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秦紫玉都怎么保养

一、忌碰撞
秦紫玉硬度较低,在佩戴或是存放时,如果同其它尖锐坚硬物品发生碰撞,其内部结构会受到损坏,从而产生裂纹裂隙,降低它的美观性和价值。

二、忌灰尘
灰尘对于秦紫玉的影响虽然不大,但会使其色泽便暗淡,所以不论是佩戴还是存放都是市场用布去擦拭秦紫玉,这样才能保持其色泽光鲜亮丽。

三、忌酸碱
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日常用品,而这些用品中多含有类似酸碱等具有腐蚀性的物质,这些物质若是沾到秦紫玉表面,会腐蚀其质地结构,影响品质。

四、忌暴晒
秦紫玉不宜长期存放于高温环境或者是阳光下,因为高温会致使其内部结构分子膨胀,从而产生裂纹伤痕,进而降低其品质和价值。

除了以上四点,在保养秦紫玉饰品时要注意存放的方法,不宜将其同其它物品一起存放,以免相互摩擦而产生伤痕。



彩瓷到底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元代。

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里红分享釉下彩极品之殊荣;明成化斗彩矗一峰之巅;清三代珐琅彩绝唱一时。另外,各个历史时期各窑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们的赞誉。
然而,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彩瓷品种,却长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遗忘,甚至几乎被湮没,这就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名噪遐迩的浅绛彩瓷器。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
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
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
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扩展资料
中国的彩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早在一千年前,唐代长沙窑的青釉釉下彩瓷器就已输出到海外,据考古学家调研,在国外大约有十三个国家出土了唐代长沙窑瓷器。

最近有报导,在印尼爪哇附近,由德国公司组织打捞的一只中国唐代沉船上的唐代文物约六万件,九成以上为瓷器,以唐代长沙窑产最多。可见其时中国瓷业发展的盛况。
中国彩瓷的发展,自从东汉青釉、褐釉瓷器烧制成功以后,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成就。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瓷业迅速发展,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了青釉黑褐色彩斑瓷器、黄釉绿彩瓷器,改变了早期瓷器单一色的状态。隋代又将白瓷烧制成功。
到了唐代,南北方的瓷业发展空前繁荣,瓷窑广泛兴起。特别是巩县窑的唐三彩、长沙窑的釉下彩以及郏县窑的黑釉蓝斑等许多品种都闻名中外,在瓷器装饰方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宋、辽、金时代更是名窑辈出、名瓷荟萃,装饰上也更丰富多彩。金代的釉上彩绘尤为突出。这些都为元、明、清的景德镇瓷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形成全国制瓷中心,中国制瓷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彩瓷阶段。最突出的就是青花瓷器的烧制技术完善成熟,并大量输出海外,同时还发明了釉里红、红釉、蓝釉、卵白釉等。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生产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御窑厂的设置,制瓷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使官窑瓷器产品精细入微,其中著名的品种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粉彩等,驰名中外,经久不衰。
十七、八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对中国瓷器非常热爱,他们常常用较珍贵的金属材料镶嵌在中国瓷器上,达到既保护瓷器又美观的目的。还有的博物馆将中国瓷器镶到建筑物上,作为很重要的装饰。
如泰国王宫建筑的一些外墙用中国的粉彩花鸟瓷砖作为墙面,非常高雅,那些粉彩花鸟瓷砖就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生产的。中国古代彩瓷久远的艺术魅力,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不愧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