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未民初瓷器底足有没有乳突?
唯爱 •2022-05-10 17:43:10•瓷器
“乳突”是底足中心有一圆点隆起,这一特征独具一格。元瓷重量大、器型大,这使得足底上釉极为不便,稍不留神就会损坏整体。窑工们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一刀削。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的痕迹就是在工匠修胎底时留下的。
看下图,削底手法是从外向底心推进的,一气呵成,止于底心。但是由于力度收到转速的影响,持刀不够平稳,这才有了螺旋状切削痕迹和深浅不一的切痕轨道。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底足通常为裸态。
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渐变小,永乐宣德时期有细小“乳突”。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时,“乳突”较少见了,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随后一直到崇祯才消失。
清道光时期独有的“敲底”也是一个奇葩。清代制瓷向来釉质肥厚,入窑后瓷釉流到底足处与所垫物烧粘连在一起,为了分开只能手动敲断,这就造成底足如狗啃咬一般。
以上的胎底特征并不能让我们一眼断真伪,但只有抓住这些特征,经过综合分析下得出结论,才不失为鉴定瓷器、认识瓷器另一种更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