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入门基础知识? 瓷器窑口基础知识?
一、瓷器的入门基础知识?
1 包括瓷器的定义、瓷器的种类、瓷器的制作工艺等方面。2 瓷器是一种用高温烧制而成的陶瓷制品,具有较高的质地和透明度,通常包括青花瓷、白瓷、粉彩瓷等多种种类。瓷器的制作工艺包括原料的准备、成型、雕刻、装饰、烧制等多个环节。3 还包括瓷器的历史文化、收藏要点、保养方法等方面。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在收藏瓷器时,需要注意品质、款式、工艺等方面,同时还需要注意保养和收藏的环境条件。
二、瓷器窑口基础知识?
. 观察胎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13珍51品72免84费1送7拍7,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古代各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么料烧什么货,所以大体上是各窑产品各具特色。现代科学的方法是通过仪器测出各已知窑产品胎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成分,将要鉴定的器物测出胎的成分与之对比。但当所鉴定器物不便测试时,只能通过观察胎体的色泽、火候、胎质等来判别。有丰富经验的古陶瓷鉴定专家,用此也能鉴定得相当准确。
2. 观察釉
各窑工艺技术往往形成传统风格,因而形成各自固有的特征,比如宋钧窑的天青、月白色釉,宋代的耀州窑青釉青中泛微黄,定窑白釉泛牙黄等,这些显著特征是我们从釉着手判别窑口的依据。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着雨过天晴的天空,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婉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当然,不能绝对化。同一窑口器物,由于时间不同,烧成时的情况不同。
同窑不同器等,釉色也有差异,有时差别还很大,这就要综合其他因素才能作结论了。
3. 观察装饰手法
各窑所处时代、地理位置、性质(官、民窑)等诸种不同,便受时代、区域文化、地方风俗等影响制约,纹饰内容和技法工艺都有各自的传统特征,如唐代越窑青瓷纹饰少,而宋代耀州窑青瓷装饰的刻花、印花就多。定窑白瓷印花内容多花卉、婴戏,四川彭县磁峰窑印花白瓷则多牡丹、凤穿花。康熙彩瓷多刀马人,乾隆多西洋妇女等。
4. 观察工艺
各窑生产传统不同,历时长短不同,技术影响不同,源不同,原材料也不同,如宋以后北方窑多以煤为燃料,南方多烧木材等。
窑场经营性质不同,工艺远不同,如官窑不计成本,产品选料精良,装饰雕绘精细,相同品种的器型不多,次品销毁;而民窑追求利润,产品造型、装饰大多力求简洁、适用、美观,同类型品种多等,反映在工艺上大不一样。
5. 观察器型
各窑性质不同,社会环境、地理位置不同,产品在器型上差别很大。如宋代的窑为皇家生产的产品多为仿铜礼器、陈设器,磁州窑为民窑,产品大多为生活用器。而且,一般说来,官窑产品器型单调,造型保守,少创新,而民窑产品器型多样,形式活泼,创新多,变化多。
从地理社会环境上看,各窑受当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制约较大,产品器型就不很相同,如宋代北方窑多产瓷枕,南方较少。唐至明,北方窑所产形体较大,南方所产则形体较小等。
三、明清瓷器鉴定基础知识?
明清瓷器鉴定方法:
1、看瓷器造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花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瓷器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2、看瓷器胎釉:
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
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看瓷器工艺:
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看瓷器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看瓷器彩料:
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6、看瓷器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四、瓷器入门五点基础知识?
瓷器的入门五点基础知识如下:
一、瓷器的造型
瓷器的造型最具时代特征。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造型,没有什么样的造型;一类器物什么时间开始出现,什么时间消失以及其间它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等,往往是我们鉴定瓷器烧造年代的可靠依据。也就是说,古代瓷器的造型演变是有规律的,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和时代特征,就能达到科学鉴定的目的。
二、瓷器的纹饰题材与装饰风格
时代的不同与时尚的变化,使瓷器形成复杂多变的时代特征,它们常常被作为断代的可靠依据。
三、瓷器的烧造方法
我国瓷器的烧造技术,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各个时代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烧窑技术等方面的不同,给瓷器烧造留下了不同的工艺痕迹。因此,烧造方法的改变是导致瓷器具有不同特征及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掌握各时代不同的烧造方法,也是我们借以判断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据。
四、瓷器的胎釉、彩绘特征
由于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制瓷原料的不同,导致瓷器烧成后,在胎、釉、彩、绘等方面特征上的差别,这也是我们用以区分不同时代瓷器的有效方法。
五、瓷器的年款
瓷器年代的鉴定,除了上述从瓷器的艺术与烧造工艺进行鉴定外,还可以根据瓷器上的“年款”进行断代,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明、清两代瓷器。带年款的瓷器与纪年墓出土的瓷器,都可以作为排比研究的标准器,它们在瓷器的年代确定与窑口判别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青花瓷器入门基础知识?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六、意大利瓷器属于什么瓷器?
意大利陶瓷属于德鲁塔陶瓷,是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可能是传统意大利陶瓷中最受欢迎的。他们在文艺复兴时期获得了全世界的声誉,这要归功于他们的创造力和卓越的品质。贵族和富商对德鲁塔陶器非常着迷,就像艺术博物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所做的那样,他们以收藏德鲁塔陶瓷为荣。
七、磁州窑瓷器磁州窑瓷器特点介绍?
磁州窑系是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系,以河北磁县磁州窑为中心,窑场在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广有分布。江西吉州窑南宋时也烧造磁州窑系风格的瓷器。磁州窑系诸窑多是综合性瓷窑,兼烧白瓷、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品种。
白瓷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品,造型以盘、碗最多见,也有瓶,罐、水盂、镜盒、玩具等。
白瓷以其胎釉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仿定窑产品,胎土经过淘洗,比较细密,胎色白或黄白,釉层较薄,釉质莹润,除底足外通体施釉,其中优质品与定瓷差别很小;另一类是粗白瓷,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呈土黄或红褐色,杂质明显,胎上有一层化妆土,多是内壁施满釉,外壁施半釉,有些器物外壁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瓷胎、化妆土、白釉3个层次。
黑瓷也是磁州窑产品的大宗,这类产品的造型以罐、碗、瓶为主,也有盘、壶和玩具。
胎质粗糙,胎色黄褐,胎体厚重,釉层较厚,黑色纯正。
大多数器物是里施满釉、外施半釉,也有些里外均施半釉,有些罐类内壁施釉仅过口沿。
黑釉碗除纯黑者外,还有一些油滴、兔毫、玳瑁斑等窑变装饰。
绿瓷产量不大,大都是金代产品,主要造型有盆、盘、花瓶、酒瓶等。
釉下彩绘是磁州窑独具特色的装饰手法,以釉色分,有白釉釉下彩和绿釉釉下彩以彩色分,则有黑彩和褐彩图案,以花卉纹居多,如牡丹、荷花等,也有一些动物图案,如鱼、蝴蝶、芦雁、鹭鸶等,还有少量龙、凤,人物很少见,主要是枕面上的婴戏图。宋代磁州窑的纹饰真切生动,具有生活情趣,最值得一提的是瓷枕的枕面纹饰,除了常见的荷塘小景、风芦鸣鸟、竹菊牡丹以外,最精彩的是婴戏、马戏、动物等纹饰。
此外还有大量的诗词歌赋、警句格言等。
宋、金磁州窑还生产三彩器,尤以金代为多。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
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
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八、雕刻瓷器和灌浆瓷器差别?
差别,第一雕刻瓷器只适合小批量生产,灌浆(正规名称应该为注浆成型)适合大批量生产,第二雕刻瓷器厚重,注浆瓷器薄轻,第三雕刻瓷器技术和工艺要求较高,注浆成型工艺成熟。
九、雍正瓷器和乾隆瓷器对比?
鉴定这两代瓷器,首先看瓷胎
雍正时期的瓷器胎骨上和前朝康熙时期的比较接近,特点是洁白、坚硬、密致、细腻,胎质同康熙时期相比显得差一些,胎骨也薄。到了乾隆时期,在初期时候和雍正差别不大,到了中期就稍显逊色了,虽然胎质不错,但是从制作的精细程度、硬度、还是洁白程度都不如雍正时期,胎壁也比雍正的厚一些。
其次,要看瓷器的瓷釉
这个时期的制品,在烧制工艺和煅烧上有所提高,因此,瓷釉细润,胎釉紧密结合,器物显得精细,但是乾隆朝的釉质要粗一些。
而且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瓷器在釉面上普遍能够看到有细微的桔皮纹,乾隆时期的制品更多一些,有的瓷器底部釉面上还会有波浪纹,这也只是瓷器当中的个例,但是能够作为一个鉴别的依据。
雍正、乾隆时期的彩瓷相较于前朝有所发展,在清三代中白釉非常洁白、晶莹,尤其是雍正朝的白釉更显滋润,比乾隆朝的玉质感更强。还有一种是白中闪青,但闪青的程度从康熙到乾隆逐渐减轻。
乾隆时期的白釉釉质虽然和前朝相比稍次,仍是洁白温润的。此外乾隆白釉在釉面的转折积釉处常常会呈现出浅淡的黄绿色,这也是乾隆瓷器的一个特点。青花瓷在雍正时期其青翠、艳丽不如康熙,着色层次也不像康熙多,晚期的时候颜色更深,层次更少,立体感较差。
雍正时期的蓝色釉成水波状,而乾隆朝后期则成为紧密的点状蓝釉,雍正朝底釉多为红色,而乾隆朝多为蓝色。
从彩绘风格上看,康熙的古拙苍老而言,雍正则淡雅柔和,疏朗俊秀,而乾隆时期则是繁缛多彩。
仿品器物往往胎股过重,仿雍正时期的却在上下胎壁上无厚薄变化,仿品的纹饰多粗率,青花色调多浮漂,款识文字书写草率粗放,有些器型和纹饰为后人臆想而造,最终辨识真伪还需要看是否有旧气,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照真品反复揣摩。
十、冰裂纹瓷器是好的瓷器还是坏的瓷器?
冰裂纹就是开片,又叫百圾碎、碎瓷等等。釉里二氧化硅的含量高于胎,所以膨胀系数小于胎。当瓷器遇到冷热变化时,釉会被胎拉裂。这就是开片的原理。所有瓷器都开片,大部分看不见。而且开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宋代的瓷器现在还在开片,只不过速度很慢。
石灰碱釉的瓷器开片大,灰尘进去后,颜色变深,就很明显了。
这种开片后来演变成审美取向,比如哥窑。开片的釉不会剥落,不影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