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历史背景 青花瓷器历史背景介绍
一、瓷器青花书古代作用?
青花作为陶瓷的一种装饰,它是陶瓷生产
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陶瓷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所体现的文化功能从物质到非物质比比皆是。而青花作为陶瓷装饰起着美化陶瓷艺术形象、使之更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就是这种美化文化的功能将青花瓷文化功能逐层深化起来。其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青花成为装点环境、美化生活,甚至是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载体。
二、请鉴定青花瓷器?
第一件是清代雍正左右的夔龙纹大盘,第二、三件是清代嘉庆朝的豆青釉盘、碗,最后两个青花海棠形烟碟是道光左右的,小杯子图上看不出具体年份,大概是清晚期的。
三、25 青花是什么瓷器?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青花,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是中国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景德镇,清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它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四、辽代青花瓷器特征?
辽代时间短存世的瓷器不是很多,值钱的,不过具体价格要看瓷器的品相大校,拉丝工,顾名思义,是拉出来的工。
追溯起源已无证可寻,一条绳索或一条带子,两头分别有人扯着,相对推拉,中间有人不断往绳索或条带上泼撒解玉砂。
五、嘉庆青花瓷器特征?
1.
胎釉胎体洁白,但欠坚密。釉面白中泛青,细腻润滑,釉层薄的偶见“波浪釉”,器物足根呈尖状。
2.
青料使用国产浙料绘制花纹。嘉庆早期青花色泽稳定,浓重鲜艳,少有晕散,另有淡描青花及浆胎青花,所占数量不多,嘉庆后期青花开始出现黑暗、浅蓝和飘浮的现象。 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嘉庆时期也有一些青花派生品种,如:青花红彩描金、青花描金、青花矾红彩、青花胭脂紫、青花釉里红、黄地青花等,与乾隆朝相比品种要少得多。
3.
造型嘉庆青花的造型继承乾隆风格多,变化创新式样少,日常生活用瓷多,大型陈设瓷少,是这一时期主要特征。 常见品种有:盘(圆口、撇口、温盘、高足格盘)、碗(盖碗、高足碗、葵瓣式、四方委角式、折腰式)、杯、盖盒(圆形、腰圆形)、水盛、洗、渣斗、盉壶、釉头罐、烛台、执壶、茶壶、茶托(海棠式、菊瓣式)、蟋蟀罐、猫式香熏、温器、长方四足炉、缸、绳耳尊。
六、伊朗青花瓷器特点?
国外伊朗青花瓷器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伊朗青花瓷器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
伊朗青花瓷器特点:二是纹饰永不退色;
伊朗青花瓷器特点: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
伊朗青花瓷器特点: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伊朗青花瓷器特点: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
伊朗青花瓷器特点: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七、青花瓷器的特点?
1.颜料:宣德时期大部分用的还是我们熟知的苏麻离青,发色浓艳,呈黑蓝色,并有晕散。
2.釉面:宣德青花有橘皮纹,就是烧造时候产生的气孔,是在高温冷却过程中形成的,而且很不平整,这样使器物看着比较厚重饱满,这也是这时期青花的特色之一。
3.纹饰:从宣德青花纹饰来看还是很有其特点的,因此做鉴定工作还是有迹可循的。因为宣德青花纹饰用的双勾,小笔触填,不论是人物,花鸟都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如果出现平涂,那必定不是这个时期的,而且画工规整,不出边界。
4.胎底:很多人说包括一些老玩家都说是细砂胎底,但是也不全都是,有的为了起到防护作用,会在青花瓷器胎上涂一层釉或者胎土。
5.款识:从传世的宣德青花来看,基本都是有款的,从早期的四字篆到晚期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居多,极个别用"造"字,还要注意的就是宣德青花款识字体写法不一,没有一个统一风格。
6.微观:宣德青花的釉由于含碱丰富,所以高温粘稠,又由于水分含量分布不均匀,所以形成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的气泡。
八、民国青花瓷器特征?
您好,民国时期的青花瓷器,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绘画风格: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绘画风格多样化,有仿古、写实、浪漫等多种风格,但总体来说,线条显得比较粗糙,没有清代的细腻和精细。
2. 颜色:民国青花瓷器的青色相对来说比较浅,有些甚至偏绿,而且色彩不够鲜艳。
3. 形制:由于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产量比较少,因此形制也相对比较简单,大多是常见的壶、盘、碗、瓶等。
4. 装饰: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器装饰比较注重实用性,一般以花卉、鸟兽、山水等为主题,但并没有清代的繁复和精美。
总之,民国青花瓷器相对于清代来说,品质较为一般,但也有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九、青花山水的历史背景?
青花山水的画工最早出现在明代嘉靖与万历年间的民窑作品中,官窑很少见。
十、青花瓷的历史背景?
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贸易的一个大项,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当年行销世界。青花瓷最早在唐朝就出现了,从现存的唐代青花瓷及考古发现的残片看,唐代青花瓷质量不是很高。宋代青花瓷没有大的发展,依然在摸索阶段。元代有一些着名的青花瓷用品传世,质量已有很大提高。明朝是青花瓷迅速发展的高峰时期,中间虽有衰落,但到了清朝康熙时,青花瓷达到顶峰。清朝中后期,青花瓷彻底走向衰落,已无在国际上无限的风光。我不是研究青花瓷的专家,本文只是从明代青花瓷的一些变化,探讨一下历史重大事件对于青花瓷乃至中国的影响。
青花瓷虽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来自海外。元代青花瓷之所以能在前代基础上突飞猛进,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了来自海外的色料,明朝中前期也同样。专家称这种色料为“苏麻离青”、“苏渤泥青”等。它是锰含量较低,铁含量较高的钴料,故而能烧制出漂亮的青色花纹图案。有学者从“苏麻离青”从发音上说,这种色料来自索马里,也有说来自苏门答腊。但是,一般认为,“苏麻离青”来自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一带。
明永乐的青花瓷工艺水平非常高,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海上贸易的畅通,使得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苏麻离青”(简称“苏青”)能够很方便地运到中国。宣德以后,明朝朝廷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其原因很多,但青花瓷依然在少量生产。由于朝廷的这一命令,“苏青”的进口几乎停止了,烧制青花瓷的色料,主要是靠以前的库存。15世纪中后期,明朝青花瓷的生产又出现了上升,但此时,史书记载,库存的“苏青”已经用完。从青花瓷的色料上看,15、16世纪交界时期,进口的色料不多,主要用国产青料。实际上,国产青料很早就用使用,只不过因为含量与进口的“苏青”不同,烧制的结果不如进口“苏青”,因而,在进口能够保证时,国内窑口一般不愿使用国产青料,尤其是进口“苏青”也不很贵的时候,更是如此。
16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从嘉靖朝,一直到万历朝,青花瓷的技艺有所进步。但是,此时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已不是大名鼎鼎的“苏青”,而是一种叫做“回青”的色料。所谓“回青”,也就是“回回青”,与“苏青”一样来自阿拉伯。有专家考证,“苏青”与“回青”其实是同一种钴料的不同称呼,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苏青”来自海上贸易,但“回青”来自与西域和中亚的陆路贸易。一般研究瓷器的专家,探讨这个问题解释到这里,找到了答案或结论,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是,我想把这个问题再扩展一点。明朝前期来自海上的“苏青”为何在明朝中后期会被来自陆路的“回青”取代?这种取代对于中国的青花瓷有什么影响?对于明朝历史又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朝前期是郑和称雄海上的时代,从海外进口中国需要的货物很方便,从而使得“苏青”有大量的进口,以至于一直可以用到15世纪后期的明成化年间才用完。当进口的“苏青”用完后,明朝政F再想要进口的时候,却发现不行了。因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出现了一批强盗,这就是葡萄牙人。达伽玛绕过好望角,到达阿拉伯和印度,被欧洲人称为划时代的进步。但是,达伽玛其实在阿拉伯就干着杀人越货的勾当,还在印度建立了军事堡垒。葡萄牙人还攻占了新加坡,推翻了当地政F,建立了葡萄牙人的政权。换句话说,随着欧洲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几百年来,这条航线上各个亚洲国家之间的正常贸易被彻底打破,一伙欧洲强盗彻底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完全使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贸易垄断。这才出现了15世纪后期,明朝“苏青”库存用尽,不得不改用国产青料的现象。但国内青料当时的效果不好,明朝必须另想办法。
16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由于野蛮的葡萄牙人占据并垄断了海上丝绸之路,明朝不得不回避海上贸易,改用从陆路进口“回青”。但是,陆路进口“回青”的成本很高,因而我们在这一时期的明代史料中发现,明朝官府对于“回青”的使用严格控制,甚至还制定了防盗措施。到了万历朝后期,连从陆路进口“回青”都很难,青花瓷在明朝终于走向衰落。欧洲人占据海上丝绸之路为非作歹,对于明朝的影响之一是,财政收入下降,于是才有了万历时期张居正的改革中兴。但是,仅仅针对国内的改革,并不能改变日益恶劣的外部环境。由于财力的下降,改从陆路进口“回青”,最终也因成本日益高涨而难以维系。
欧洲人破坏了几百年间形成的亚洲海上贸易环境后,造成的另一个影响是,与远方的阿拉伯、印度贸易几乎中断,较近的东南亚贸易也受到很大影响。大批原先靠海上贸易为生的百姓,因无法从事正常贸易秩序而失去了生计,不得不沦为海盗。明朝中期,中国沿海的一些百姓加入到海盗的行列,就是这个原因。在正常的海上贸易秩序恢复之前,明朝政F很难放开贸易,Z压海盗和倭寇变成当务之急。在海盗平定之后,明朝又开放了海上贸易,但由于欧洲人控制了海路,自由贸易严重被破坏,结果以大不如从前。其实,当时的葡萄牙人只是更危险的海盗。在这场被野蛮的欧洲人引发的海上混乱中,唯一得以自保的亚洲小国家,只有日本。它借助中国的影响力,真正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才使它没有像印度、菲律宾、印尼那样成为殖民地。当代一些历史学家不得不承认,日本当年彻底的闭关锁国,是它日后能够振作的必要条件。
欧洲海盗破坏海上丝绸之路的海洋贸易,明朝财力下降造成的另一个结果是,东北满族发现有机可趁,试图趁明朝虚弱之际,获得自己更大的利益,明朝Z压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快平叛。以至于养成后患。此外,整个16世纪,中国的海外贸易还在进行,但是,它发生了一个重要的改变。由于欧洲人没有多少实际有用的货物,只能用金银与中国交易,中国的货物反而一直在出口,金银又不能兑换成中国需要的东西,造成的结果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这也成为百姓生计的威胁,引发了民变,或者成为农民起义。用内忧外患来形容明朝并不过分。
从总体上看,明朝中后期,文有张居正,武有戚继光,自然科学有李时珍、宋应星,他们的着作是当时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自然科学成果,人文领域也有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依然毫无疑问地领先于世界。但是,由于对欧洲人到来的深刻影响认识不足,对于欧洲人的本性认识不清,惯常使用的对付外邦的手段,面对欧洲人作用不大,明朝也没能及时找到对付野蛮欧洲人的有效手段,简单来说,守是没用的,必须主动出击,日本式的闭关锁国,如果没有中国做依靠,它也难以自保。种种原因,造成明朝意外地亡于满清。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本文不打算深入描述明朝覆亡的原因,只是把青花瓷的变迁与当时的世界大事联系起来,也许能为我们认识明朝的最终命运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明朝之后,清朝的青花瓷其色料主要是国内色料,由于国外色料难以获得,中国人凭着聪明才智,研制出了同样出色的国内色料使用办法。随着欧洲人掌握了瓷器的技术秘密,中国的青花瓷终于失去了昔日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