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青瓷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青瓷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简介

一、南通历史起源和发展历史?

南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古文化遗址考证,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区一带,五代设郡,称静海。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定名通州。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称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后,废州设县,称南通县,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二、蟠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蟠桃

《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支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汉武帝内传》载:传说居住于昆仑山 层城 瑶池的西王母,曾于汉武帝时降临汉宫,视之可年三十许。在饮宴中,“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食,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后以“王母蟠桃”指神话中的仙桃,多用于祝寿。宋 草夫人《满江红.寿夫人又受命》词:“愿享麻姑难老福,屡飡王母蟠桃熟。”

三、春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起源: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东汉以后,形成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强化门神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古代对于贴年画和贴春联,有个专用名词叫“封印”,不论是挂桃符、贴年画和春联,皆有操作的规矩。“封印”,是指封闭已经扫除干净,清理整洁的内在场态,让邪气妖氛不能再进入家中。 “封”,是封闭、阻隔之义; “印”,则是标示于显隐两境,我已经封起来了。

     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发展历史: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9] 。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四、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茶起始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而茶字正式出现是在西汉的《僮约》一书,在唐代则由陆羽编著《茶经》,从而系统阐述茶叶饮法,从最早的食用,再到烹煮,再到冲泡饮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继承,而茶文化活动,也涵盖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艺等。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和食用茶的国家,在三千多年的西周,就开始有人工培育茶园的出现。

根据现存相关史料记载,中国饮茶在西汉已有,魏晋时成为宫廷高级饮品,唐代,在统治者及知识分子范围内得到普及,很多平民百姓也已开始饮茶。

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买茶”,当时人们把茶用来烹煮饮品,并出现了专门的茶具,这也是饮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

可见,茶叶的最早利用要早于西汉,因为茶叶栽培利用的发展和传播在早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有时消费也往往能促进生产。随着茶叶消耗量的增大,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发达起来。

唐朝时期的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贵州等省的广大地区都是产茶区。

唐朝煮茶、煎茶盛行。

到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煮茶、煎茶、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茶成为一种家常饮品。

唐朝人发明了蒸青制茶法,即把新鲜茶叶洗净、蒸后制成茶饼烘干,需要时就取一点来煮,煮茶讲究三沸:

一沸,加点盐,煮至水中微有声,气泡像鱼眼;

二沸,先舀出一瓢水,再放入茶末,煮至锅边气泡像连珠;

三沸即全沸,再加入二沸时舀出的水,便可饮茶汤、嚼茶叶。

由于唐朝佛教文化鼎盛,当时的日本等国纷纷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学习,茶叶因气味清香又提神醒脑,深受喜爱,茶文化也因此走出了国门。

五、奶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茶原产于中国,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传到印度,开始了在世界各国中几千年的演变。

  据英荷有关的史料记载和推断,印度是早期栽培茶树的地区是在西北部的阿萨姆。而奶茶是印度喜玛拉雅地域居民自古以来就常饮的饮品,虽然中国的内蒙以及新疆部分地区,包括现在的蒙古国和中亚 ,以及同属喜玛拉雅区域的不丹、锡金等国,在很早的时期也有了饮奶茶的习俗,而且至今仍在保持着,但这些 和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本身不产茶,茶完全是靠外地或外国供给,由于地缘的关系,不丹、锡金、孟加拉、巴基斯坦所用的茶主要来自印度和斯里兰卡,而内蒙、蒙古国、中 亚 所用的茶则主要是来自云南、安徽、福建等产茶区,也由此催生了始自云南远至欧洲的历史奇观茶马古道和紧压茶品种。

  奶茶,始于17世纪初期的香港石板街,广州官吏林智贤,自创以加了牛奶的茶在香港石板街招待荷兰使节,这种独特的喝法旋即被带回荷兰。1680年,约克公爵夫人又将时髦的荷兰式饮茶——在茶中加鲜奶、砂糖引进英国,一时蔚为风潮。

  港式奶茶曾经风靡一时,是香港饮品,也叫“港式奶茶、英式奶茶、香港老街奶茶”等,英文:Hongkong Street milk tea,茶味重偏苦涩,口感爽滑且香醇浓厚为特点。制作方法较复杂,经过撞茶(拉茶)工序,保证奶茶中保留茶叶的浓厚。而英国人喝茶学自中国,但喝法却别创一格,喜欢加入糖和奶,或者柠檬片同喝,香港奶茶后称为英式奶茶。

  随着奶茶发展趋势的变迁,人们在原来牛奶加茶的基础上,采取在红茶中加鲜奶、砂糖、巧克力酱、蜂蜜、白兰地酒和肉桂粉等,出现了多种口味的奶茶,深得英国人和港人青睐。据说在凯萨琳王妃饮茶引进英国之初,红茶在当地还是如中国人一样地清饮,不过到了18世纪,随着英国时代的发展,奶茶已经成为英国人饮茶方式的主流。

  在“香港老街”奶茶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种新的奶茶,于中国内地多称为“港式奶茶”,以红茶混和浓鲜奶加糖制成,下奶及糖或多,杯的体积较大,热饮或冻饮均可。香港老街奶茶称“英式奶茶”。与英式“香港老街奶茶”不一样,港式奶茶是普罗大众和低下层的流行饮料,一般于早餐或下午茶时饮用,如出外用膳的话即使于午餐或晚餐也会喝到,在茶餐厅、快餐店或大排档都有供应,配搭中餐或西餐均可。

  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以及各种新式茶饮的诞生,人们传统奶茶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狂热,更多的是追求健康自然的水果茶等茶饮产品

六、核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文玩核桃起源于汉隋,流行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核桃被拿来揉手始自明朝,开始时只是宫廷琴师锻炼并保持手指灵活性的辅助工具,经过长期摩挲后,核桃纹路变得绛红圆润,包浆光泽如玉如瓷,被其他宫人们喜爱,逐渐普及开来,成为养生的器具之一,随之慢慢传到民间。

核桃其名称与“和”为谐音,在民间寓意和睦相处,象征着吉祥、和睦和幸福。若是将核桃藏于身间,可去除邪气,保佑一生平安,象征着阖家幸福、健康长寿。因此,民间的老百姓对此的接受度很高,也就如此逐步流行开来。

明朝天启帝朱由校务于木工,还喜欢玩文玩核桃,亲自动手,雕刻核桃,故有“玩核桃遗忘国事,朱由校御案操刀”的野史流传民间。

清朝时期,文玩核桃达到发展的高潮。乾隆皇帝本人喜好清雅古趣,核桃的纹路成色所孕育的自然野气、长久把玩后的金石之声合乎他的口味,他因而对揉手核桃格外喜爱。

七、洛阳牡丹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洛阳牡丹作为我国传统名花之一,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唐代。唐玄宗在位期间,洛阳市内就已经出现了花会、赏花等各种牡丹文化活动,并选定牡丹为国花,奠定了其在国内外的地位。

宋代时期,洛阳市场上的牡丹品种逐渐丰富,有“百花之母”之称。明、清两代相继建立洛阳牡丹园,培育了一批品种繁多、色彩鲜艳、特色迥异的牡丹花,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一大成就。

近现代以来,随着花卉种植业的发展,洛阳牡丹品种品质和数量不断提高和增加,形成现代化的洛阳牡丹花卉观赏产业,逐渐成为洛阳市的重要文化名片和经济支柱。同时,洛阳牡丹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

八、养马岛历史起源和发展?

烟台养马岛的历史由来:公元前219年秋天,中国的始皇大帝御驾东征,经过烟台的芝罘以后,继续沿海东进,忽然看见海中有一座小岛,岛上水草丰美,骏马呈祥,秦始皇因此把这里御封为“皇宫养马岛”,并下令各地选马派员,进岛养马训马,专供御用,养马岛由此得名。

1984年,养马岛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旅游开发区;1991年又被国家定为84个旅游景点之一;1995年1月被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1984年养马岛被列为山东省旅游开发区;1991年又被国家定为84个旅游景点之一;2009年1月,被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

九、中国超市的起源和历史发展短文?

超市,满足顾客日产性生活需求的业态。针对家庭生活用品上的一站式购买需求,组合并提供生活必需品。商品开放陈列、顾客自我选购、排队收银结算的商店。一种消费者自助选购、统一收银结算的零售企业。在中国,超级市场被引入于1978年,当时称作自选商场。

1985年7月3号,上海首开了一家自选式的超市。作为普通的上海市民,需要持外汇券才能购买货品。1997年7月的北京家乐福超市人数非常多,夏天,市民们不仅来购物,还进来自带板凳纳凉。因为1996年后,一批世界级大型连锁超市开始相继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纷纷出现区域性的单体或连锁超市。从此超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0年左右,我国各地的超市已经具备了自己的规模。市民朋友们会选择离家最近的大型超市选购各类生活用品。离家附近的小超市选购自己的日常用品。

十、乒乓球起源和发展历史?

1、乒乓球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是由网球运动衍生而来的。其发展历史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1900年至1902年传入日本,于1904年再传入到中国上海,之后经过几个重大发展阶段,才发展成今日家喻户晓的运动项目,也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之一。

2、乒乓球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原先的球拍柄较长,两面贴着羊皮纸,并且中间是空洞的,用这种球拍打球时发出的声音是“乒”,落台时是“乓”,因此诞生乒乓这个名字,后来英国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将“乒乓”一词作为广告的别称,从此乒乓球才开始闻名世界。

3、提到乒乓球运动,不难想起乒乓之父——蒙塔古,蒙塔古出身于英国贵族,17岁即担任英格兰乒协主席,在1926年的2月12日,22岁的蒙塔古被推选担任国际乒联主席,直至1967年才退休,在位的40年间,将乒乓球从一个游戏,发展成世界性的体育比赛项目,蒙塔古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退休时被一致推举为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