旧陶瓷器釉面的孔隙及胎体内的不停的渗进与透出,古陶瓷器在地下少则近百年甚至上千年。
其胎釉在盐碱长年的化学作用下及盐碱在胎釉内重新结晶所产生的机械力,便使古瓷器釉面改变了以往的面貌,呈现出多种自然老化痕迹,水下的古瓷器也多有泥土及沙砾相伴,海水、泥土及沙砾中多含盐碱类物质,水中盐碱浓度不会是绝对平衡的。
它也会经常发生变化,胎内的盐碱浓度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胎釉面是盐碱平衡浓度的出入口,水下古陶瓷器的化学变化原理与地下的古瓷器大同小异,经观察,水下各种古瓷器釉面生成的自然痕迹特征与同类地下古瓷器生成的自然痕迹特征大体是相同的。
传世器物的釉面在地面上长年与空气、灰尘等接触,也会产生某些自然老化特征,釉面老旧痕迹通常可以划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使用痕,既长期的使用把玩擦拭留下的划痕;第二种是腐蚀痕,既长期在大气环境中釉面发生化学作用留下的痕迹;第三种是污垢痕,既在器物表面、凹坑、棕眼或破泡内长期滞留下来的有机或无机沉积物。
这些化学物质对陶瓷器的釉面、胎土也发生化学腐蚀作用,也会产生类似出土器的某些自然痕迹特征,因地面较干燥,不利于化学物质的化学反应,所以呈现的自然痕迹特征一般都比较轻微,但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却很大。
总之,无论古瓷器处在什么环境下,这种硅酸盐物质都必然要与环境中的酸、碱、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一切古瓷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釉面必然会产生自然痕迹,这是古旧陶瓷器的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