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雨过天晴云破出处 周世宗

一、雨过天晴云破出处?

  “雨过天青云破处”出自后周世宗柴荣,记载于明代谢肇淛的著作《五杂俎》。这句诗是后周世宗柴荣为柴窑瓷器而下的最高指示。完整的句子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后世将这句话误传为宋徽宗的诗句。

  “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出处

  “雨过天青云破处”出自《五杂俎》卷十二,原文如下: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

  柴荣的简介

  后周世宗柴荣,本姓柴,后改姓郭,是五代时期政治家,后周第二位皇帝。柴荣自少“器貌英奇”,擅长骑射,略通书史及黄老之术。显德元年,柴荣登基为帝。北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二、雨过天晴云破出处含义?

这是两句诗中的一句。就是说原诗就是两句,或者说不是诗,因为它是一道圣旨。传说宋徽宗曾经做了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他对梦中见到的雨后天空的那种颜色非常喜欢,就给烧瓷工匠传下旨意:“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徽宗的这道圣旨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制出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那种颜色。

这句诗其实也是对汝窑瓷器的一种赞美。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宋朝就是最早的极简,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要求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宋朝人用墨画画、烧单色釉瓷器。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三、雨过天晴云破出处什么意思?

“雨过天晴云破出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意思是800多年前,北宋徽宗皇帝做了一个梦,梦到了雨过天晴。他对梦中见到的雨后天空的那种颜色非常喜欢,就给烧瓷工匠传下旨意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四、雨过天晴云破出处是柴荣的诗吗?

是。

出处:

“雨过天青云破处”出自《五杂俎》卷十二。

原文:

世传柴世宗(柴荣)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注释: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

结果:

这道圣旨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制出了“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那种颜色。

五、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为何庙号是“世宗”?

“世宗”是皇帝的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号。

本意是统绪自此开始,为一世之宗,含有皇族内部帝系转移之意。

庙号世宗的皇帝有汉世宗刘彻、晋世宗司马师、前凉世宗张重华、前秦世宗苻健、南燕世宗慕容德、梁世宗萧绎、北魏世宗元恪、北周世宗宇文毓、后周世宗柴荣、隋世宗杨昭、吴越世宗钱元瓘、辽世宗耶律阮、金世宗完颜雍、明世宗朱厚熜、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等。

六、周世宗柴荣的女儿?

是柴郡主

柴郡主,小说人物,杨六郎正妻。有书称柴金花、柴银屏、柴美蓉(柴美容)、柴俊平(柴郡平)、柴媚春(柴熙春)、柴文意,为后周世宗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宋朝时,过继给宋太祖赵匡胤,从小在赵匡胤家长大,与八贤王赵德芳兄妹相称。柴郡主长大成人后,嫁给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成为一名巾帼英雄、女中豪杰,成为当时著名的杨门女将之一,有当时天下第一美女之称,在杨家将中除佘太君以外,比较有份量的人物,多次和杨门女将一起出去打仗,保卫国家疆士,出生入死,奋不顾身。

七、破东风出处?

出自苏轼的《东风破》

东风破

一盏离愁 ,孤单窗前自鬓头;奄奄门后, 人未走。月圆寂寞 ,旧地重游;夜半清醒泪, 烛火空留;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君去后 ,酒暖思谁瘦;水向东流 ,三春如梦向谁偷;花开却错 ,谁家琵琶东风破;岁月流离 ,不解时候。

仍记总角幼,琴幽幽 ,人幽幽;琵琶一曲东风破枫染红尘谁看透;篱笆古道曾走,荒烟漫草年头分飞后 。

八、周世宗改革的影响有哪些?

经济:鼓励开垦荒地,把中原无主荒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并对逃户庄田颁布处理方法,优待从辽朝返回的逃户。其次,减轻租税,改革部分税赋制度。第三,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再次,限制佛教的发展,抑制寺院经济。

政治:改善吏治,赏罚分明,对唐以来的律、令、格、敕进行删节、注释和评议,制定了新刑法《大周刑统》。

军事:整饬军级,整编禁军。“高平之战”后斩杀了临阵逃跑的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人,申明了军纪。整顿中央禁军,裁汰羸弱,革除冗兵积弊提升中央禁军实力。

九、简述周世宗柴荣的北伐?

柴荣正是抓住了辽国被辽穆宗弄得出现动荡表现的时机,必然无法大举南下,支援燕云之地,这也是后周夺回燕云地区的窗口期。

实际战争过程中也能够看出来,那就是周军大举北上的时候,辽穆宗只是让燕云之地的留守部队抵御周军,并没有派出援军,战况不利的时候,辽国还是没有派遣援军,而是让北汉出兵,牵制周军。

所以说后周和辽国的河北之战,堪称是柴荣所率的主力精锐部队和辽国地方留守部队之间的战争,加之燕云之地的百姓多少是支持后周的,战局也是极为有利于后周。

相比于辽国内部动荡,后周则是正处于国力巅峰期,自从柴荣继位后,后周战事就不不断,柴荣继位之初就率军亲征,于高平之战击退了北汉辽国联军,为后周奠定了生存的基础。

而后在西线夺取了秦、凤、成、阶四州,成功压制后蜀向关中扩张的能力,东线又三次大举讨伐南唐,迫使南唐臣服。

《新五代史.周本纪》(显德五年)克淮南十有四州,以江为界。

丢了江淮之地,南唐李璟不仅去了帝号,对南唐影响最大的是,没有了江淮之地的遮蔽,李璟只能灰溜溜的迁都,从今天的南京迁到了江西南昌,同时还有给后周高额的岁贡,曾经割据南方最强势的割据政权已经沦为后周的一个“小弟”了。

至此后周在军事上取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方势力都不敢主动招惹后周,而这也是柴荣决定先行夺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而不是继续向南扩张,先行统一南方再图后举。

因为当时唯一可以后周在军事上抗衡的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辽国,在后周大举南下的时候,难保辽国不会趁机偷袭后周,而夺回燕云之地,是后周拥有稳固北部边境的根本,所以在显德六年四月,柴荣也是不在等待了,事实了精准的“切割计划”。

为什么说是“切割计划”呢?当时的后周尚无和辽国全面开战的能力,要是强行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所有疆域,势必是两国国家的全面对抗,后周也尚未做好全面的准备,不过可以暂时实行步步蚕食的计划。

根据燕云十六州的地形,可以明显看到,幽州以南的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相对突出,成为一个突出部,周围被后周的疆域所包围,所以说,柴荣此次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先拿下瀛州、莫州,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决定下一步的计划。要知道当时柴荣是想一鼓作气拿下幽州的,但是将领们大多反对,显然幽州不是此次周军的原定计划当中。

《宋史.韩通传》六年春,诏通河北按行河堤,引发徐、宿、宋、单等州民浚汴渠数百里。

在周军大举北上前,柴荣让韩通去沧州疏通河道,为周军水师北上打下前进基础,而此时的周军水师显然是在和南唐战争中崛起的水师,柴荣以南唐降兵为基础,打造了实力强悍的后周水师,这也是北宋灭南唐的一大助力。

而面对后周大规模的备战行动,辽国的反应是相对平淡的。辽穆宗只是让留守燕云之地的萧思温自行备战,辽穆宗曾对萧思温说过,“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兵拒之;敌去,则务农作,勿劳士马”,简单来说就是让萧思温自行应对,当然这也是给足了萧思温权力。

但问题就是萧思温这个人最多是能够维系平稳的局面,并无大才,尤其是在战事发生时,他完全不是一名合格的统帅。

《辽史.萧思温传》思温在军中,握修边幅,僚佐皆言非将帅才。寻为南京留守。周人攻扬州,上遣思温蹑其後,惮暑不敢进,拨缘边数城而还。

萧思温被当时的下属认为是没有将帅之才,当初后周大举南下伐唐的时候,他受命袭扰后周,但即便后周大军深陷南部战场,即便柴荣在北部留有部队预防辽军南下,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后周无法在两线发动大规模战争,萧思温是有机会蚕食后周北部边境的,最差干扰下柴荣的决策,减轻南唐的压力也是可以的,只是萧思温能力太差,几乎是坐看后周和南唐的大戏。

而在柴荣率部大举北上的时候,屡屡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但是萧思温完全没有应对之策,历史记载是,“思温不知计所出,但云车驾旦夕至;麾下士奋跃请战,不从”,堪称“以不变应万变”,不知道如何抵御周军的进攻,手下人想要出战, 都被他摁下了,显然辽军在燕云之地留有的主力部队应该并未出现在柴荣主力进攻的突出部,即瀛州、莫州等地,这也是周军可以快速夺取瀛州、莫州等地的一个原因。

为何辽穆宗要用萧思温这个棒槌,其实这也是无奈的选择,辽穆宗时期辽国内部动荡,不服从他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他用人的准则显然不是首要看才能,而是看是否听话,萧思温显然是一个无大才但是听话的人,这就够了。

毕竟统领燕云之地,但凡有些野心,可能发生割据自立的情况,没准出现了一个辽国版的石敬瑭,割据燕云十六州依附于后周,辽穆宗时期的叛乱太过频繁,那么在燕云之地,这么要紧的地盘,他自然是用一个放心的人,而无统帅之能的萧思温,恰恰有利于柴荣的北进计划。

《宋史.孙行友传》周太祖北征,行友道献俘馘人马以求见,且请自效,乃厚加赐予,留之军门.....乃移方谏镇华州,以行友为定州留后。

周军的布置是,孙行友屯兵于定州,预防周军北进时,北汉出兵袭扰后路,柴荣亲征率主力部队出沧州,沿河北上,快速深入辽境。

这里要再提一点,周军应该采取了相对保密的计划,韩通虽然大规模征调民力,疏通河道,辽国一方已经预料到后周要发动攻势了,但是具体什么时候行动,没人知道。

《资治通鉴.后周纪五》河北州县非车驾所过,民间皆不之知。

可见后周对于柴荣亲征这件事是不知道的,只不过是柴荣率部经过的州县知道,这个想隐瞒也隐瞒不了,而辽国必然缺乏对周军调动的信息,所以本来就准备不足,加上一个无能统帅的辽军,面对周军的突然进攻,快速落败。

《新五代史.周本纪》夏四月壬辰,取乾宁军。辛丑,取益津关,以为霸州。癸卯,取瓦桥关,以为雄州。五月乙巳朔,取瀛州。甲戌,至自雄州。

柴荣率部由沧州北上,先取乾宁军(今河北青县),而后继续北上,拿下独流口(今天津静海北),之后周军回师西进,从周军的行军路线上就可以看出来,是把切断了瀛州、莫州和幽州等地的联系,后周从辽国身上切下了“一块肉”。

而准备不足的辽国显然无力驰援为切割围攻的瀛州、莫州等地,加之各地守将不战而降,这使得周军可以在40余天,在没有付出一定代价的情况下,接连攻克益津关(今河北霸县),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西南)、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及莫、瀛二州。

辽国一时是很懵的,连已经孱弱的小弟北汉也拉上了,辽穆宗让北汉出兵袭扰周军后路,以减弱周军犀利的攻势。

局势发展到这个时候,主动权暂时在后周手中,当时柴荣有意趁机直取幽州,但是将领们不同意,众人认为,“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如果战事持续,辽国增兵是必然,而且留守燕云之地的辽军主力在萧思温的统领下,可以说是坐视周军四处攻城,也就是说,辽军精锐尚在,周军大多数是步兵,周军将领的但心也是正常的,毕竟在之前柴荣也犯过类似的的错误。

柴荣继位之初,北汉辽国联军南下,高平之战,柴荣亲征获胜后,也是趁机继续北上围攻太原的,但是攻城无果,抵御辽军的周军也大败,这的确是柴荣过于激进的打法造成了后果。

那么此时周军继续北上,局势会如何呢?这个没人知道了,毕竟战场之上影响战局的因素很多,没准周军会败于幽州城下,没准柴荣率部又打了一次大胜仗,一举拿下幽州,但这只能是各种猜测了。

当时柴荣是力排众议,推行继续北上的计划,刘重进率部攻下固安,可是之后发生了大家知道的事情,柴荣病重,周军只能撤军了。《辽史.萧思温传》是年,闻周丧,燕民始安,乃班师。而辽国在燕云之地的压力也就很快消失了。

总的来说,后周世宗柴荣发动河北之战,意在逐步蚕食,夺回燕云之地,后周和辽国在两位不同君主的带领下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可以说,辽国缺乏战前准备,而后周准备充分,加之突然袭击,得以快速分割包围瀛州、莫州等地,辽军几乎没有反应的时间,后周相对容易的完成了战前计划,但是在攻取幽州前,柴荣病重,此次周军的军事行动只能告一段落了。

至于如果当时柴荣没有病重,周军大举进攻幽州能否成功,我个人认为,周军并没有太大的把握,毕竟辽军骑兵主力尚未参战,如果辽军还是萧思温这样的无能之人统领,周军是有机会的。

但是辽军若换一位有经验的统帅,那结果就未可知了,辽军可以采取打北宋的策略,也就是固守坚城,让周军陷入疲惫的攻城战,与此同时主力骑兵大肆袭扰周军粮道,这么打百试百灵,后来北宋面对辽军此种战术也是没有太多办法,而这也是后周和辽国的不同之处,相对来说,驻守燕云之地的辽军不存在后路被切断的问题,但是周军有这个隐患的。

十、破东风的出处?

出自周杰伦第四张专集《叶惠美》

歌曲:东风破

歌手:周杰伦 专辑:叶惠美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时间怎黱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水龙吟》

【原文】

世间无此娉婷,

玉环未破东风睡。

将开半敛,

似红还白,

余花怎比。

偏占年华,

禁烟才过,

夹衣初试。

叹黄州一梦,

燕宫绝笔,

无人解、看花意。

犹记花阴同醉。

小阑干、月高人起。

千枝媚色,

一庭芳景,

清寒似水。

银烛延娇,

绿房留艳,

夜深花底。

怕明朝、小雨濛濛,

便化作燕支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