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青瓷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青瓷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简述

一、魏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南北朝,中原文化大规模转移向南,北方则成了战火连绵之地,政局动荡,朝廷迭代频繁。

       战火之中,竹木绢纸都不利保存,唯有立碑刻石才能保全流传,因此在北方,立碑刻石成了流行。 

      为了适应刻碑的需求,北方的书法风格为之一变,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运笔更加险峻,速起急收、点划棱角分明,字体更显方正,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魏碑。

       之所以叫魏碑,主要是因为北魏统一北方后,北魏孝文帝提倡汉化,发展教育,人们终于有时间和环境来精研书法,在刻碑之时也越发讲究,刻碑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所用的字体形成了相对统一的风格。

       魏碑介于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间,因其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     

       由于魏碑主要是刻在石头上,结构稳定、笔画分明,因此特别适合标准化。由此在后来还形成了“魏体”字,成为现在最常用的汉字印刷字体之一。

二、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布的本义只指麻布。古代布帛并称,丝织品称帛,麻织品称布。《孟子·许行》:“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后来引申为棉、麻等织成的织物的通称。﹝布衣﹞指庶人、平民。《战国策·魏策四》: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指黔首。”后代又以“布衣”指称未中功名的士人。杜甫《赴奉先县詠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在没有货币的时代,古人以物易物,又以布为交换的媒介。《诗经·卫风·氓》:“抱布贸丝”后来货币也因此称布。《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汉书·食货志》:“﹙王莽作﹚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么布、小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两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

布是可以铺开的,所以它又引申出陈列、展开的意义。《战国策·秦策二》:“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 《文心雕龙·镕裁》:“然后舒华布实。”这个意义在近代又写作“佈”。汉字简化后,仍写作布。又为陈述。《国语·晋语四》:“敢私布于吏?魏军图之!”由此又引申出公布、宣布的意义。《汉书·高帝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三、黄金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在19世纪之前,人类社会的黄金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有人研究认为:在19世纪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中,人类总共生产的黄金不到1万吨,如18世纪的100年仅生产200吨黄金。

由于19世纪一系列黄金资源的发现,使得从那时起黄金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在19世纪后半段的50年里,黄金产量超过了这之前5000年的总量。2013年,全世界黄金总产量约2,770吨。

扩展资料

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有良好的物理特性,“真金不怕火炼”就是金的化学稳定性很高,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必担心会氧化变色。即使是在熔融状态下也不会氧化变色,冷却后照样金光闪闪。密度大,手感沉甸。

韧性和延展性好,良好导性。纯金具有艳丽的黄色,但掺入其他金属后颜色变化较大,如金铜合金呈暗红色,含银合金呈浅黄色或灰白色。金易被磨成粉状,这也是金在自然界中呈分散状的原因,纯金首饰也易被磨损而减少分量。

四、房地产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001年房地产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提出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房地产业、社区服务、旅游、餐饮、娱乐、健身等产业……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起廉租房供应保障体系

五、乒乓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乒乓球运动于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据说,当时有两个英国网球发烧友,有一次在室外进行网球较量,难分难解时逢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逼使两名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只好躲进了学校的食堂里,诸位皆知,处于发育时期的年轻人都好胜且易冲动,刚才的较量,谁都不服谁,争执不下,后来俩人一商量,“咱们在桌子上再打吧?”

“好,我都不怕你”于是俩人就把饭厅的桌子拼了起来,中间用几块砖头隔开,之后两人就用网球拍打了起来,这一弄可不得了,开创了乒乓球运动的鼻祖。

后来旁观者觉得蛮有意思,所以纷纷仿效,如旋风般席卷欧洲。

最早叫“TABLETENNIS”,译成中文是“桌上网球”,日本的官方语言为“卓球”。但此前,在英语中还未出现过“PINGPANGBALL”一词,直到1900年左右,由于科学的发明,出现了赛璐咯制的球,由于拍与球撞击发出“乒”而落台时发出“乓”的声音,故而又称“乒乓球”。

六、上海的起源和历史演变发展过程?

  古代

  春秋属越国东境,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因位于松江(吴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

  唐代中叶始置华亭县,位置在今天松江区,是上海地区建县之始。宋末置上海镇。

  1292年,元朝设上海县,县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黄浦江沿岸,一般被视为上海市历史的起点。

  明朝时,上海逐渐兴盛,1553年,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在原南市区,现与黄浦区合并),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松江府辖境为全国最大的棉纺中心,除华亭县外,另有青浦县(今青浦区)、金山卫(今金山区)等。

  清朝沿袭明制,归属江南省松江府,设江海关。

  近代

  上海开埠至1912年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在1843年开辟为中国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国、美国和法国陆续在上海设立了居留地,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於1855年小刀会的广东人刘丽川、1860年6月太平军赖文光、1862年初太平军李秀成共三次占领部份上海发生战役,1854年成立了自治机构工部局,事实上演变成独立于清朝地方政府行政与司法管辖权之外的租界。

  此后,在上海形成了2个租界与中国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上海市的黄浦、静安、虹口、杨浦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而闸北区和原南市区两片中国管理的区域(华界)则被租界分割为互不相连的两块。

  开埠后的近代上海迅速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少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同时也给上海带来了时至今日的持续繁荣。

  现代

  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清朝的旧势力尚未彻底清除,民国的新势力尚且稚嫩,从中央到地方,军阀当道,政府几近瘫痪,社会呈现出一片无序混乱的状态。然而就在同时,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由1912年开始至1936年可谓上海租界高度繁荣的一个阶段。

  民国初年,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华界)属江苏省,1927年,中华民国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区设上海特别市,归属中华民国行政院直辖。此时,上海从法律上正式脱离江苏管辖,同时并入江苏省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1930年7月,改称上海市。

  20世纪初,在上海陆续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到中国命运的政治事件。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随后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别召开中共二大和四大。

  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内外棉纱厂厂主枪杀罢工工人,上海学生、市民聚集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路上的老闸捕房门前进行抗议,英国巡捕开枪射击,造成了五卅惨案,从而引发全国性的反英运动。

  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闸北发生了四?一二事件,国民革命军第26军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造成大规模流血事件,开始了国共分裂。在事件的前夜,上海黑社会领袖杜月笙诱捕并杀害了上海总工会负责人汪寿华。

  此后,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秘密成立)的中央机关仍然隐藏在公共租界中区闹市的云南路达数年之久,直到1933年江西苏区稳固后才迁往那里。

  1931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任最高领导人向忠发在上海被国民政府抓捕,随即叛变并被杀。

  国民政府时期

  192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首都南京成立,上海因为地理优势,随即成为全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直至今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后,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位于杨树浦引翔港的三友实业社(今长阳路双阳路口)门前被中国工人殴打,而挑起一二八事变,中日两国在上海闸北区激烈的军事冲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以至于南京国民政府也暂时迁移到洛阳。

  1937年8月13日,蒋中正调动大约70万中国军队(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阵亡33万人,空军损失过半。约当时全国三分之一军队兵员),但最终实力占优势的日本军队击败了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日人并将上海改名为大道市,取自礼运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抗日组织铁血锄奸团也同时针对汉奸、日军,展开一连串可歌可泣、热血澎湃的抗日战争。

  在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区及东区(即今虹口、杨浦两区)作为日军防区和日本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及西区则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占领。后日本将租界“交还”给其扶持的傀儡汪精卫政权,美英也放弃租界。

  1942年起,具有一个世纪历史的租界便不复存在了。1945年上海由中华民国接管。此后到1949年5月,上海一直由国民政府接管统治。

  1946年,国民政府统领的中华民国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爆发大规模内战(参见国共内战)。

  1949年5月28日,解放军击败国军后控制上海全境,此间,许多与国民政府及海外机构有关的人员、财产和机构追随国民党撤离上海。

  新中国

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

  改革开放后的20年(1978-1998年),特别是1993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上海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她正日举国成为中国的经济、金融、科技、信息、文化中心,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正在形成

七、苹果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苹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5年,当时两位叫做斯蒂夫·乔布斯和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的发明者组建了一家名叫苹果电脑公司的公司,他们开发出了一款名叫AppleI的电脑。1980年,苹果公司推出了AppleII电脑,这是一台有键盘、显示器和电源的完整的电脑。1984年发布的Macintosh,是一款采用图形用户界面的电脑,标志着苹果电脑进入了GUI时代。1987年,苹果又推出了一款叫做Mac SE/30的电脑,这款电脑使得苹果电脑可以在商业应用中大获成功。此后,苹果电脑不断推出新型号,其中包括PowerBook,iMac,iPod,iPhone,iPad等,在科技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八、粉条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粉丝是选用优质的淀粉为主要原料,结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取现代科技生产而成。其丝条匀细,纯净光亮,整齐柔韧,洁白透明,烹调时入水即软,久煮不碎不糊,吃起来清嫩适口,爽滑耐嚼,风味独特。粉丝含丰富的蛋白质、淀粉,与各种蔬菜、鱼、肉、禽、蛋等搭配,可烹调出中、西式家常便菜和宴席佳肴,春夏秋冬皆可食用,可凉拌、热炒、炖煮、油炸,是家庭及饮食业热烹、凉拌之佳品。而利用淀粉加工粉丝,在我国至少已经有1400年历史。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记载,粉英(淀粉)的作法是“浸米”、“淘其醋氮”、“熟研”、“袋滤”、“杖搅”、“停置”、“清澄”。宋代陈叟达著《本心斋疏食谱》中写道:“碾绽绿珠”,形象的描述了绿豆粉丝的制作方法。

民间虽有孙膑发明粉丝的说法,因无文字记载,不能为据。实际上也很难究其是谁发明的,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而逐步发展到了现在的先进的工艺和优异的品质。

来历:

《辞源》列有粉丝条目,解释说:“亦称‘粉条’、‘线粉’。淀粉制品之一。淀粉来源以直链淀粉含量较多的豆类为主,如绿豆、豌豆、蚕豆、豇豆、小豆等,其中以绿豆淀粉的制品最佳。也可用山芋、玉米等为原料。一般将原料经过浸泡、磨浆、提粉、打糊、漏粉、拉锅、理粉、晾粉、泡粉、挂晒等加工步骤制成。

九、英文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英语是一种日耳曼语系的语言,起源于古代英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语言之一。英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左右,当时的英国地区被不同的部落所占据,这些部落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语言逐渐融合和演变,形成了古英语。

在中世纪时期,古英语逐渐发展为中古英语,成为了英国的官方语言。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开始向其他国家传播,成为了国际交流和商业活动中的重要语言。

在现代时期,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

十、文化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饺子是由张仲景发明的。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被称为“医圣”。饺子的由来也是跟他有关系的,也可以说饺子是由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南北朝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唐代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百饺园的229种水饺,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

宋代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也很快的收到了蒙古同胞奔放的性格的影响。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蒙古帝国给中国饺子向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的书籍也证实了这点。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明代北方地区过年吃扁食已经取代原来的过年吃圆子、年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