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青花瓷是有多少年的历史 青花瓷是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一、青花瓷有多少年历史?

流行了1300多年,从最早发现的唐代青花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而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二、宋代青花瓷多少年历史?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

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

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

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

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

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

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

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青花瓷的历史?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于釉下彩瓷。它的历史跨越1300多年,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发展沿革,被誉为最具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的瓷器,在国际陶瓷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而元青花瓷则是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四、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过程和多少年的历史?

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代青花瓷是采用釉下彩绘方法生产出来的新品种。这个新品种的烧制方法是用一种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毛坯上先用钴蓝描绘图纹装饰,再涂盖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上下一次烧成。瓷器烧成后,钴料会充分渗透于坯釉中,呈现出明艳的蓝色花纹。用这种方法烧制出来的青花瓷器,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这项制作技术流传到宋代以后,制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青花瓷片呈现胎质细腻、色泽洁白、釉色白中泛青、没有吸水性、青花色泽较浅淡等特点。

五、青花瓷碗历史?

在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史中,青花瓷从元代景德镇的诞生兴起,到明清时代的名扬四方,其在艺术成就和工艺水平上达到的造诣,是其它瓷品不能比拟的。

  在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史中,青花瓷从元代景德镇的诞生兴起,到明清时代的名扬四方,作为一种重要的陶瓷工艺品和产品,其在艺术成就和工艺水平上达到的造诣,是其它瓷品不能比拟的。

  青花瓷是以钴(一种金属元素)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度以上的高温,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习惯上称之为“青花”,青花瓷又称“釉下蓝”、“釉里青”、“釉白蓝花”,英文中青花瓷为“BlueandWhite”。下面来说说青花瓷从哪个朝代兴起以及青花瓷的发展历史。

  一、盛唐时期,青花瓷出现

  中国是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据悉,唐朝开始烧制青花瓷是为了供应阿拉伯市场,西亚、伊斯兰文明喜欢这种颜色。青花瓷的出现便是由于丝绸之路的繁盛将钴这种天然化学原料引进的结果。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唐代的青花瓷器,其花色浓艳,青料中有结晶斑,胎质多粗松,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二、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

  元朝在建国初年就在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景德镇在那个时候就吸取了北方定窑的不少工艺特点,烧造出了含铅氧化物很高的一种白瓷,为元青花的诞生提供了一个基础。元代对外交流广泛,随着与西方交流活动的进一步加深,充足的钴料使得青花瓷得以全面的发展。到了元代中期,景德镇创造出了成熟的青花瓷,也标志着中国的制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三、明朝青花瓷达到很高的水平

  其中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高峰,有“永乐宣德,青花之王”的说法,这一阶段,被视为中国青花的黄金时期,以制作精美著称,纹饰多为繁复的花样。从器型上看,永乐瓷器摆脱了元代厚重风格的影响,以造型灵秀端庄、优美飘逸、厚薄适中著称,新创了许多器型,瓷器品种丰富多样,其中一些明显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诞生的。如无档尊、鱼篓尊、花浇、僧帽壶、折沿盆、大盘等。

  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

  一是呈色靛蓝,蓝中发黑。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

  二是铁锈斑痕,含铁量高往往会出现铁锈斑,呈星状点滴晕散,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Fe304結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

  三是晕散,晕散和结晶斑,釉面坑坑洼洼的,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古人就把这种晕散赋予了独有的特征,形成一种审美追求,就是缺陷美,也可以说是病态美。它为中国的陶瓷美学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永乐青花的一大特征。到了宣德,青花瓷器就逐渐摆脱了波斯文化的影响。宣德八年《大明会典》中记载,朝廷一次下令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可见当时国立之强盛。

、  四、青花瓷的鼎盛期在清代

  1、康熙青花

  水墨技法开始融入到青花瓷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康熙瓷器在工艺上有很大提高,对胎土要求特别高,所以分量特别重,它的釉面也显得特别坚硬,有“紧皮亮釉”之说。

  2、雍正青花

  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雍正青花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雍正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府财力雄厚,制瓷工艺突飞猛进,青花瓷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

  3、乾隆青花

  乾隆年间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得到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景德镇御窑厂规模庞大,在督陶的管理下,每年烧造各种瓷器都在数十万以上,烧出的瓷器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也种类丰富,色彩亮丽,画面多样,造型新奇。除传统的白地青花外,乾隆青花还派生出许多新品种,把原有的传统工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六、青花瓷多少年的?

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到元代技术较为成熟,到明代青花瓷已经成为主流,在清代康熙年间是青花瓷的巅峰时刻。

青花瓷是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度以上的高温,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一次烧成的蓝白相间的釉下彩瓷器。

最早的青花瓷残片出土于扬州,据分析是唐代烧制的,胎质粗松,也不太结实。青花瓷从唐代开始但没有得到发展。宋代的青花瓷只出土了十几片残片,用料和唐朝也不同,两者没有继承发展关系。

元代烧瓷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专门出产瓷器的景德镇也开始出产青花瓷。这时期的青花瓷青翠浓艳,构图饱满,画面勾勒流畅,花纹题材广泛,有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瓷器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供奉用具。

七、青花瓷汾酒的历史?

三十年陈酿青花汾酒。是30年前生产的汾酒特级原酒,以宜兴酒瓮盛装密封埋于地下,老熟30年后出瓮,经汾酒特色的精湛勾兑技术勾调,全国知名评酒师会评后的一等品。其酒液晶莹透亮,清香纯正,幽雅芳香,绵甜爽净,酒体丰满,回味悠长,是汾酒的“特中之特”,是清香型汾酒的顶级精品。

八、瑞典有多少年的历史?

沙尼亚和一部分拉脱维亚)的领土。1658年,瑞典从丹麦手里收复了南部沿海的斯堪奈等省份。1700年,俄国、丹麦、波兰结盟与瑞典交战,北方战争开始。1709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军队在今乌克兰境内的波尔塔瓦瑞典历史

1625年,瑞典控制了利沃尼亚(爱沙尼亚和一部分拉脱维亚)的领土。1658年,瑞典从丹麦手里收复了南部沿海的斯堪奈等省份。1700年,俄国、丹麦、波兰结盟与瑞典交战,北方战争开始。1709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军队在今乌克兰境内的波尔塔瓦被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击溃,逃至奥斯曼帝国。俄国开始取代瑞典成为北欧及波罗的海地区的新兴强国。1721年瑞典战败,丧失了所有欧洲属地及军事大国地位。利沃尼亚被并入俄国。

1809年,俄国派兵吞并了瑞典统治下的芬兰。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大公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任芬兰大公。

拿破仑战争中,瑞典于1813年正式加入反法同盟。根据1814年基尔条约,瑞典从衰落已久的丹麦手里得到了挪威。但是挪威乘机宣布独立并颁布了宪法。瑞典发动了一场短暂的战争,挪威被迫同意作为一个国家臣服于瑞典国王。俄国沙

九、骆驼有多少年的历史?

骆驼对人忠诚,耐饥耐渴,号称“沙漠之舟”,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经开始驯养骆驼作为役畜,用以驮运和骑乘。

关于骆驼的起源,学界有很多说法。一种考证认为,骆驼的祖先是由距今约5000万年前的北美洲野骆驼进化而来,体型巨大,没有脚趾,大约在300万年前越过白令海峡横渡至亚洲,并进而到达中东和非洲。而另一种考证认为,10万年前的中东地区就存活着骆驼。2003年一支叙利亚-瑞士联合考古队在大马士革东北部约250公里的巴尔米拉地区的哈迈勒,发现了一种生活在距今约10万年前的巨型骆驼的骨骼化石,这种骆驼身高达4米,是现代骆驼身高的两倍。

骆驼来到中国后,依其习性特征定居在蒙古高原和西北内陆。大量史料证明,至少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父系氏族社会,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经驯化了骆驼。远古岩画中就有许多双峰驼、单峰驼的形象。先秦古籍《逸周书》记载:“伊尹为县令,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匈奴、楼烦、月氏诸国,以骆驼、野马……为献。”伊尹为商王朝开国大臣,商代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就将骆驼视为珍稀动物向中原王朝进献。《史记·匈奴列传》也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可见,在当时,人们将骆驼看做珍稀动物,称其为奇畜。

骆驼分单峰驼和双峰驼,单峰驼只有一个驼峰,更适合沙漠生活,分布于中东和北非。双峰驼又称大夏驼,更适合寒冷气候。两者的混血骆驼体型较大,只有一个驼峰,善于驮物,混血骆驼无论雌雄均有生殖能力。还有一种野骆驼,驼峰较小,毛较短,四肢较长,数量非常稀少,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饮用盐水生存的陆生动物。

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在于其独特的身体构造。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骆驼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就是靠这些贮存的脂肪。骆驼的胃里还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据记载,骆驼23天不饮水仍能存活下来,即使脱水量达体重的25%仍不会影响生存。

骆驼有两排睫毛保护眼睛,耳孔有毛,鼻孔能闭合,视觉和嗅觉敏锐,这些均有助于适应多风的沙漠和其他不利环境。

被遗忘的国宝——野骆驼

1896年2月,一支5人骆驼队迎着凛冽的寒风,艰难地跋涉在罗布泊干涸的古河床中。这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他们在进入大漠后,发现了野骆驼的足迹经常出现在这一“生命禁区”,后来野骆驼就成了他们几乎陈尸沙海的死亡之旅中唯一的伴侣。

野骆驼在古代曾广为分布。西起里海,东达黄河,南到青藏高原北部,北至贝加尔湖,都有野骆驼瘦高矫健的身影。100多年前,野骆驼尚存1万多只。但时过境迁,野骆驼现已在沙漠里几无踪影,成为极其珍稀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国内外专家经过深入考察得出结论:目前残存的野骆驼分布在中国阿尔金山、塔克拉玛干、罗布泊以及中蒙边境一带,据估计目前仅有不到900只。也就是说,在面积达33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安徽、江苏、浙江3省总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仅有几百只野骆驼,是“比大熊猫还要珍稀的野生动物”。野骆驼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并被载入了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

家养骆驼与野骆驼出自一类,家驼是由野驼驯化而来的,但经过6000多年的分道扬镳,二者从外形、生理特点到繁殖习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外形上野驼躯体高大健壮,家驼则稍矮、略显肥胖;家驼驼峰小而尖,呈锥形,野驼驼峰较肥大,呈U形;家驼体毛短且密,为淡棕色,野驼体毛粗长,颜色有深褐、浅黄、棕等多种。

野骆驼不仅丰富了大漠戈壁景观,也是所在地区生物资源里重要的一环。由于它生命力强,遗传基因稳定,生殖能力超常,故对研究骆驼起源、品种分化及改良家驼品种,都有重要的科研与实际价值。人类的捕猎和天敌袭击,使野骆驼遇到危险时能连跑3天,时速达40公里,相比而言,家驼最快不过时速25公里。据了解,为重点保护野骆驼,我国政府已建立了阿尔金山-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

骆驼在元代最受“重用”

在我国元代,骆驼是“五畜”之一,养驼业在当时的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元代骆驼数量大增主要是成吉思汗征服西夏之后,从那里缴获了不少骆驼,还从“欣都思边地带回来很多骆驼,很多山羊”,“欣都思”指的就是今天的印度。正是因为成吉思汗四处出征,从各地掠夺了大量的骆驼,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骆驼的数量和种类,为养驼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饲养管理骆驼,由贵族把持十四道牧场的经营与管理,养殖的骆驼主要用于乘舆、供奉中央、用作作战工具及食用等。

元代,骆驼是皇室贵族的御用乘骑,元顺帝时,“壬子,发阿鲁哈、不兰奚骆驼一百一十,上供太皇太后乘舆之用。”在元朝,“凡行幸,先鸣鼓于驼,以威振远迩,亦以试桥梁伏水而次象焉。”故有周伯琦诗曰:“雷轰驼鼓振,霞绚象舆行。”由此可见,皇帝乘舆出行是以鸣驼鼓为先,然后乘坐象车,骆驼在皇帝行幸礼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据《元宫词百章笺注》载,“春游到处景堪夸,厌戴名花插野花。笑语懒行随凤辂,内官催上骆驼车。”“骆驼车”是元代宫女所乘之车,这一特殊现象是元朝所独有的。

骆驼在元代除作为皇室乘舆,还是中央赏赐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供奉中央的珍贵礼品。曾有记载,元世祖时期,中央“赐皇子爱牙赤部曲等……马二万六千九百一十四、羊十万二百一十、驼八、牛九百。”元文宗时期,政府为了扩充军力购买“骆驼百、牛三百,充扈从属军之用”。而且,曾有史料描述了骑驼作战的勇猛场面,“札八儿每战,被重甲舞槊,陷阵驰突如飞,尝乘骆驼以战,众莫能当。”除此之外,元军传送紧急公文和情报消息,四百里以上的传送是由骆驼完成的。

蒙古人把骆驼作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会食其肉。成吉思汗与乃蛮争战,失败逃亡路上因为饥渴难耐,手下曾将一匹骆驼杀掉,“燔以啖”于太祖。除此之外,元代蒙古人一直将驼乳作为上层贵族享用的饮料。驼峰在元代也是一道名菜佳肴。汪元量的《十筵诗》曰:“第二筵开入九重,君王把酒劝三宫。驼峰割罢行酥酪,又进椒盘剥嫩葱。”而驼蹄在宫廷内以及王室贵族宴席之上,也是一道名肴。

十、圆明园有多少年的历史?

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至今已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八位皇帝。八国联军侵华,毁掉了圆明园!只剩下残骸了!!!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圆明园的始建年代至今尚有争议。最普遍的说法是,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其根据是乾隆年间编纂出版的《钦定日下旧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