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毛公鼎是哪个时期的作品 毛公鼎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图片

一、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因为制作该青铜器的作者叫毛公,因此得名于毛公鼎,毛公鼎主要高53.8厘米,大约重34公斤,鼎内的铭文约有五百字,是目前发现的所有的青铜鼎当中铭文最长的,毛公鼎出土于山西省,目前毛公鼎主要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

二、毛公鼎属于哪个时期青铜器?

西周晚期。

      因为制作该青铜器的作者叫毛公,因此得名于毛公鼎,毛公鼎主要高53.8厘米,大约重34公斤,鼎内的铭文约有五百字,是目前发现的所有的青铜鼎当中铭文最长的,毛公鼎出土于山西省,

       目前毛公鼎主要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32行,约为500字,是目前现在留存最长的一篇铭文。毛公鼎的铭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分析当时的局势、宣王命令毛公辅佐朝政、给予毛公专权以及劝勉之词和对毛公的赏赐,毛公鼎的铭文对于学者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鼎内铭文采用西周时期流行的金文风格,表现出当西周晚期的理性的审美,鼎内的大篆书体十分成熟,字体瘦劲修长,全文章法宽松而明朗,无一不表现出一种天真烂漫的感觉。通过毛公鼎的书写布局,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文字书写已经有了很成熟的书法技巧以及表现手法。

三、《鸿雁》是哪个时期的作品?

创作背景 《鸿雁》是一首渊远流传的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曾作为热播剧《东归英雄传》的主题曲,由著名音乐人吕燕卫先生填词并制作[1]。

四、《红与黑》是哪个时期的作品?

《红与黑》作为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讲述了于连作为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奋斗者个人的经历,它以爱情生活为主线反映政治生活,这是我们常规意义上对它的认知。在我通读全本之后,最大的感受不是其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反而是作品中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可能是由于我自身对于《红与黑》19世纪法国社会历史背景缺乏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重点关注主人公本身,以及作家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以及艺术手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作品中浪漫主义色彩的看法。 第一是主人公形象特质的超凡性。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普通的木匠的儿子,甚至经常受到歧视和谩骂,这个形象兼具知识分子和底层阶级两个属性,这就为这个人物增添了反抗、觉醒的可能。这是现实主义的表现,要求塑造典型人物。但是于连还拥有两个特点,这两样特点几乎成了它后来混迹上流阶层最大的资本。一是外貌,二是记忆力。这两样让于连获得了一次次得机会与垂青,而且几乎没有出过失误。在作者笔下的于连,看似普通,其实已经不普通了,他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超凡脱俗的记忆力,从不出差错,他有着独特的魅力,他的眼睛可以让人对他产生好感。因此,于连的奋斗,不同于其他的现实主义作品主人公历经沧桑磨难,从一开始当家庭教师到最后获刑之前,总是能看到这个年轻人几乎都能逃过一次次的厄难并充满了幸运的巧合,与哈姆雷特等悲剧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比,于连就是上帝的宠儿。这些巧合与幸运已经超出了常理,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表现,因此我认为这是它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一大原因。具体说来: 首先,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一个眼神清澈且温润,活泼而优雅的年轻知识分子,特别是多次提到于连的眼睛,是一双洋溢着感情似乎会说话的眸子。因此德莱纳夫人在见他的第一面就很快对他产生了和对其他异性甚至丈夫所没有的好感,“这个小乡下人面色这么白,眼睛那么温柔,有点儿浪漫精神。”第一眼如此之重要,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爱情经历。假使于连真的普通德莱纳夫人所想象的,年纪大,粗鲁,蓬头垢面,那么后来的全都不存在了。同样,关于于连的外貌在他进入巴黎上流社会中也是一个显眼的存在,可以想象,于连尽管是一个乡下人,却拥有着乡下人所没有的相貌与气质。 再就是于连超凡脱俗的记忆能力,于连最先能够获得家庭教师的职位,除了市长与乞丐收容所所长两人的互相攀比,最主要的就是他精通拉丁文,并且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圣经》。关于背诵可以说是于连的一项拿手绝活了,他多次在各种场合背诵,为他赢得了很多赞誉。我们现在有个词叫“炫技”,就可以用来形容他。先是精通拉丁文成为家庭教师,后来又因为背诵《圣经》获得彼拉神甫的特殊关照,到凭借滴水不漏的记忆力获得德拉莫尔侯爵的青睐。神奇地是,从一开始介绍过他只是向谢朗神甫学了拉丁文,后面再也没有提及他杰出的记忆力背后的原因以及付出的努力,相比《巴黎圣母院》神父克洛德,他几乎是天赋异禀。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点。 第二是艺术手法的浪漫色彩。大量的心理描写,不管是于连的个人内心独白,还是在描写于连与德莱纳夫人、玛蒂尔德小姐之间的情感冲突,都用了大量笔墨,在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这就使得人物形象十分立体且都情感丰富真挚。于连是一个内心十分敏感且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在他的两段爱情中,尤其是与玛蒂尔德的博弈中,“内心戏”十足。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玛蒂尔德和别人谈论他并且替给于连一封信让他赴约,他的内心经历了几个起起落落,痛苦,期待,骄傲,恐惧折磨着他,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被害妄想症”这个词。于连很谨慎且非常会察言观色,他非常喜欢剖析他人的想法,可能仅仅因为一句话或者一个细微的动作,在敏感的背后是内心的自卑与骨子里天生的高傲的融和,他渴望融入上流社会却又看不起那些虚伪,贪图安逸,自私的贵族。对于玛蒂尔德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她对于连情感的变化,这里非常吸引我,玛蒂尔德是真正的骄傲,那是来自于自身血统等外在条件以及独特叛逆的思想。由于自身条件强大,她不需要顺从,她渴望英雄其实是渴望被征服,她对于连的感情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心中对于爱情应有的样子,她是自私的,不过她在意的不是金钱名利而且对于理想状态的满足。作者对玛蒂尔德复杂的心理描写表现她与传统意义上贵族小姐所不同的性格特征,充满了迷人的张力,这是一个可以燃烧自己充满激情的女孩子。尽管她很骄傲有时还很无情,但是无法阻挡我对她的喜爱。 第三是于连的爱情经历充满浪漫色彩。有种说法是说,于连同德莱纳夫人是“心灵”的恋爱,与玛蒂尔德是“头脑”的恋爱,通俗就是说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这样就接着推出于连对玛蒂尔德不是真爱,只是利用。我不是很认可这种说法。我认为两次爱情都是不理性的,都是充满激情的。首先,爱情本身就是不理性的;第二,于连对两者都有感情;第三,三人都是情感丰富的,换句我喜欢的表达就是,“极易被点燃”。玛蒂尔德其实和于连在精神上是可以交流的,并且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本质是类似的,那就是对于异见者的蔑视与对自身灵魂的自傲。在于连为了吸引玛蒂尔德而与…虚与委蛇交谈的时候,玛蒂尔德在旁边很清楚地知道那不是他的本意,尽管他们的地位立场理想不同,但是他们同样都有着一种逆道精神,于连也意识到了,所以他可以在玛蒂尔德面前袒露自己的真实心声,而也是发现了玛蒂尔德的这种叛逆他才会对她充满好感,以前于连把她也当做诺贝尔那一类人,是他潜在的“敌人”。与之对比,在德莱纳夫人看到于连的笔记知道于连崇拜拿破仑,她的第一反应是害怕,恐惧,而玛蒂尔德却表示惊喜和意外,反而觉得于连和其他人更不一样,她不会支持于连,但是她能够理解。于连完全有理由喜欢上她本身,而不是因为他的条件,因为一开始于连是对她不屑的。在和德莱纳夫人的交往中,于连把握了主动权,而在于玛蒂尔德的交锋中,一开始于连处于被动状态,直到他把握了玛蒂尔德的真正想法和特点才占据上风。虽然这一过程中似乎两人互相试探,极为理性,但正是这种试探让两人更紧紧缠绕在一起,还有一点,于连永远不可能真心地毫无保留地爱一个人,他的自卑和自傲让他的爱情一开始就带有理性判断,其实与德莱纳夫人也一样,同样地没有毫无保留。对于于连和玛蒂尔德的爱情,其实都是各取所需,但是绝对不是权势地位,这些是附加的。于连在玛蒂尔德身上获得了自信与自尊,玛蒂尔德在于连身上找到了她所想要的英雄情结以及她享受这样奋不顾身爱的自己。最本质来说,他们都是爱自己的,只是同样也有激情。 《红与黑》里面,并没有极致地刻画人性的善与恶,德拉莫尔伯爵是一个好父亲,然而也是政治黑手操控者。于连其实能够清晰地辨别是非对错,并且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红与黑》虽然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却是运用了极多浪漫主义手法,这就是我在阅读中的最大感触。

五、《苔》是哪个时期的作品?

苔 - 袁枚诗歌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六、《新安吏》是哪个时期的作品?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在难以忍受的残酷压迫下,妻劝夫,母送子,先后走上战场,有的老妪甚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间”。在“三吏”中,因为夹带问答,所以杜甫本人出场;在“三别”中,因为通篇都是人物的独白,所以杜甫没有露面。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造的一个顶点。以下是“三吏”“三别”组诗的具体内容。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七、《登高》是杜甫哪个时期的作品?

  漂泊西南时期

  我手头的文学史都把他49岁辞官出行四川到59逝世归为漂泊西南时期,写登高时杜甫56岁,杜甫年谱说这一年他“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十月十九日,於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本年冬,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

  他在夔州时两年做诗就有四百多首,我找了找,列在下面,或许对你有帮助:

  雨

  南楚

  水阁朝霁奉简云安严明府

  客居

  客堂

  子规

  石砚

  赠郑十八贲

  别蔡十四著作

  杜鹃

  近闻

  寄常徵君

  移居夔州作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漫成一首

  峡中览物

  引水

  示獠奴阿段

  上白帝城

  上白帝城二首

  陪诸公白帝城头宴越公堂之作

  白帝城最高楼

  武侯庙

  谒先主庙

  诸葛庙

  古柏行

  滟澦堆

  瞿唐

  负薪行

  最能行

  寄韦有夏郎中

  忆郑南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

  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

  夔州歌十绝句

  雷

  火

  热三首

  贻华阳柳少府

  信行远修水筒

  催宗文树鸡栅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七月三日

  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

  奉汉中王手札

  牵牛织女

  雨

  雨

  雨二首

  雨不绝

  晚晴

  种莴苣

  驱竖子摘苍耳

  赠李十五丈别

  白盐山

  白帝

  黄草

  同元使君舂陵行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

  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

  夔府书怀四十韵

  往在

  遣怀

  昔游

  壮游

  八哀诗八首

  宿江边阁

  西阁雨望

  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西阁二首

  西阁夜

  月圆

  中宵

  不寐

  远游

  垂白

  雨晴

  摇落

  夜

  草阁

  江月

  江上

  中夜

  遣愁

  返照

  吹笛

  听杨氏歌

  九日诸人集於林

  覆舟二首

  秋兴八首

  诸将五首

  咏怀古迹五首

  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

  存殁口号二首

  哭王彭州抡

  赠高式颜

  李潮八分小篆歌

  峡口二首

  天池

  南极

  瞿唐两崖

  览镜呈柏中丞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

  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

  议宿西阁呈元二十一曹长

  阁夜

  西阁曝日

  览柏中丞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因述父子兄弟四美载歌丝纶

  白帝楼

  白帝城楼

  晓望白帝城盐山

  不离西阁二首

  瀼西寒望

  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书太夫人因示从弟行军司马

  位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

  王兵马使二角鹰

  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为毛骨有异他鹰

  孔腊后春生骞飞避暖劲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见请余赋诗二首

  缚鸡行

  折槛行

  立春

  江梅

  庭草

  王十五前阁会

  老病

  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虑老夫见泥雨怯出必愆佳期走笔戏简

  愁

  昼梦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即事

  暮春

  雨

  晴二首

  怀灞上游

  月三首

  晨雨

  入宅三首

  赤甲

  卜居

  暮春题瀼溪新赁草屋五首

  江雨有怀郑典设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又示两儿

  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

  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词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送惠二归故居

  晚登瀼溪上堂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

  醉为马坠群公携酒相看

  过客相寻

  竖子至

  园

  归

  寄薛三郎中据

  课伐木

  园官送菜

  园人送瓜

  槐叶冷淘

  上后园山脚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朝谒

  柴门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送十五弟侍御使蜀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

  滟澦

  阻雨不得归瀼西柑林

  又上后园山脚

  甘林

  暇日小园散病将中秋菜督勤耕牛兼书触目

  雨

  夜雨

  更题

  秋风二首

  见萤火

  白露

  雨

  溪上

  树间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二首

  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

  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

  送王十六判官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

  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君不见简苏徯

  赠苏四徯

  别苏徯

  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

  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别之澧朗

  孟氏

  吾宗

  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寄狄明府博济

  寄韩谏议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

  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

  秋野五首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秽净讫移床三首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十六夜翫月

  十七夜对月

  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

  社日两篇

  解闷十二首

  复愁十二首

  洞房

  宿昔

  能画

  斗鸡

  历历

  洛阳

  骊山

  提封

  鹦鹉

  孤雁

  鸥

  猿

  (鹿几)(音忧)■

  鸡

  黄鱼

  小白

  秋清

  秋峡

  晓望

  日暮

  暝

  晚

  夜

  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

  送孟十二糙曹赴东京选

  凭孟苍曹将书觅土娄旧庄

  小园

  寒雨朝行视园树

  晚晴吴郎见过北舍

  九日五首

  简吴郎司法

  又呈吴郎

  覃山人隐居

  柏学士茅屋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寄柏学士林居

  寄从孙崇简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

  戏寄崔评事表侄苏五表弟韦大少府诸侄

  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加邓国太夫人

  送田四弟将军夔州柏中丞命起居江陵节度阳城郡王卫公幕

  寄杜位

  玉腕骝

  季秋江村

  伤秋

  即事

  耳聋

  独坐二首

  云

  月

  雨四首

  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

  昔游

  东屯月夜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二首

  暂往白帝复还东屯

  茅屋检校收稻二首

  刈稻了咏怀

  东屯北崦

  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十月一日、孟冬

  反照

  向夕

  朝二首

  夜二首

  雷

  闷

  大觉高僧兰若

  谒真谛寺禅师

  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

  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

  虎牙行

  锦树行

  自平

  寄裴施州

  郑典设自施州归

  写怀二首

  可叹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冬至

  小至

  柳司马至

  别李义

  送高司直寻封阆州

  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

  送鲜于万州迁巴州

  奉送十七舅下邵桂

  舍弟观自蓝田迎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夜归

  前苦寒行二首

  后苦寒行二首

  晚晴

  复阴

  峡隘

  江涨

八、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九、晚春是柳宗元哪个时期作品?

《晚春》不是柳宗元的作品,《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公元816年写的诗作,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属中晚期作品。

韩愈柳宗元并称“韩柳”,此诗创作三年后的公元819年柳宗元即逝世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场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十、周易哪个时期的作品?

一、是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研究后认为:天地对立的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中出现很晚,周朝的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没有“地”这个字,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代。

二、是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研究发现:卦的爻辞中有“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伐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所以推断《易经》成书不会晚于周成王时代。

三、成书于殷周时期。金景芳等研究:《易经》是殷周时期的作品。他们认为”卦出于巫“。古代的巫师将逐年总结的大量的古巫活动的记录,经过整理成文,写成了《易经》。这个观点得到了许多研究《易经》学者的赞同。后人传说:《易经》的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