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著名瓷器名字大全 中国十大著名瓷器名字大全图片
一、中国著名瓷器?
1.钧瓷
钧瓷是在钧窑中烧出来的瓷器,它在我国古代的唐宋时期开始发迹并闻名,在世界的陶瓷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深深影响了陶瓷的文化与艺术,钧瓷的红釉钧瓷非常闻名,色彩艳丽,改变了中国高温颜色釉的历史。
2.汝瓷
汝瓷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发迹于中国的唐宋时期,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的俘获了名人们的芳心,并且让汝窑变成了专为皇家供应的官窑,汝窑的天青釉瓷非常的典雅高贵。
3.官瓷
官瓷是在官窑中烧出来的瓷器,是北宋时期专为皇家供应的官窑之一,官瓷可以说代表了中国青瓷艺术的最高境界,它的造型一般都是以古朴典雅为主,温润如玉,彰显出了浓厚的皇家风范。
4.定瓷
定瓷是在定窑中烧出来的瓷器,定瓷的瓷器以白瓷而闻名,是专为皇家供应瓷器的官窑之一,定瓷的白瓷瓶底非常轻薄,整个瓷器的瓶身都泛着奶白色,外表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
5.哥瓷
哥瓷是在哥窑中烧出来的瓷器,哥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哥瓷的做工非常精细、质地非常的优良,不过现今存于世的哥瓷非常的少,在全世界大概只有100多件,所以每一件都非常的珍贵。
二、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一、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5、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6、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7、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8、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9、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二、陶瓷的分类
陶瓷器根据其使用的粘土、长石、硅石等原料及配合比例的不同,可分为半瓷器、硬质陶器、瓷器、硬质瓷器等几种。其它还有用石灰石代替长石的石灰质陶器,用白云石代替长石的白云石陶器,用骨灰代替长石的骨灰瓷器等等。
一般来说,烧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是最初在700~800℃的温度下进行素烧,素烧后上釉,然后再在1100~1300℃的温度下进行烧制;另一种方式是先在高温1100~1250℃下进行烧制,然后上釉再以900~1000℃的温度进行烧制。
瓷器上釉后再进行绘画装饰的方法称为釉上彩(700~800℃),上釉前进行绘画的方法称为釉下彩(1000~1300℃)。
我国的陶瓷装饰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如果按照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来分门别类,则可以归纳为五大类:雕塑类、颜色釉类、釉上彩绘类、釉下彩绘类、贵重金属类。
如按其使用价值来划分,则又可分为艺术陶瓷装饰法和日用陶瓷装饰法二种,这二种装饰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无严格的区别,但它们各自所呈现的装饰效果,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艺术陶瓷装饰法:刻花、剔花、堆花、镂花、浮雕、塑造结晶釉、裂纹釉、砂金釉、无光釉、流釉色坯 古彩、新釉、粉彩、广彩。
日用陶瓷装饰法:印花、喷花、刷花、贴花青花、五彩、釉黑红、贴花 亮金、磨光金、腐蚀金、本金、贴花。
装饰效果:千姿百态、变幻莫测,有的产品被视为稀世珍品容易控制,产品规格规范化标准化程度高,要求更新快。
产品和市场需求情况:效果相同的产品少,市场需求量少,一般都作为陈设的艺术品效果相同的产品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需求量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三、古陶瓷鉴别
古陶瓷的鉴别,传统的方法是指通过眼,耳、手去观察,分析,以对瓷器的烧造年代、窑口、质量、品类年代做出准确的判断。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学习和了解陶瓷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以便对古陶瓷器进行鉴别。我国有几千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历代流传的陶瓷文物浩如烟海,每个时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装饰、工艺、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只要我们刻苦学习,认真实践,对第一件陶瓷器仔细推敲,认真辨别,就能知真假,少上当。
陶瓷是火和泥的艺术,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等。各种陶瓷器分别都有它的发明创烧时期,胎土、器型的变化以及釉色、装饰、色彩、工艺的改革创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这个创烧期就是它时代的上限。一件古陶瓷器在釉色、器型、装饰、色彩、工艺等其中一项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这件陶瓷断代的上限,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原则。鉴定的依据为:
1、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2、器型。自从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我们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
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3、釉色。自从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我们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且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如:由霁蓝演化出的雪,花蓝、洒蓝等,由霁红演变来的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各种颜色釉都会派生新的釉色,各种色釉的叫法由于是口耳相传,民间叫法比较混杂,我们要多查阅资料,再根据其胎骨、器型、工艺、光泽确定其年代。
四、中国瓷器的种类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一)青瓷
因器表均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备了胎质灰白、火候达1100℃以上、胎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还比较原始,故称它为原始青瓷。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内部进一步分工,原始青瓷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城邑规模扩大,瓷器的烧制更加集中和专业化。此时烧制的瓷器,在胎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技术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青瓷。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多仿青铜器,如提梁三足鼎......整套编钟等。
秦汉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瓷器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在长期制陶烧瓷的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窑等技术,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到东汉晚期,终于烧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国瓷器的出现,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中国出现了真正的瓷器。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西晋的制瓷技术益加精巧,既实用又美观,青瓷的用途也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卫生用具等各个方面。东晋人口南移,南方出现城市繁荣,社会上对瓷器的需要量进一步增加。这时南方青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减少,有些器物只作简单的褐色斑点。南朝时期,青瓷上出现莲花瓣装饰。北方一度陷于战乱,但在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当时尚属初创。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前代的许多特点,它的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施釉均匀。器物上的装饰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方格网纹和耳面印叶脉纹等,并在谷仓上堆塑各种人物、飞禽、走兽等,极为生动。
(二)南方瓷器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居全国之冠。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唐代属婺州,故名婺州窑。婺州窑瓷器以青瓷为主,还烧黑、褐、花釉、乳浊釉和采绘瓷。婺州窑始烧于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到元,盛于唐、宋,终于元代。
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县,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而衰终于五代。唐、五代湘阴隶属岳州,湘阴窑称岳州窑,产品仍以青瓷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丰城窑(洪州窑)在今江西丰城寺前山--带,故名。始烧于东晋,历经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烧器物与江西地区东晋、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盘心印有多种花叶纹饰,其造型纹饰与各地青瓷大体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
(三)北方瓷器
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四)白瓷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隋统一全国,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瓷器生产除了继承北朝的青瓷外,还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烧制。这样,中国瓷器便由青瓷发展到了白瓷的阶段,为以后彩瓷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唐代建立了更加繁荣昌盛的大帝国。瓷器的生产不仅满足国内各大都市市场上的需要,还远销到国外。当时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南北两大瓷窑系统。
邢窑白瓷质地坚硬,制作精致,胎釉洁白如雪。在它的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著名的白瓷窑──定窑。此外,河南巩县、密县、登封、郏县、荥阳、安阳,以及山西浑源、平定,陕西耀州,安徽萧县等,都兴起了烧白瓷的瓷窑。
邢窑: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县,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而白瓷亦分粗细两种,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胎质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唐代南方的越窑青瓷,以新的面貌出现。许多瓷窑受其影响而烧制青瓷,形成了越窑青瓷系统。河南的禹县、郏县、鲁山等地区的瓷窑,还烧制出一种黑瓷地上带乳白色、中间呈现出蓝色针状的斑块装饰的花瓷,这一新兴品种为后来的钧窑窑变釉的烧制打下了基础。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随葬用的冥器。唐三彩的艺术价值不只在于它蕴含的历史文化,也在于唐三彩自身繁缛、高超的烧造工艺。
(五)宋五大名窑
宋代(公元960-1279年)至宋代时,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商品经济相应地发展起来。各方面对瓷器的需要量增加,制作技术又有较大发展:
一是宫廷皇室需用的高级瓷器,由官办瓷窑烧制。官办瓷窑严格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造型多仿古,以青瓷为主,注重釉色美。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烧制的瓷器严禁民间使用。
二是广大城乡民众所需要的日用瓷器,由南北各地民间瓷窑进行生产。由于它是商品生产,销路好的瓷器各窑争相烧制,一窑创新,各窑模仿,结果就形成了各种窑系。
北方主要有定窑的印花、耀州窑的刻花、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钧窑的铜红窑变釉色系;南方有龙泉窑的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景德镇窑青白瓷的色质如玉等系。
这些瓷窑不受宫廷规格的束缚,各具特色。
三是对外贸易用瓷,瓷窑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烧制有仿龙泉窑的青瓷和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两大类,它们分别属于龙泉窑系与青白瓷系。各类瓷窑在经营性质上是不同的,官窑与民窑具有严格的界限。官窑生产出类拔萃的精品,民间不得使用,而宫廷需求有限,时烧时废,得不到发展。民窑则相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向前发展。民间瓷窑的大量兴起,是宋代瓷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汝窑
它是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属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汝窑是北宋官窑,是供宫廷使用之器,在市场和民间中流传甚少。南宋时有文献记载:“汝窑……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及”。说明当时其身价已非同一般。其产品,首先最好者当然上供皇室,不合格者方许在市场出售,因此汝窑大部分产品是用来供奉朝廷使用的。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口碑广为流传。
官汝窑大约共烧造了20年左右,传世品极少,所以物以稀为贵。根据目前的统计,汝窑器传世大约分布于以下几个地方: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大维得基金会7件、天津博物馆1件、广东省博物馆半件、中国香港收藏家罗桂祥1件、日本现存4件、美国现存5件、英国私人收藏1件,共计67件半。还有极少量藏于民间。
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
2、钧瓷
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3、哥窑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目前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由于原来被认为哥窑的龙泉黑胎开片瓷被认为是“龙泉仿官”和“龙泉官窑”,宋代似乎就不存在哥窑,虽然哥窑还笼罩着层层的面纱,但其名称和特征却被多数鉴赏者、收藏者所接受,并一直沿用。
元、明、清各朝仿哥窑的产品屡见不鲜,其数量和质量均以景德镇为最,其产品走向多为皇室和达官贵人,世界各著名博物馆多有收藏。
从20世纪50年代起,哥窑作为传统产品由龙泉各制瓷厂家开发生产,大量上市,远销世界各地,走入寻常百姓人家。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
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4、官窑
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历代由朝造专设的瓷窑均称“官窑”,所产瓷器称为“官窑瓷”。“官窑瓷”则又分为两大类,狭义的指朝廷垄断,专窑专烧的,广义的则是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即民窑也可烧造,最后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也称官窑瓷。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一种交叉而非重合关系。“官瓷”是一个特定的特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这种瓷器和汝瓷、哥瓷、钧瓷、定瓷合称中国五大名瓷。
严格地来讲狭义的“官窑瓷”又分为两种:御窑瓷、官窑瓷。
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1)御窑瓷:所谓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
御窑瓷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作为皇家专用的瓷器,其下细分为。
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彩,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纹样方面,皇帝所用为五爪金龙,亲王则只能用四爪行龙,且称为蟒(清代仅有“一诏二封”的恭亲王奕一人享受过赐用正黄和五爪金龙的待遇),凡此种种,得以成系统流传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王府瓷:型制设彩依例专烧,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文物中著名的“乐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范之作。
一品宫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多作帝王赏赐之用。早期的宫瓷题材多取自官服上的补服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
值得一提的是:民窑瓷用龙多将爪藏于云水之中而不现,可以说是一种皇家礼制与民俗的相互妥协。
2)官窑瓷:主要是庞大的官僚君体使用,型制要求相对较低,多限于花鸟虫鱼神话等“礼制”之外的题材,有时皇家会作为“趣味”把玩器采购,但多为官员、富商使用。这一类瓷器,一般由内务府采办,在景德镇设有专门的督陶官,长年烧造。
5、定窑
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
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征:“象牙白”釉、“蜡泪痕”、“竹丝刷痕”鉴别定窑瓷的三大法宝。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二是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四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五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六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七是定窑器物釉面通常有气泡。用放大镜观察,一般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一些较大气泡疏散排布于密集小气泡区域的周围,这种现象类似宋影青瓷器特征。金代定窑器的上乘之作与北宋定窑器没有什么差别。而金代中低档次的定窑器在装饰技法上明显劣于北宋定窑器。部分产品采用砂圈叠烧法,器物内底有一圈露胎。这是金定与北宋定窑器的明显区别。
(六)耀州窑
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鼎盛,终于元代。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其青瓷产品的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一是胎色灰白,胎质坚硬,露胎处呈现酱黄色。
二是釉色青黄、深沉,釉层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处呈姜黄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现小的露胎褐斑,为其它青瓷所不见。
三是元代产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浅,足较宽,似玉环底足,足内心有乳状凸起。
四是晚唐、五代盘、碗一般采用支钉支烧,通体满釉,足内有3个支钉痕。宋代器物足端无釉,足内有釉。金、元时期一般采用叠烧,盘、碗内有叠烧痕,也有用一钵一器装烧的,则仅足端无釉。
(七)磁州窑
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白地黑花是宋代磁州窑瓷器主要装饰技法。又称“白釉釉下黑彩”。在土黄色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绘以黑色或赭石色花纹,再施以透明釉入窑烧制。另有白地黑花、黄地黑花、翠青地黑花等变化。并可与划花、刻花、剔花、填花及釉上加彩等相配合。花纹有人物、山水、翎毛、花草、虫鱼等。构图自然,色调明快,表现了民间瓷器质朴、粗犷的确良风格。
宋金时期磁州窑瓷器的瓷胎练泥还不够精细,较为粗糙,加之当地土质不像高岭土那样纯白,因此,比较讲究的作品一般要在瓷胎外加上一层稍加提纯细练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进行作画或书法。由于加了一层化妆土,其在烧制过程中因膨胀系数不同会导致化妆土外的釉层的表面产生裂隙。经过近千年的潮湿、干燥的变化或者运输使用过程中的碰撞,很多瓷器会出现脱釉的现象。因此,通过脱釉以及脱釉后裸露的化妆土层的新旧来判断一件磁州窑瓷器的新旧应该是比较准确。应该说,真正宋金时期的磁州窑瓷器(尤指那些经过精心烧制的精品),脱釉是很正常的,不脱釉反倒奇怪。
相对于宋代五大官窑,磁州窑瓷器因为大多是为百姓日常生活而作的器皿,肯定产量很大,且流传到今天的数量也要多得多。但另一方面来讲,毕竟也经过了近千年的世事变迁,尤其是十年动荡,极易破碎的瓷器能保留到今天也是很不容易的,也不至于多到到处都有磁州窑老器。因此,发现一件品相很好、器形完整且不脱釉的宋金磁州窑瓷器时要特别注意。
(八)龙泉窑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故名。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北宋时有20多处,到南宋时有窑址40多处,其中以大窑、金村两处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
从出土的标本来看,它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终于清代康熙年间,有近800年的烧瓷史。
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生一所烧的窑名“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名“龙泉窑”,又名“弟窑”。
说起我国老窑瓷器,人们往往首推宋时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定哥。起始于北宋的龙泉青瓷,似乎品级要低一等。其实,优质的龙泉古瓷,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在南宋晚期烧制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在我国瓷器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外,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
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
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
(九)景德镇
CHINA的故事
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最早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从汉朝开始烧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元代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其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的烧成,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
1、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因它的蓝色彩绘是在釉下,故又称“釉下蓝”。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永不退色、题材丰富与实用美观等优点,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
2、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釉里红瓷器的作法与青花相同,只是呈色原料为氧化铜,因其不易烧成而未能与青花瓷器一样得到发展。
3、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特点是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
4、雕塑瓷。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雕镶、雕刻等种类。
5、玲珑瓷。采用镂雕技法先在瓷器坯体上镂出若干一定形状的玲珑眼,用特制的玲珑釉把眼填平,再绘以青花,施釉后高温烧成。青花玲珑以其玲珑剔透、幽静雅致、精巧细腻、朴素大方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为人们所推崇备至。景德镇不仅能够成批生产玲珑瓷器,还把晶莹剔透的玲珑与青翠幽雅的青花结合组成图案,烧造出闻名于世的青花玲珑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中的一代名品。
6、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
7、单色釉瓷: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黑釉则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红釉创烧于元代,与青花、粉彩相比,单色釉虽然没有复杂的花纹、艳丽的色彩,但它釉层肥厚如凝脂,纯如美玉,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且釉极厚,甚至超过胎体厚度,因此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耐看,变化万端的釉色。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彩瓷之母”,也被认为是陶瓷收藏的更高境界。而这种至高的艺术境界我们触手可及,”。“祭红”瓷器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光泽颜色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有人把“祭红”称为人造宝石。也有人把颜色釉说成是“瓷品王冠”,而“祭红”则是“瓷品这顶王冠上的璀璨明珠”。
祭红釉。亦称“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祭红釉瓷器为明代景德镇所永、宣时期所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多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三、瓷器名字大全及寓意?
一、二龙戏珠
这样的瓷器图案一般为两条云龙与一颗火珠。《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此外还有群龙戏珠(多条龙)和云龙捧寿(二龙盘旋间有一寿字),有吉祥安泰和长寿之意。
二、龙凤呈祥
这样的瓷器图案为一龙一凤。传说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羽虫之尊。哪里有龙出现,哪里就有凤来仪,哪里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龙凤在人们心目中被誉为祥兽瑞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三、龟鹤齐龄
这样的瓷器图案为一龟一鹤。传说中的龟是四灵之一,为甲虫之长,有长寿之意。鹤则是一种仙禽,“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所以鹤常被认为鸟中长寿的代表。龟鹤齐龄则寓有同享高寿之意。
四、松鹤延年
这样的瓷器图案为仙鹤与松树。松被认为是百木之长,而“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所以松不但象征长寿,也是有志有节的代表。松鹤延年则寓延年益寿或志节清高之意。亦有称“松鹤同春”。
五、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者经冬不衰,傲骨迎风,挺霜而立。分开来讲,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四、中国十大瓷器?
目录
10.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9.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
8.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
7.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6.清乾隆粉彩“万寿连延”葫芦瓶
5.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4.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3.清乾隆粉彩百鹿图双耳尊
2.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锦鸡图双耳瓶
1.清乾隆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八吉祥如意耳葫芦瓶
五、中国著名山峰图片大全?
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要说哪10座山峰是中国最美的,每个人都能说出不同的名单。五一快到了,很多人开始计划自驾游,这里,我们先通过谷歌地球的卫星照片,看看中国最美的10大山峰,你都去过几个?图一是牛背山,也叫野牛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自从2009年发现以来,已经成为圈内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全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珠峰是很多人心中的圣山,其高大雄奇的形象,成为多少人平生梦寐以求的旅游目的地。2019年1月,我去西藏的时候,到珠峰大本营一游,站在珠峰脚下,顿觉俗世渺小,感悟颇深,不过,现在大本营已经封闭了,只能在绒布寺远观珠峰盛况。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海拔3099米,从峨眉市远观,几近拔地而起。如果自驾游的话,车可以一直开到山脚下,然后搭乘景区观光车上山,不过,下午3点以后上山的话,很可能需要住在山上,消费很高的。
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是黄山旅游的主要景观,199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因山势陡峭,乔戈里峰被认为是最难攀登的8000米以上的高峰,登山界有句行话说,“登珠峰玩的是钱,登乔戈里峰玩的是命”。2003年9月的一项统计表明,全世界成功登顶198人,死亡53人,总体死亡率26.77%。
冈仁波齐峰,海拔6638米,是藏传佛教、苯教和印度教的神山。由于冈仁波齐峰被赋予神圣的名义,因此,这是迄今全球唯一一座没有被人类尝试登顶的名山。1980年,西班牙人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一度被获准攀登该山,但是随后他放弃了登山计划。
南迦巴瓦峰,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十大名山”第一名,但是这座山也是最不容易看到真面目的山,其山顶常年积雪,云雾缭绕,要看到南迦巴瓦峰的绰约风姿,是需要缘分的!
泰山,最为国人所熟知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称赞的就是泰山。当然,这是古人说的泰山的高大,在今天看来,泰山之所以成为名山,主要是其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贡嘎雪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主峰木雅贡嘎海拔7514米。近年来,贡嘎雪山颇受登山爱好者和徒步旅行者喜爱,其原始自然的植被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梅里雪山,距昆明849公里,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卡瓦格博一度是登山爱好者的首选之地,2000年起,处于保护环境的原因,卡瓦格博峰的攀登活动被禁止,现在是云南著名的旅游胜地。怎么样,仅从谷歌地球上看,这10座大山已经足够令人向往吧?
六、中国著名的风筝名字?
风筝又称鸢,风鸢,纸鸢,纸鹞;风筝为中国人发明,相传墨者以木头制作成木鸟,研究三年有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其学生鲁班用竹子进行改造,莫伊的风筝材质更加眼见成今日的多线风筝。
中国的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不仅创造出了优美的凝聚着中华人民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
七、中国流量明星名字大全?
杨洋 ,肖战 ,王一博, 邓伦 ,任嘉伦 ,陈伟霆, 迪丽热巴, 杨超越 ,杨紫 ,杨颖 ,杨幂 ,赵丽颖, 刘诗诗, 龚俊 ,王俊凯, 易烊千玺 ,古力娜扎, 哈尼克孜, 王源, 欧阳娜娜, 李莎旻子, 赵韩樱子, 袁姗姗 ,唐嫣 ,周也, 周冬雨, 马思纯,黄明昊, 吴宣仪 ,鹿晗 ,关晓彤 ,黄子韬 ,毛不易 ,周深 ,徐梦洁。
八、中国星系的名字大全?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
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
它们是:
东方苍龙之象,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南方朱雀之象,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西方白虎之象,含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北方玄武之象,含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九、中国所有村名字大全?
井陉县天长镇长生口村、井陉县天长镇核桃园村、井陉县天长镇河东村、井陉县天长镇乏驴岭村、井陉县天长镇板桥村、井陉县天长镇高家庄村、井陉县测鱼镇石门村、井陉县于家乡当泉村、井陉县于家乡狼窝村、井陉县于家乡高家坡村、井陉县于家乡水窑洼村、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井陉县南峪镇南峪村、井陉县小作镇沙窑村、井陉县威州镇北平望村、井陉县秀林镇南横口村、井陉县辛庄乡洪河漕村、井陉县苍岩山镇杨庄村、井陉县南峪镇台头村、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贾庄村、平山县北冶乡黄安村、平山县古月镇观南庄村、平山县杨家桥乡九里铺村等等。
十、瓷器落款大全?
这样的陶瓷品种,底款是盘长款识,真品有收藏价值的,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