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青花釉里红真品特征 青花釉里红价值千万

一、青花釉里红真品特征?

真品特征:既有青花的“幽靓雅到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成为我国珍贵的品种之一。

二、元代青花釉里红真品特征?

元代釉里红特征:胎质灰白,胎骨坚硬厚重,器物表面显见旋坯痕及接胎痕,挖足者有跳刀痕,足内及足跟无釉并显见“火石红”。釉色以青白釉为主,釉面温润柔和。

釉里红系用铜红料在瓷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中一次烧成。其红色用铜红料在釉下,故属釉下彩。

三、乾隆青花釉里红真品特征?

乾隆青花釉里红花卉纹梅瓶是乾隆官窑早期仿永宣中的绝佳上乘之作。此瓶圆口,短颈,丰肩,鼓腹,收腰,圈足。颈部与底胫部饰一周蕉叶纹,瓶腹绘满缠枝莲纹,莲花硕大饱满,莲瓣层层打开,露出花心,柔美娇嫩,莲叶舒展,缠绕于花间。底部落款「大清乾隆年制」。

整器隽秀典雅,一如佳人玉立,胎釉精良莹亮,纹饰层次丰富。釉里红一色妍丽而不炫,恰如其分,含蓄之美宛如美人初醉,与青花苍妍深沈之色,相互辉映。此烧造工艺繁复,讲究物理变化之妙,本品二色俱佳,殊为不易,青花与釉里红均鲜妍欲滴,恰到好处,益见其难能可贵。

四、元青花釉里红大罐真品底部特征?

胎体洁白、细腻、坚硬,足部处理较光滑,并有硬线条的削痕棱角,砂底露胎常现火红色晕,釉面肥腴、浑浊呈青白色。装饰手法有绘画、渲染、勾勒、刻划、凸贴、雕塑等。绘画线条有粗、细之分,或只是勾勒纹饰的轮廓。

渲染是在刻划纹饰轮廓线外涂染,成为釉里红地章留白纹饰,或是在刻划线内施红

五、元青花釉里红官窑真品的特征?

元青花釉里红是采用铜元素的材料描绘出来的图案,经过1000多度的窑温后,呈现出暗红色的图案来,而铜料对温度高低非常敏感,窑温稍微低一点,它就会呈现为黑色,窑温稍微高一点,它又会烧飞了,故宫的专家都说元青花釉里红的老瓷器有很多它的正面和反面的颜色的发色都差别很大,由于元代当时的技术水平所限制,窑内的温度很难做到精确控制,所以在当时的成品率很低,它的发色也不像后朝仿制的青花釉里红的发色那样鲜艳,那样颜色一致。这些特征也是判定元青花釉里红的真假的重要依据。

六、青花釉里红真品图片?

青花釉里红 ,俗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间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瓷器装饰手法。青花,是指用青花料描绘图案花纹,然后施透明釉,在以1300C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釉里红,是指用铜的氧化物(铜花)为着色剂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或先施以青白釉的坯胎土)描绘纹样,再盖一层青白釉,然后装匣入窑,经1250C~1280C的强还原焰气氛,使高价铜还原成低价铜,呈现娇妍而沉着的红色花纹。釉里红是我国的传统釉下彩装饰之一,它是用铜作着色剂的色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在釉里透出红色的纹样,故称“釉里红”。

七、永乐釉里红真品特征?

鉴定明永乐红釉瓷时要把握两个要领如下:

厚胎红釉主要应用于高足碗这类器m上,发色微浅,胎质细,加上施釉较厚,显得釉面坚细,器内白釉微泛 青色,口沿呈现一圈整齐的青白色圈线,俗称“灯草口”,而另有一些口沿应因烧制过程中的氧化呈较深的青色,高足碗的底边垂流整齐。

薄胎红釉如盘碗之类,多数釉面通体开片,底部尤甚,如鸡心碗、墩式碗一类。究其开片的原因,为烧结时火力不足, 为胎质酥松。多数器身釉色较暗,红中闪灰,器底白釉泛黄,口边少有“灯草口”现象,不像厚胎红釉那么明显。

八、元代真品釉里红特征?

1、色泽

元代釉里红瓷器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绘画在瓷的胚胎上,并在表面覆盖了一层透明石灰质青白釉进行高温烧制,使呈色剂氧化铜的比率含量比铜红釉高,让元代釉里红瓷器呈现出红紫、黑灰、荤散等色泽变化,一般元代釉里红瓷器色调为红偏紫黑色,鲜红者稀少。

2、绘画

元代釉里红瓷器上的绘画运用了白线勾描、勾线点燃、涂绘刻画、色彩斑点,并结合镂空堆贴、雕刻等多种形式,使元代釉里红瓷器的釉面的釉质变得饱满,烧成之后造型精致,所绘制的内容也显得十分活灵活现。

3、器形

元代釉里红瓷器因为烧制难度大的原因,存世量不多,常见的器型主要有玉壶春瓶和大小罐类。虽然元代釉里红瓷器的器形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圈足底部施釉随意,器身最大直径处有接胎痕迹,罐类器物通常分为上下两部分接合而成。

九、真品釉里红瓷器特征?

1釉里红的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

2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大体可以归出这些特征: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龙纹白胎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见明显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层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属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质感。元末见卵白釉浅红油状青白釉,不见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稳、浅红、红和深红的夹杂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晕散。大多见于铜红料边缘。因烧制温度过高,大多有烧飞状况。

3元代釉里红的装饰工艺远远落后于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红采用涂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十、明代釉里红真品特征?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红纹饰

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永乐、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纹饰。

4、明代釉里红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瓣纹、花卉的枝叶、花瓣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

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红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瓣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鉴定方法:

1、洪武釉里红瓷器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数是清官旧藏之物,以尺寸超过30厘米的大盘子居多,口沿分为两种,一种是圆的,另一种是菱花形的。釉里红呈色多数灰暗,有些甚至容易与青花混淆,需要仔细观察纹饰线条中的细部显露出的红斑,方能将二者准确的区分。

这种盘子在造型和花纹装饰方面与元代瓷器没有区别,唯底足修饰与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觉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则感觉扎手。

2、看釉里红陶瓷的釉质

看釉里红陶瓷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比如旧瓷常有“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新瓷则多有“火光”,虽然很多仿古陶瓷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火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