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瓷器中的灯草口
唯爱 •2022-04-25 07:29:17•瓷器
由于在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致使器物在口沿处釉层变薄,显露出白色胎骨,形成一道白边,俗称“灯草口”。
因工艺不同,“灯草边”的特征也有区别,如明代宣德红釉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郎窑红则是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
宣德的红釉器在口沿部位都有处然形成的一线白釉,俗称'灯草口';红釉的积釉处显现青灰色,最厚处气泡密集,这是宣德红釉的时代特征。宣德后,铜红釉一度衰落,清康熙时,才又仿宣德红釉烧制了著名的郎窑红、霁红等品种。
扩展资料:
红釉瓷器一直是烧造难度较大的品种,要烧得纯正的红釉瓷器并非易事,因此往往是不惜工本追求完美的官窑器物。
清乾隆霁红釉玉壶春外壁整施霁红釉,色调沉静光润,釉层肥厚滋润,口沿处呈“灯草口”状态。瓶体因由简约线条勾勒而成,不加过多装饰。整件器物型制流畅秀雅,釉色温润,格调富丽。
官釉色质古雅,备受乾隆皇帝的喜爱。翰海春拍推出的“清乾隆 仿官釉贯耳瓶” 釉面光洁,其整体造型端庄稳重,线条饱满。所施官釉,淡雅隽永,开片细密,遍布全器,气息古朴。霁红釉于清代雍正时期创烧,乾隆时广为流行。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鲜亮凝重――大明宣德红釉瓷器欣赏
参考资料来源:中证网-北京翰海2018春季拍卖会即将开幕
1、解释灯草口:
灯草口就是口沿上的一个白线,好像我们点灯的那个灯草一样。有句话叫“口釉不淌”。就是:不上不下,不流不淌,底釉不坠。这是灯草口的一个窍门,也是判定它是不是好的是一个关键。
2:奉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