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越窑瓷的介绍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哪些类型?

唐代越窑茶具主要有碗、瓯、执壶、杯、釜、罐、盏托、茶碾等数种。碗作为唐时最流行的茶具,造型主要有花瓣型、直腹式、弧腹式等种类,多为侈口收颈或敞口腹内收。到了晚唐,制瓷工匠创造性地把自然界的花叶瓜果等物经过概括,保留其感动人、最形象的特征,运用到制瓷业中,从而设计出葵花碗、荷叶碗等精美的茶具。瓯是中唐以后出现并迅即风靡一时的越窑茶具新品种,是一种体积较小的茶盏。这种撇口斜腹的茶具,深得诗人皮日休的喜爱,他的《茶瓯》诗可说极尽了溢美之辞:“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如月魂堕,轻如云魄起。枣在势旋眼,苹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执壶又名注子,是中唐以后才出现的,由前期的鸡头壶发展而来的。这种壶多为侈口,高颈,椭圆腹,浅圈足,长流圆嘴,与流相对称的一端还有泥条粘合的把手,壶身一般刻有花纹或花卉动物图案,有的还留有铭文,标明主人或烧造日期。至于茶杯、盏托、茶碾等物,在越窑中也常有发现,这类瓷器在釉色、温度、形状和彩饰上均较好地体现了当时越窑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准。
除越窑外唐代还有哪些窑口生产茶具?除越窑外,唐代生产茶具的窑口还有:邢窑,窑址在今河北内丘,以白瓷著名,其瓷器胎薄,玉璧底,色泽纯洁,造型轻巧精美,有“圆如月,薄如纸,洁如玉”的美誉,陆羽夸其“类银类雪”。岳州窑,窑址分布在今湖南湘阴的窑头山、白骨塔和窑滑里一带,东晋时称湘阴窑。产品釉色青黄,胎骨灰白。鼎州窑,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是宋代名窑耀州窑的前身,以生产青瓷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婺州窑,窑址在今浙江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江山一带。创烧于三国,初期产品胎釉结合技术较差,容易剥落,其产品和造型受越窑影响较大,只是胎色呈深灰或紫色,釉色青黄或泛紫,釉中有奶白色星点。寿州窑,窑址在今安徽淮南市的上窑镇、徐家圩和李嘴子一带。主要产品有碗、盏、杯、注子等。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色以黄为主,著名产品为“鳝鱼黄”。洪州窑,窑址在今江西丰城曲江、石滩、郭桥、同田乡一带。主要产品有碗、杯、盏托、碾轮等,尤以生产茶碾轮和盘心圈状凸起的茶盏托著称。釉色可分为青绿、黄褐和酱褐,其压印、刻剔、镂孔和堆贴等烧造技法很高。产品曾作贡品。
建盏产地在福建建安县(今建阳县)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总面积达十二万平方米,始烧于唐末五代。最初以支钉迭烧的方式烧造青黄釉瓷器,品种有碗、盏等。
自北宋建茶名声大振,斗茶之风兴起以后,建窑开始创烧闻名中外的黑釉盏,同时兼烧青瓷和青白瓷器,其所生产的黑釉茶碗,又称“建黑”、“黑建”或“乌泥釉”、“乌泥建”。后因日本派遣僧侣到浙江天目山“径山寺”修行学道,归国时带回一批建盏,因而日本人称之为“天目碗”。建盏品种比较单一,除各式盏外,只有极少数的高足杯和灯盏等器物。从器形上看,可分为敞口、敛口及盅式盖三种;体形可分为大中小三类,从考古发掘和调查所得的标本来看,大致上以中型敞口、敛口及小型敛口盏最为常见。建盏瓷胎为乌泥色,釉面或呈条状结晶,或呈鹧鸪斑状。按其釉面斑点的特点分类,釉面上有两个白毫般亮点者称“兔毫盏”;釉面有大小斑点相串,阳光下呈彩斑者称“
变盏”;釉面隐有银色小圆点,如水面油滴者称为“油滴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