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青瓷莲花尊的艺术特点 青瓷莲花尊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一、北朝青瓷仰覆莲花尊特点?

北朝青釉莲花尊

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二层与第三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形体高大,气魄雄伟。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中国南方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只是胎、釉化学组成差异较大。这种相同的时代风格,表明了南北之间陶瓷艺术的相互交流。

二、青瓷莲花尊的提纲?

瓷胎坚密,呈灰白色。釉色青绿,透明玻质,细碎开片。 口呈花折,颈饰弦纹,肩腹胫饰抑覆莲瓣纹。假圈足饼底(外圈足内实心)典型南朝器物。南朝时(420-479年)佛教盛行,瓷器土大量采用莲瓣纹,此器时代特征明显,历经千余年,品相仍完好如初。

三、青瓷莲花尊是哪个时期的?

青瓷莲花尊,烧制于公元四世纪到六世纪的中国北朝时期,造型以莲花作为装饰主题,器形高大,装饰华丽,胎体浑厚。青瓷莲花尊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釉色,青中泛黄,莹润光亮,色泽纯洁;浮雕的莲瓣是莲花尊又一个特点,向外伸展的层层莲瓣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非常漂亮。

四、南朝青瓷莲花尊资料50字?

瓷胎坚密,呈灰白色。釉色青绿,透明玻质,细碎开片。 口呈花折,颈饰弦纹,肩腹胫饰抑覆莲瓣纹。假圈足饼底(外圈足内实心)典型南朝器物。南朝时(420-479年)佛教盛行,瓷器土大量采用莲瓣纹,此器时代特征明显,历经千余年,品相仍完好如初。

五、北朝青瓷仰覆莲花尊文化价值?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收藏品之一。形体高大,气魄雄伟。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中国南方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只是胎、釉化学组成差异较大。这种相同的时代风格,表明了南北之间陶瓷艺术的相互交流。

六、仰覆莲花尊艺术特征?

文物特征

尺寸:口径15.1厘米 底径18厘米 高54.4厘米。

喇叭形口,长颈,丰肩,腹饱满,高足。莲瓣纹盖,盖顶正中有堆塑的覆莲捉手。颈肩之间安六个双泥条系。颈中部有三道凸起的弦纹,弦纹上部堆贴模印的团龙纹,下面堆贴兽面纹。肩部至底足装饰6层不同形态的莲瓣,肩部堆贴的两层双瓣覆莲,莲瓣圆润舒展;第三层莲瓣凸起的瓣尖恰在腹体中部,采用深雕技法刻出,棱角清晰锋利,每瓣的根部还加饰一片模印菩提树叶;第四层仰莲贴在下腹部;高足上的覆莲亦用深雕技法刻出。通体饰青釉,釉色青绿。这件器物形体高大,造型古朴,气魄宏伟,繁缛华丽,采用浅刻、深雕、模印、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

文物价值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北朝青瓷的代表性作品。

七、青瓷特点?

浙江龙泉,青瓷有“豆彩”、“褐斑”,豆彩青瓷碟,清秀俏丽适用。

福建德化白瓷,建阳黑釉,行销东南一域。广东广州“广彩”,为适应外销,于清中叶兴起,运景德镇白瓷加工,用色撒脱鲜艳,金线勾边点画,对比强烈。“织金彩”绘色华丽。

湖南醴陵“釉下彩”于清末兴起。壶杯把手以泥箍加固,瓷色白中泛青,釉下多彩绘画,罩釉透明匀净,釉面光洁是新成果。

八、六朝青瓷的最高水平,为什么是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可谓是青瓷之王,它造型独特,高达59.5厘米,烧制于北朝时期。

最吸引人的是它的釉色,青中泛黄,莹润光洁,色泽纯净。

整件器物将刻画、浮雕、堆塑、模印、粘贴等多种装饰技法施于一体,十分独特繁缛。

莲花造型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这也体现了北朝佛教文化的盛行。

九、龙门石窟莲花洞艺术特点?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造一佛两弟子两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

两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

十、唐代青瓷的特点?

《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 唐代瓷器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而南方则以越窑和长沙窑为代表的青瓷最为著名。

1、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细和一般之分,精细者胎体轻薄,造型规整,釉色莹润,釉色有白中闪青,玻璃感较强和釉色乳白呈半透明状两类。胎质细白并印刻有精美的纹饰,但数量较少。

而邢窑一般白瓷胎色黄白,有的通过施白色化妆土来增加瓷器的白度,造型亦较随意。

2、唐代早期越窑瓷器胎体呈淡灰色,紧密细致,釉汁很薄,均匀缜密,温润似玉,青绿色,有的略闪黄。器型还有隋代的风格,立型器多瘦高,碗都大口浅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内敛,平底。

唐中晚期的越窑瓷,胎体比以前更致密,灰白色,釉面均匀光润,有鳝鱼黄、淡青和青绿等色,通体施满釉。这时的碗、盘多撇口,底足宽矮,像玉璧,中间小圆内凹中施釉。底足有三、五、七个不等的方形或条形支钉痕。

晚唐时出现了荷叶式或花口式盘和碗,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刻、堆贴和镂空纹饰的,以划花为多,常见纹饰是花鸟、山水和人物等。

3、长沙窑主要生产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此外还有玩具、瓷佣等,种类很多。长沙窑瓷胎细密坚致,磁化程度较高,胎色有灰白、灰黄、灰青、灰红及肉红;釉面润泽,以青色为主,也有蓝、绿、酱、褐、黄等颜色。装饰品种极为丰富,有釉下彩斑、釉下彩绘、印花、贴花、贴花彩斑、刻划、雕刻、镂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