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青瓷造型纹饰 青瓷造型纹饰图片

一、凤纹尊的造型纹饰特点?

西周青铜凤纹尊通高34厘米,口径41.1厘米、腹径34.1厘米、腹围107厘米,口沿下饰一周由相向的长尾鸟纹构成二方连续纹饰,颈部饰一周乳钉、牺首、鸟纹组成的二方连续纹样装饰;腹部以云雷纹作地,主体为两对大风鸟纹。两对凤鸟纹之间还补添了两只形态各异的蛙纹。

凤纹尊上的凤纹分三层:沿下凤作倒置状,目圆喙钩,回首而立,冠带飘地,多羽的身体长蛇般从头顶绕过,一直绕到身前,尾又稍斜立起,高过身躯;颈部凤仰头正立,尾高高翘起,与头冠齐平;腹部凤体型胖大,睛眸圆凸,作仰天状,长长的羽冠卷曲于背翼之上,爪已变形。

二、六朝青瓷常见的造型?

六朝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瓷器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釉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东汉以后,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接着有西晋与东晋的前后交替,再就是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国家分裂;割据愈演愈烈。但是作为新兴产业的瓷器生产却在偏安江左的小国中渐渐发展起来——这就是著名的六朝青瓷。所谓“六朝青瓷”是指当时生产于江南地区的青瓷器。这六个朝代分别是: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包括西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朝”的都城都在建业(今南京市)。六朝青瓷上承东汉青瓷,下接唐宋青瓷,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圆器——盘、碗、壶、罐、钵、四系罐、唾壶。

动物造型——青瓷羊、狮形器、熊形灯、神兽尊、鸡笼、狗盆、猪圈、虎子、蛙盂、兔盂。

人物造型——男俑、女俑、佛像、仙人。

六朝青瓷不但产地幅员辽阔,造型也是丰富多彩。按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冥器、日用器、陈设器、文房用具等。冥器又称“明器”,是古代人专门用来随葬的用具。六朝青瓷中魂瓶、神兽尊、鸡笼、狗盆、猪圈属于此类。日用器有盘口壶、钵、四系罐、唾壶以及各式盘、碗之类。香熏、青瓷羊、狮形器等属陈设器。瓷质文房用具出现于六朝时期,瓷砚、水盂、蛙盂、兔盂等都是文房用具。

魂瓶

魂瓶是六朝青瓷中最典型的器形之一,也是六朝青瓷所特有的造型之一。因出土时有些还装有谷子,所以又叫“谷仓罐”,也有称之为“堆塑罐”。魂瓶一般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是堆塑一些丧葬或祭祀场面,有楼阁人物、飞鸟走兽等。在屋宇飞鸟之间还常有五只圆罐若隐若现,中间一只较大,四周四只较小。所以有人认为魂瓶是从五连罐演变发展而来的。魂瓶流行于东吴到西晋时期。魂瓶上的各种造型都是手工捏塑成型,工艺比较复杂。因此都出土于大地主或王公贵族墓葬,是当时江南地区庄园经济、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的一个缩影。

三、中国传统纹饰的种类和造型特征?

中国服饰的传统纹样主要有九大类:龙蟒、凤凰、珍禽、瑞兽、花卉、虫鱼、人物、几何与寓意。今日,愿与君同赏这缝合于针线之间的美与智慧。

1.龙蟒

五爪为龙,四爪为蟒。龙最初用作图腾徽识,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一艺术形象被统治者视为权利的象征。

龙蟒纹的主要形态有正龙、团龙 、子孙龙、二龙戏珠、立龙、升龙、降龙 、行龙等。

在周代,龙纹成为“十二章纹”之一;用于贵族最高礼服。到唐代,祭服用龙纹者官位必须居于一品以上。至宋,龙纹仅限于皇室使用。而到了明清时期,官员服饰上出现龙纹又开始变得常见,所以为了与皇帝区别开来,清朝形成了“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规定。

关于龙形态的演变,商周时期的龙形分为两种,一种蛇形,无爪;一种眼睛圆睁,有爪。到了战国时期,龙身成兽体,有三趾爪,尾巴细且卷,龙头张大嘴巴,龙角向后卷。秦汉时期,龙身为蛇形,有翼有爪,头像牛头,有须,大耳朵,龙角细长对称。唐朝时期,龙头有两个分叉角,圆形龙眼变凤眼,蛇身丰盈,鱼鳞变网状鳞。宋元明清时期,龙形基本定型,除延续唐朝特征外,龙身为蛇身,细尾,四肢有羽毛覆盖。

2.凤凰

凤凰原指凤鸟和凰鸟,都是民间传说中的神鸟。凤凰被视为瑞仁之兽,与帝德相符,尤以帝王后妃为常用。

关于凤凰的形态演变,新石器时期,凤凰多指鸟类与太阳的复合体。商代的凤凰身翼短小,形如鸡雉,冠如绶带,眼圆,尾部以燕式分尾居多。周代及战国时期的凤凰凤形修长,长冠长翼,尾部集为一缕,体态柔美秀丽。汉代、魏晋时期的凤凰集雀首,蛇颈,龙文,龟背,燕颔,鸡喙,鹄號于一身。直至唐代,凤凰都是以行走、站立为主。五代后的凤凰多呈飞翔之状。元朝,凤凰多用于后妃,发展到后来成为女性的专用图纹。明清及现代的凤凰头似锦鸡,颈如藤蔓,冠似灵芝,翼如鸳鸯,丹凤眼,长腿长尾,体态优美华丽。

3.珍禽

珍禽本指珍贵奇异的飞鸟,后泛指为人喜爱珍视的鸟类。常见种类有鹤、鸡、鸳鸯、喜鹊、孔雀、鹰、斑鸠等。

周代十二章纹中的“华虫”即指飞禽。春秋战国时,珍禽纹样应用广泛,尤其在君王、后妃的礼服上占据重要地位;形象富于装饰趣味,给人浪漫神秘之感。唐代的鸟纹为妇女所钟情,反映了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社会气象,此时的鸟纹以写实为主。宋代同样以写实为主,精于羽毛的处理,反映了当时绣工高超的刺绣技艺和艺术修养。明清珍禽纹样形象逼真,反映出缜密纤细的时代艺术风格。

4.瑞兽

古代把赋有吉祥寓意的动物称之为“瑞兽”。其中既有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虎、象、羊、鹿;、兔等;也有根据民间传说创造出来的神兽如饕餮、麒麟、天马等。

商周时期,人们在绣织中渗入抽象成分,使动物在具备兽性的同时,更多透露出神性,反映出商周时期浓厚的神学色彩。秦汉时期,瑞兽队伍扩大,除了现实生活中的动物,还出现了各种神兽。明清时规定将各种兽纹装缀于武将胸前背后以示身份等级,温顺型动物大多被视为祥和仁慈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百姓衣物上。

四、<莲鹤方壶>作品背景,造型特点分析,纹饰图案描述?

【名称】:春秋莲鹤方壶(一对)[英]Lotus and crane rectangular hu 【类别】:铜器、青铜器 【年代】:春秋 【文物原属】: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 【文物现状】:现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青铜馆,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 [编辑本段]简介  通高126厘米 口长30.5厘米 口宽24.9厘米。  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张口咋舌,更托青铜器的威严之感。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被誉郭沫若先生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国之重宝——莲鹤方壶  河南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分别收藏有一件莲鹤方壶。这两件莲鹤方壶原本是一对,它们硕大 的器形、优雅的曲线、纯青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尤其是顶端盛开的莲瓣之中挺立展翅欲飞的仙鹤,清新隽永,令世人叹为观止。  然而,这对莲鹤方壶的发现、收藏和流传,却有着曲折传奇的经历,方壶的背后,也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  石破天惊 国宝重见天日  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南郊的新郑还是郑国的国都。公元前375年,韩国军队把新郑团团包围,新郑城下,旌旗招展,号角齐鸣,在韩国大军的强大攻势下,郑国很快就灭亡了。之后,过了140多年,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又被强大的秦国消灭,新郑这个都城废弃了,昔日繁华的郑韩故城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随着时光的流逝,朝代的变迁,曾经发生在郑国的往事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1923年,石破天惊,世人的目光被偶然发生的事件吸引到了新郑市李家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话还要从这一年的8月说起。火辣辣的太阳照在乡绅李锐家的菜园里,由于干旱,蔬菜已经打蔫了,李锐决定在菜园里打一口井。   这位绅士怎么也没有想到,菜园的下面就是当年郑国的大墓,大墓里曾安睡的是郑国国君。李锐竟挖出了不少青铜器,他挑选了几件比较完整的铜鼎去卖,发了一笔财。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李锐挖到宝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县里,县里马上派人来制止,李锐非但不听,反而挖得更起劲了。  说来也巧,恰逢此时,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来新郑巡访,听说了李锐挖宝的消息,马上出面阻止,收缴了挖出的国宝,追回了被卖的文物,又派工兵继续挖掘,共出土青铜器100多件。  对于如何处理这批珍贵文物,靳云鹗的态度十分明确,“钟鼎重器,尊彝宝物,应该归于公家。” 靳云鹗的义举博得了一片赞扬声,当时的河南省议会致函靳云鹗:“公道主张,至深钦感,肃此鸣谢。”  靳云鹗派人把挖出的古物统统装上车,武装押运到省城开封,交给河南古物保存所收藏。  文物运抵开封时,城里城外张灯结彩,男女老少沿途欢迎,气氛异常热烈。河南古物保存所郑重其事地接收了文物。河南古物保存所就是现在河南博物院的前身,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郑公大墓出土文物,也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首批收藏。  辗转流离 双壶劳燕分飞  郑公大墓出土文物运到开封后,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推荐山东的二位技师将破碎的大部分铜器进行了修复。以当时的河南博物馆馆长关百益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对这批文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著录,出版了四部有关的专著和图录,一时名声大振,时人称之为“新郑彝器”。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7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各地相继沦陷。危急时刻,经河南省政府同意,河南博物馆选取新郑彝器在内的部分馆藏文物,分装为68箱,由开封经郑州南下,运抵武汉,暂存在法租界内。然而形势急转直下,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武汉也危在旦夕。河南博物馆深感暂存在武汉法租界的文物已无安全保障,几经商议,河南省政府再次决定,将文物运入四川。1938年11月25日,河南文物由汉口乘客轮抵达重庆,保存在磁器口中央大学校舍内。  1945年抗战胜利,然而不久内战烽烟又起,铁路中断,交通阻隔,河南存渝古物一直没有回归的机会。世事变化如沧海桑田,内战打了三年,国民党的失败已成定局。1949年冬,国民党政府计划把河南博物馆文物全部运往台湾,但是由于战局迅速发展,打破了这个计划。一部分文物被装上飞机运到了台湾,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另一部分文物来不及运走,被留在了重庆。  1950年,河南省代表会同国家文化部代表共同来到重庆,接收国民党政府在撤退前没有来得及运走的河南博物馆文物。文化部挑选新郑、辉县出土的青铜器51件调往首都北京,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莲鹤方壶中的一只被调往北京,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一只被运回河南,现在保存在河南博物院。如今,“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打箱封条,还完好地保存在河南博物院里。  至此,1923年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分散在三地,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四家博物馆收藏。  时光流逝,历史变迁,新郑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禁在问:80多年后还能找到那段历史的痕迹吗?  在新郑市文物局的院子里,矗立着一件巨大的莲鹤方壶塑像,如今它已经成为新郑市文物局的标志。  在出土莲鹤方壶的地方—新郑市,已经建立起巨大的标志墙,上面书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昔日的郑韩故城早在1961年3月4日就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重点单位,得到了精心的保护。  可惜,当年出土莲鹤方壶的李家楼郑公大墓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已经无法拍摄到它的真实画面。值得庆幸的是,2000年,新郑市考古工作者在附近发现了面积为240亩的大型郑国墓葬群,里面有各类墓葬3000多座。如今,墓葬群已经被开辟成保护区。  巧夺天工 青铜时代绝唱  壶是古代青铜酒具的一种,也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种类之一,自商代就已有之,主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曾有"清酒百壶"的记载,所指的便是这类器物。其造型多种多样,有方壶、扁壶、圆壶、瓠形壶等等,莲鹤方壶就是东周时期的代表器物。  莲鹤方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颈两侧用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飞龙,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似乎在倾其全力承托重器。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方壶通体满饰蟠螭纹,这些蟠螭纹相互缠绕,不分主次,上下穿插,四面延展,似乎努力追求一种总体上的动态平衡。  壶上物像众多,杂而不乱。神龙怪虎,神态各具。当然,方壶装饰最为精彩的乃是盖顶仰起盛开的双层莲瓣,以及伫立莲瓣中央一只立鹤。仙鹤亭亭玉立,双翼舒展,引颈欲鸣,表现出的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感觉,形神俱佳,栩栩如生,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因此莲鹤方壶被专家们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它说明郑国的工业科技水平特别是青铜器铸造工艺,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莲鹤方壶构图极为复杂,造型设计非常奇妙,铸作技艺卓越精湛,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莲鹤方壶需要几十个奴隶同时浇铸才能完成,是多范畴合铸工艺的代表。  鹤舞莲池 引领时代新风  莲鹤方壶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青铜器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郭沫若先生指出:莲鹤方壶的艺术风格已迥然有别于殷商、西周,在盖顶莲瓣中心立一张翅之鹤,全然超出了西周以上神秘凝重的氛围,显露出清新的气息。郭沫若先生以极富文采的语言,称道“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可以看出,他这里所描述的,既是指莲上之鹤,又是归纳了春秋时代青铜礼器之总的风格与趋向。当此之时,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在开创一代新风,所以郭沫若先生说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标志着中国艺术风格的一个新的开端。  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人们个性张扬,崇尚浪漫情怀。东周青铜器作为这一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手法由浓厚的神秘色彩而趋向写实,装饰纹样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更接近于生活。莲鹤方壶的出现,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与艺术观念,是活跃升腾的精神力量的形象体现。  朝晋暮楚 体现文化交融  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新郑彝器,还向我们展现了郑国青铜器的特征。读过《春秋》经传的人都知道,当时的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朝晋暮楚,在夹缝中求生存,形势十分艰难。春秋中期以后,中原之晋,南方之楚,在文化上也各自形成中心,这也明显影响在青铜器上。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既有接近于以晋墓出土器物为代表的中原色调,又有接近楚墓器物的楚文化因素。可以说,它是中原文化南传和楚文化北传的第一驿站。  楚地浪漫的风格,使许多受这种风格影响的器物都具有了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这种韵致与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肃穆、威严不同,洋溢着一种运动的生命力。反映在艺术造型上,则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这件莲鹤方壶正是东周这一艺术风格转变时期的代表作品。   扑朔迷离 大墓墓主之谜  根据现有器物和前人著录的记载,新郑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包含有青铜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杂器以及玉石器等,因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无疑应为某一代郑公之墓。那么这座大墓的年代是什么时间?墓主人又是哪一位郑国国君呢?  由于当时大墓的挖掘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考古发掘,加上墓中出土器物上几乎没什么文字材料,因此要确定大墓的年代和主人,有相当大的困难。  在郑公大墓所有的出土器物中,只有一件青铜炉上铸有七个字的铭文,据考证为“王子婴次之囗炉”。这七个字的铭文为考证大墓的年代提供了惟一的文字资料。早在1924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就指出:铭文中的“婴次”应是文献记载中的“婴齐”,也就是楚庄王之弟、楚国的令尹子重,《春秋》等文献称之“公子婴齐”,而楚人自称则为“王子婴齐”。那么楚国令尹子重的器物何以会出在新郑呢?王国维认为,这是由于晋楚鄢陵之战时,楚军战败逃遁,所以才会将此器遗留在郑地。如果照此推测,那么新郑大墓就应当葬于鲁成公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75年鄢陵战役之后。当时郑国的国君是郑成公,所以新郑大墓的墓主有可能是郑成公或者是郑成公以后的某一代郑公。  针对王国维的观点,郭沫若先生于1932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郭沫若主张“王子婴齐”应是郑公子婴次,新郑之墓当成于鲁庄公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80年后之三五年间。墓中殉葬器物至迟亦当作于公元前675年。这一推测比王国维的观点早了约一百年。  此外还有人提出新郑大墓的代应晚至战国时期。  1965年郭宝钧先生根据有关考古资料,提出李家楼大墓的年代不可能早到春秋早期,认为还是以王国维的说法较为正确。后来其他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王子婴次”还是楚令尹子重,新郑大墓最可能为卒于公元前571年的郑成公或卒于公元前566年的郑僖公,即在春秋中晚期之际。  不过,最近又有研究者指出。郑成公在位期间,郑国之国势能否与新郑器群之宏大规模相称。郑成公在位的十四年间,郑国内忧外患频繁。在这样极度混乱、国力极为衰弱的背景下,郑成公是否有实力以如此规模的青铜器入葬,实在可疑。而郑成公之后,郑僖公在位只有五年,而且是一个弱君,为子驷所杀,所以也不能与新郑器群之规模相称。  郑僖公之后,郑简公(公元前565年至前530年)即位,名相子产辅佐执政,郑国对外两亲晋楚,对内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和财富,国力增强。从国势的角度来看,只有郑简公在位之时的郑国国力,才能与新郑器群的规模相匹配。如果这样的推测成立,则新郑大墓的墓主当为郑简公,其年代下限当为公元前530年。  目前比较接近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墓主有郑成公和郑简公两种可能,其年代的上限不早于公元前571年,下限不晚于公元前530年。  莲鹤方壶从1923年出土到现在,已经80多年了。八十多年来,莲鹤方壶以其俊美飘逸的身姿,令国内外无数观众为之倾倒。莲鹤方壶所体现的蓬勃向上,变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将永远为世人所称道。今天,在故宫博物院的鼎力支持下,分离多年、劳燕分飞的一对双壶终于得以团聚。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思念远在海峡对岸的郑公大墓的遗珍,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郑公大墓出土的所有文物,能够重新团聚一堂。

五、墓碑上的祥云纹饰和太阳纹饰?

不是,清朝的墓碑大部分会有皇清的字样,比如“皇清处士 张公”这就是一位姓张的处士(有学问而没有踏入仕途的人)的墓,跟皇族没有关系。

至于纹饰,应当是比较常见的。

这两种纹现在北方农村的墓碑上还用着

六、我国最早有纪年可考的青瓷器造型是怎样的?

最早有纪年可考的青瓷器是1980年在江苏邗 江甘泉汉墓出土的青瓷四系罐。该瓷器出土于广陵王刘荆之墓,有“永平十年”的印记。永平十年 为公元67年。这件四系青瓷罐,胎质细腻坚致, 通体施有浓绿的厚釉,已经完全离开了早期原始 青瓷施釉薄、颜色淡绿的阶段。.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青花瓷器。

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青花瓷器是浙江省龙泉县出土的青花瓷碗。1956年,在拆除龙泉县城南金沙寺内的一座金沙塔时,在底层出土了一个青花瓷碗。碗高5.5厘米,口径9.6厘米,底径4.6厘米。敞口,唇外卷,壁斜直,近底处内收,浅圈套足。胎质成色较白、致密、坚硬。罩釉白中泛青,质地肥润,匀净透亮。碗外壁绘两组对称的鸡冠花图案,装饰效果和谐、优美、柔和。经考证断定,此碗制作年代最晚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东晋青釉鸡首壶,年代东晋时期,该器物盘口,双系,硕腹,平底。肩腹部饰鸡首,圆嘴、通孔,与鸡首对称的尾部有一曲柄与盘口相接,口沿、眼睛、把柄等处饰褐色彩点。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七、青铜纹饰种类?

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造型精美,而且表面往往铸或刻有精美的纹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可以分为动物纹、几何纹、人事活动纹三大类。

动物纹中最突出的是神秘的动物纹,主要有兽面纹、龙纹、凤鸟纹、窃曲纹、蟠螭纹、蟠虺纹等。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其特点是突出表现兽的头部,两侧带有(或没有)身躯,巨睛凝视,令人望而生畏。

几何纹主要有云雷纹、弦纹、连珠纹、乳丁纹等。

人事活动纹春秋中晚期才出现,主要有宴乐歌舞、狩猎、水陆攻战纹等。

八、元代服装纹饰?

元代织品纹样这一时期的织绣技术有很大的发展,辽、金、元三朝接受了汉族的传统吉祥图案,一方面是基于本身的吉祥意涵,另一方面则有政治上的考量。

在政府的重视下,纺织工业日趋专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奠定了明清两朝织绣工业的基础。

辽代刺绣西夏穿枝莲纹缂丝

辽金元饰品和织绣技术一样,此一时期的饰品工艺也有很大的发展,从事工艺制作的匠人社会地位提高,专业化的制作也使饰品更加精美。这一时期的饰品风格相当细致,在造型上也更趋写实。

九、仰韶纹饰对青铜器纹饰的影响?

彩陶是我国悠久的“国粹”。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彩陶最早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彩陶图案绚丽多彩,以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为例彩陶数量约占全部陶器种类的60%,最高的地区,如地巴坪遗址,出土的彩陶占90%。

马厂类型的彩陶花纹主要以带齿边黑彩与中间夹红彩组成的各种几何形纹饰。典型的彩陶花纹有左右连续的旋涡纹、葫芦形纹、圆圈纹、波折纹和多道齿带纹等。

马厂类型的彩陶花纹以四圈纹和蛙纹为主,还有连弧纹、回形纹、菱格纹和方格纹等。在四圈纹中还缀满各种小花纹,其单独纹样达四百多种。蛙纹又分全蛙、半蛙、蛙肢等,富于变化。

十、青瓷电视剧青瓷?

1、片尾曲,《除非是个梦》,演唱:孙浩、张瑶,作曲:刘伟,作词:梁芒

2、插曲,《独舞》,演唱:张瑶,作曲:刘伟,作词:陈琳

3、插曲,《心魔》,演唱:孙浩,作曲:刘伟,作词:陈琳

4、插曲,《我心依旧》,演唱:孙浩,作曲:刘伟,作词: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