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毛公鼎是什么朝代的建筑形式 毛公鼎是什么朝代的建筑形式呢

一、毛公鼎是什么时代的?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公分,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二、毛公鼎是什么时期的?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因为制作该青铜器的作者叫毛公,因此得名于毛公鼎,毛公鼎主要高53.8厘米,大约重34公斤,鼎内的铭文约有五百字,是目前发现的所有的青铜鼎当中铭文最长的,毛公鼎出土于山西省,目前毛公鼎主要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

三、毛公鼎的简介?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 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公分,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敞口,双立耳,三蹄足。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2]

四、毛公鼎的特点?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物,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该鼎制作精美,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其作用主要是毛公用铭文训示后人要不忘朝廷恩典,精忠报国。 对于后人来说,该鼎是研究西周时期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五、毛公鼎的资料?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六、唐风建筑是什么朝代的?

唐风建筑,承汉启宋,豪劲醇和,气韵恢弘,泽被华夏,远播亚东---古建大师罗哲文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这时期的建筑在继承两汉以来建筑的基础上,吸收。

七、南方建筑是什么形式?

南方建筑特点以江南,上海和少数民族为例:

1、江南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浙水乡注重前街后河,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2、位于长江口的上海,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

3、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

八、建筑形式?

常见建筑的结构形式有木结构、砖石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预应力结构、砖混结构。

1、木结构:指在建筑中以木材为主制成的结构,-般用榫卯、齿、螺栓、钉、销、胶等连接。木材是一种取材容易、加工简便的结构材料。木结构自重较轻,木结构便于运输、装拆,能多次使用,故广泛地用于房屋建筑中,也用于桥梁和搭架。

2、砖石结构:指在建筑中以砖或石材为主砌筑制成的结构,是我国传统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造就了中国砖石塔发展的高峰,形式丰富,结构多样,构造作法进步。从平面看,有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北宋中期以后,以八边形为主。

3、混凝土结构:指以普通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GEM83-85)中指出:它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其应用范围极广,是土木建筑工程中用得最多的一种结构。

4、钢筋混凝土: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因而混凝土结构不能用于受有拉应力的梁和板。

5、钢结构:指以钢材为主制成的结构。其中,由钢带或钢板经冷加工而成的型材制作的结构称冷弯钢结构。常用钢板和型钢等制成的钢梁、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采用焊缝、螺栓或锄钉连接。

6、预应力结构:指在结构上施加荷载以前用特定的方法预加应力,使内部产生对结构承受外荷有利的应力状态的钢结构。大跨度房屋建筑结构、吊车梁、桥跨结构、大直径贮液库、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等都可采用预应结构。

7、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枢向承重结构的楼、柱等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

九、毛公鼎上的内容?

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

十、中山古镇的建筑是什么朝代的?

中山镇是唐宋时代武平的场治、县治所在地,素有“小京城”之称。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后,在武平境内设武平、南安二镇,中山为武平镇治所在地。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并南安、武平二镇为武平场,这里为场治所在地。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场为县,最初县城也设在这里。中山地处闽粤赣边,地理位置显要,为“全汀门户”,为防御广赣“两寇”作乱,明洪武二十四年(1381年),在此设武平守御千户所,驻军1000多人,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在此任职驻守。1645年,清军长驱直入,连下连城、上杭各城,所在县官吏望风而降,惟武所中山军民踞城抗清,矢志不降,与清军拼死血战。1646年9月,历经一年多攻防血战后,中山城终于陷落,惨遭血洗屠城,当时情景可谓哀鸣遍野,血流成河,死难者不下万人,现珍藏于武平县博物馆的“万人缘之坟墓”碑,成为那段悲烈历史的铁证。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入中山开展革命实践,并与红六军在中山城郊胜利会师,一举横扫驻守城里的吴德隆匪部。武平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此更加风起云涌,武平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全国罕见的典型客家“百姓镇”和“客家方言孤岛”——“军家话”。

客家民系自中原辗转迁徙至南方后,大都聚族而居,村落居民多属同宗。然而在中山古城这人不逾万、户不盈千、方圆不过二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居民却有102姓之多,在全国客家村落实属罕见姓氏奇观。主要成因是:这个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千年古镇,为客家民系自中原辗转南迁中转站之一;又由于地理位置显要,为三省结合部风云际会之地,历经驻军和战乱,最终形成五湖四海、兼容并蓄的“百姓镇”此一独特奇观。“百姓镇”盛行姓氏门额氏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每逢节庆喜事,各家各姓,均在大门贴上姓氏门额氏联,表达念祖追宗、饮水思源之情。中山“百姓镇”另一奇特人文景观,就是当年落籍中山的古代官兵使用的方言相沿至今数百年不变,与当地客家方言相行不悖,这就是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客家“方言孤岛”的“军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