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花瓷介绍 明代青花瓷介绍词语
一、明代青花瓷简要介绍七下?
青花瓷器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由于绘画所用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不同,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呈现一种千姿百态之状。例如明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以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中期转为浅淡秀雅,以成化时期为代表。晚期青花又趋鲜艳且蓝中带紫,以嘉靖、、隆庆时期为代表。末期则又改浓艳为清淡,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终明一期,青花瓷虽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乐、宣德莫属。
明代青花的代表——永乐、宣德青花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色泽深厚透入釉骨,往往出现湮散现象和黑色斑点,显得浓艳幽雅,很像水墨画一般妙造自然、别有风趣,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称为青花典范。其精品也一向被列为青花之冠,时至今日扔珍同拱璧。 永宣青花之所以受世人青睐,主要是它充分表现一种绘画的趣味。而所以形成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则是因为其青料具有较强的晕散性能更利于绘画。其纹饰以海水龙纹更具有时代特征。此外,花卉,果实,鸟虫绘画的也相当出色。那一幅幅青翠动人的画面,就是一幅幅写意花鸟画,从中不难看出宋人花鸟画的影响。
二、明代青花瓷碗价值多少?
明代民窑青花瓷碗,真品品种比较丰富;真品常见版式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0-100000左右;不过也有特殊品种版式。
三、什么是明代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就是明代制造的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的迅速发展源于皇室喜好的改变,明代开国皇帝和权贵还带有平民的情趣,喜欢这些画有精致图案的青花瓷,这样就使青花瓷在官窑的引领下成为中国瓷的主流并长盛不衰。 明代青花瓷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是官窑制度的确定和运行。和元青花完全由商品市场来推动的经济背景不同,明代青花瓷一开始就是在官窑这个温床上培养和成长的。从洪武二年(1369年)官窑瓷开始生产到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官窑的正式运行,官窑青花瓷便显示出庄重肃穆的皇家气象。整个明代陶冶和织造是官办手工业的两大支柱,其全部活动都在内府即皇室的监控下,从制作品种到式样花纹都由皇帝直接关注并交内府去督办。这种集中全国财力、调集优秀工匠、采用最好原料、不计制作成本而烧造的官窑青花瓷,其品质之高是可以想象的。在我们面对每一件明代官窑青花瓷,并为其精美绝伦而叹服时,可能没有想过,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造出这些艺术品,国家投入的财力、工匠付出的劳动远远超出现代人的测算。 明代青花瓷的另一组成部分是民窑产品。 14世纪中的元代至正年间,蓝白相映的青花瓷在外销的推动下一举成功,制瓷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元青花的巨大成功,并没有使元代社会对瓷器的欣赏口味和使用习惯产生影响。青花瓷对士大夫阶层来说,是“俗甚”的工艺品,和青玉般典雅而华贵的宋代名窑尚难相提并论。
四、明代青花瓷碗价目表?
明洪武青花缠枝菊碗最近卖价1500万。
明洪武青花大碗最近卖价1220万。
大明洪武青花内外龙纹碗最近卖价1180万。
明洪武青花瓷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
五、明代青花瓷器有什么特点?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六种:
一、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二、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三、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四、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五、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六、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扩展资料:瓷器品种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等。二、釉上彩,可分为釉上单彩和釉上多彩。三,单色釉和杂色釉,品种繁多,绚丽灿烂,在中国陶瓷史上大放异彩,与青花彩瓷并重。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造型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二、纹饰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三、胎釉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四、款识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六、明代青花瓷釉上有为何黑点?
青花瓷器上面的黑点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有:原料自身因素及坯、釉料制备方面,原料含有过多的杂质,使坯、釉料中混入含铁杂质,且在坯、釉料精制过程中未能兖分磨细、过筛、磁选而除去;
原料精制、加工、运输过程中,设备磨损或生锈,有金属铁的铁锈混入坯、釉料;坯、釉料管理不善;回坯泥管理与处理不当。
这有可能是造成黑点的原因,具体还要看瓷器分析。
七、明代九村窑青花瓷器特征?
丰满,浑厚,古朴,器性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八、明代白底青花瓷代表作品?
明嘉靖-万历 青花「晋府上用」云龙纹碗
明万历 青花龙凤呈祥纹盘
「大明万历年制」款
明万历 青花五龙纹卧足小碗
明崇祯 青花人物故事小罐
明隆庆 青花云鹤纹长方小盘
明成化 青花缠枝花卉碗
九、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概括?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十、明代永乐青花瓷器沙底的特征?
通常永乐青花的小件器物底足多施釉,釉底质地细腻、光滑,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有的底釉呈波浪纹,还有的器物则为砂底,由于这个时期的胎土淘炼精细,所以沙底温润细密,足墙内直外坡,有时偶见有小块铁色斑点,摸之细腻滑润,如糯米粉的感觉。
这时期的底足采用平削的手法,足墙较宽,常见的器足有高深外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浅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外底边角微有突出的齐平式圈足等,由于当时工具所限,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底足多是边棱状,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以发现接胎的痕迹,但永乐时期制作工艺是比较好的,所以接胎痕迹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