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瓷器的老气?
【评判古瓷器是否老气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 、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古朴。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中国传统瓷器器形一般来说,若按大类分包括有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洗、尊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品种,主要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将常用器形熟记于心,要达到远距离观察便对器物有个大体判断。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如:婴戏纹是陶瓷上非常常见的纹饰,瓷器上装饰的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装饰方法为刻划、印花、绘画等。图案有童子戏花、婴戏三果、双婴划船、骑竹马、抽陀螺、钓鱼、玩鸟、蹴鞠、赶鸭、放鹌鹑、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古人认为婴戏图可以象征多子多福、生活美满。特别是青花瓷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各式婴孩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稚趣可爱,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犹如一幅画平民百姓的风俗画,形成“平淡天真”的艺术格律。再比如:明代没有粉彩和珐琅彩,对一些基本常识了如指掌。
(三)掌握住明、清两代款识的规律
根据款识以定瓷器之新旧真伪,是鉴别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今日的传世品和仿品以明、清两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窑绝大部分都有年款,并且各有其特征。只以明代款识而论,就有所谓“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类的说法。因此研究各代款识,首先要注意其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八笔的特征,都须认真加以领会和对比,以有助于识别真伪。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写仿款的人势必谨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之处。既然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动。这种破绽,只有多结合实物反复印证方能看出。比如:乾隆官窑款总的特征是:大字上方一点居中且很小,四竖基本平行,最后一笔稍有弧度;“清”字左边三点水写成“米“衣”字常见有三种写法,乾隆早期篆书款,多作四字两行或六字三行排列,运笔转折处圆滑,还有一种“乾”字左边上部的“十”字写成“山”字形,中间的“日”字写成“由”字,这种少见的乾隆官窑款写法属于乾隆初期唐英任督窑官时使用的字体。
中晚期流行的格式,大都作六字三行排列,多数不加圈框,篆书款的字体工整
(四)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
由于时代和地区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鉴别一件陶瓷器时决不能离开这方面的细致观察。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而对于旧坯新彩、补釉提彩、旧彩失色重画,以及旧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识等各式种样的仿品,在修足和胎体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a:跳刀痕、螺旋纹
跳刀痕是以刀或其它工具在修制瓷器底足时形成的放射性条状痕迹。瓷器拉好坯后在挖足、修足时如刀不锐利,或轮车的旋转之力不均匀,易导致坯体上产生放射状条纹,即是跳刀痕。跳刀痕在元、明、清民窑瓷器中多见,在官窑器中极为少见。目前有一些明清瓷器仿品,也故意在底足上仿做出跳刀痕,所以不能一看底足上有跳刀痕,就认为是老瓷器真品,对跳刀痕也需要认真辨伪。
老瓷器上的跳刀痕是从底足边向中心呈现放射状的细条纹,这种放射状的条纹宽窄、长短不等,呈不规则状,有的非常明显,也有不太明显、隐约可见的痕迹,有宽一些的,也有细密的,且大多数有跳刀痕的底部都是失釉的。老瓷器上的跳刀痕古朴自然,没有人为故意造作现象。新仿瓷器上的跳刀痕因为是刻意而为,故放射状的条纹较整齐,规规矩矩不够自然,放射状条纹或旋转纹凸起,有的如搓板状,与历史上的工艺自然形成的跳刀痕有较大差别。收藏爱好者只要熟悉了老瓷器的跳刀痕特征,就很容易辨别真伪。
螺旋纹与跳刀痕一样,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多出现于元、明时期露胎器底,俗称为“脐状”、“乳突”等名。在拉坯时,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因此造成了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纹路一般顺时针旋,也有少数逆时针旋,实为瓷工左、右手不同的操作习惯所至。老瓷器螺旋纹自然流畅,而新仿器螺旋纹生硬,鼓瑟胶柱之感十足。
b:泥鳅背
泥鳅背是指明、清官窑瓷器足背皆削得圆润,俗称泥鳅背。老瓷器底足刮釉自然,相对光润,有质感。新仿器底足边或器物的沙底表现则过于溜圆,能观察出人为磨制出的痕迹。凡器物足边或砂底过于光润者都值得怀疑。
C:火石红
在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深者呈桔红,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被称作“火石红”。这是古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尤其在景德镇生产的明清民窑或宋元龙泉窑、青白瓷等器物上往往会见到。但并不是所有器物都存在此现象,有的藏家误认为有火石红者就是真品,其实是误解。陕西古瓷专家马广彦结合实物的表现,将火石红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假红等类型,还是很有见地的。
总之评判一件古瓷器是否有老气,能熟练掌握以上四点,就可以下手去购买古瓷器了。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