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入门? 瓷器鉴定书籍?
一、瓷器鉴定入门?
1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瓷化程度、胎体和釉层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会导致器物重量的变化,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此还是需要大量的实际上手经验,逐渐形成真实客观的认知。
我们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断地感知、对比、总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不认识的瓷器断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当做是一种辅助手段。
2 干湿感
都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展现出的干湿度也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干湿”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现水珠什么的,具体指的是一种手上的感觉。
一般来说,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以上才会有出汗的感觉,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来手感是干燥、枯涩的,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刺耳的摩擦声,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湿润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瓷器虽然干燥,但摩挲起来绝不是干涩的摩擦声。
3 润涩感
瓷器的润泽感是强有力的鉴定依据,虽然现代瓷器利用各种造旧技巧营造古瓷的润泽感,即使能在感官上蒙混过关,但只要一上手,就能大致感觉出来那种润朗、舒爽感。
4 软硬感
这个标准很特别,是一种结合手感和视觉的综合体验,对于瓷器来说,也只针对个别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
这种感觉结合瓷器来讲,就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刚柔感和触觉的尖钝性的复杂性感觉。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轮廓还是纹饰,相较于其它瓷器品种来说总带有一种硬挺感的,定窑和耀州窑的烧造工艺,都独具刚硬特点。而这种感觉也需要自己大量的上手观察和经验。
5 温凉感
如果说用来判断瓷器品质,那温凉感位居第一位,它是辨别瓷器品质优劣和品质高低的试金石。据说,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汝窑,不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工艺,如宝石一般温润细腻,冬暖夏凉。
6 生熟感
生熟感指的是瓷器击打起来发出的声音,从而反馈出瓷器本身的属性信息。
瓷器也和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景德镇瓷器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声如磬”,相同的道理。
烧成温度低,1150度以下,击打瓷器发出的声音如瓦砾,属于生瓷;1200度左右,声如硬木,属于半生瓷;1260度左右温度,声如石块略有回声,属于半熟;1320以上,声如金,回声悠扬,余韵悠然,属于熟瓷。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瓷器越熟手感就越重,只要掌握了各朝代瓷器的烧造习惯,生熟感对于瓷器鉴定来说也是有力依据。
7 滑滞感
只要是经历过岁月打磨的瓷器,其手感都会有一种润滑感,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等,这种手感源于岁月的打磨,是历史的烙印、衰变的结果,而这种“滑”是任何一种新瓷所模仿不来的。
8 粗细感
瓷器的釉面如同一面镜子,通过观察其粗细程度就能判断出窑口、历史年代、保存环境、脱玻程度等。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粗糙、简单,官窑虽然精于民窑,但经历过长久的历史打磨,必然也会粗糙不堪。这一点只能用来区分新老瓷器。
9 凹凸感
这一点很关键,凹凸感是鉴别元代和明代中期之前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重要依据。我们观察瓷器时,经常会发现有些瓷器外观上带有独特的凹凸线条感,这与当时的烧造工艺有很大关系。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颜料,在描绘时下手过重就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釉里红的情形和青花恰好相反,以铜分子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一高就容易流淌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深浅不一的凹凸点,这一点是非常好辨认的。
另外,宋代钧窑官窑独具特色的蚯蚓走泥纹,也呈现出凸起、凹陷、平展三种状态走势,摸起来手感都不相同,这种烧造现象也很难仿制出来,所以在民国之前,这一点曾被作为判断钧窑的唯一标准。
二、瓷器鉴定书籍?
1. 有很多瓷器鉴定的书籍可供选择。2. 这是因为瓷器鉴定是一个专业领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巧,而书籍可以提供详细的介绍和指导,帮助人们学习和理解瓷器鉴定的方法和原理。3. 除了基础的外,还有一些专题性的书籍,如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区的瓷器鉴定,这些书籍可以进一步延伸人们的知识,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瓷器鉴定培训课程或与专业人士交流,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和提升技能水平。
三、瓷器鉴定入门手册?
1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瓷化程度、胎体和釉层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会导致器物重量的变化,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此还是需要大量的实际上手经验,逐渐形成真实客观的认知。
我们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断地感知、对比、总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不认识的瓷器断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当做是一种辅助手段。
2 干湿感
都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展现出的干湿度也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干湿”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现水珠什么的,具体指的是一种手上的感觉。
一般来说,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以上才会有出汗的感觉,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来手感是干燥、枯涩的,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刺耳的摩擦声,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湿润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瓷器虽然干燥,但摩挲起来绝不是干涩的摩擦声。
3 润涩感
瓷器的润泽感是强有力的鉴定依据,虽然现代瓷器利用各种造旧技巧营造古瓷的润泽感,即使能在感官上蒙混过关,但只要一上手,就能大致感觉出来那种润朗、舒爽感。
4 软硬感
这个标准很特别,是一种结合手感和视觉的综合体验,对于瓷器来说,也只针对个别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
这种感觉结合瓷器来讲,就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刚柔感和触觉的尖钝性的复杂性感觉。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轮廓还是纹饰,相较于其它瓷器品种来说总带有一种硬挺感的,定窑和耀州窑的烧造工艺,都独具刚硬特点。而这种感觉也需要自己大量的上手观察和经验。
5 温凉感
如果说用来判断瓷器品质,那温凉感位居第一位,它是辨别瓷器品质优劣和品质高低的试金石。据说,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汝窑,不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工艺,如宝石一般温润细腻,冬暖夏凉。
6 生熟感
生熟感指的是瓷器击打起来发出的声音,从而反馈出瓷器本身的属性信息。
瓷器也和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景德镇瓷器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声如磬”,相同的道理。
烧成温度低,1150度以下,击打瓷器发出的声音如瓦砾,属于生瓷;1200度左右,声如硬木,属于半生瓷;1260度左右温度,声如石块略有回声,属于半熟;1320以上,声如金,回声悠扬,余韵悠然,属于熟瓷。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瓷器越熟手感就越重,只要掌握了各朝代瓷器的烧造习惯,生熟感对于瓷器鉴定来说也是有力依据。
7 滑滞感
只要是经历过岁月打磨的瓷器,其手感都会有一种润滑感,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等,这种手感源于岁月的打磨,是历史的烙印、衰变的结果,而这种“滑”是任何一种新瓷所模仿不来的。
8 粗细感
瓷器的釉面如同一面镜子,通过观察其粗细程度就能判断出窑口、历史年代、保存环境、脱玻程度等。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粗糙、简单,官窑虽然精于民窑,但经历过长久的历史打磨,必然也会粗糙不堪。这一点只能用来区分新老瓷器。
9 凹凸感
这一点很关键,凹凸感是鉴别元代和明代中期之前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重要依据。我们观察瓷器时,经常会发现有些瓷器外观上带有独特的凹凸线条感,这与当时的烧造工艺有很大关系。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颜料,在描绘时下手过重就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釉里红的情形和青花恰好相反,以铜分子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一高就容易流淌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深浅不一的凹凸点,这一点是非常好辨认的。
另外,宋代钧窑官窑独具特色的蚯蚓走泥纹,也呈现出凸起、凹陷、平展三种状态走势,摸起来手感都不相同,这种烧造现象也很难仿制出来,所以在民国之前,这一点曾被作为判断钧窑的唯一标准。
四、古董鉴定知识入门书籍?
如果你对古董鉴定感兴趣,以下是几本入门级的书籍推荐:
1. 《古董鉴定入门》作者:斯蒂芬·里夫斯 (Stephen R. Blyth)
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介绍了古董鉴定的基本原理、技巧和方法。它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古董,包括家具、陶瓷、玻璃器皿、绘画等。书中还包含很多实例和插图,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应用知识。
2. 《古董鉴定与鉴赏》作者:汤姆·弗格森 (Tom Fergus)
这本书提供了关于古董鉴定和鉴赏的基本知识,包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判断价值以及如何保护和保存古董。书中还包含了许多实例和图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董。
3. 《古董鉴定与鉴赏宝典》作者:杨佳文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古董的分类、年代与特征,以及各类古董的鉴别方法和市场价值。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案例和实践技巧,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
4. 《古董鉴定与收藏指南》作者:王理飞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古董鉴定与收藏的相关知识,包括古代家具、陶瓷、书画、玉器等多个方面的鉴定要点和技巧,以及收藏和保养的注意事项。这本书内容详实,适合初学者入门。
这些书籍涵盖了古董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读者可以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同时,了解一些专业的古董鉴定机构和专家也是很重要的,他们的经验和指导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进行古董的鉴定和收藏。
五、介绍几本瓷器入门的书籍?
1、《中国陶瓷》冯先铭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
2、《中国陶瓷史》,作者是叶喆民,新知三联店出版的图书(陶瓷专著)
3、《明清瓷器鉴定》,耿宝昌著,紫禁城+两木出版
六、瓷器鉴定名家、权威书籍有哪些?
当今瓷器最权威的不外乎耿宝昌,张浦生,邱小君,吕成龙,陈润民,胡智勇还有象电视上常露面的毛晓沪,卞亦文,翟健民等人
至于权威书籍,<明清瓷器鉴定><中国陶瓷史>等好多呢
七、瓷器气泡鉴定,最新瓷器气泡鉴定方法?
1、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2、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3、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4、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5、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6、专家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艾尼提便携式显微镜600倍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
7、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200倍方可看到。
8、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
八、瓷器鉴赏入门?
首先,应看作品的造型,而造型往往被陶瓷艺人和收藏家忽视。因为人们最易被色彩打动,而轻视造型本身。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造型的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精神。或圆润、或挺拔、或纤秀、或雄强、或文儒、或豪放。造型虽是由简单的线条组成,但提供给人们的想像力却是无穷无尽的。
继而看装饰的效果。因为是现代艺术瓷,既要看装饰是否与造型统一,更要看装饰本身是否新颖和有创造性。瓷质材料的精美决定了装饰也应是惟美的。现在有些陶瓷艺人,简单地将国画画面移入瓷器装饰,效果未必很好。除少数作品外,两维空间的国画移入三维空间并不适合瓷器装饰。好的瓷器装饰应是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给人以效果的完整性,而不是有些画面太挤,有些画面太空。
第三看色泽,青花是否纯净幽远,丰富润泽,釉里红是否红而不俗,层次多变,釉色是否亮丽莹透,无斑点瑕疵。如果以上三点都比较符合要求,至少具备了收藏的基本条件。
九、元曲入门书籍?
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的成熟。大量的作家作品的出现,为我国文学艺术。增添了光辉。元杂剧作家可考知姓名的有八十多人,杂剧的数量现有存目五、六百种。但这些作品大部分散失了,现在能看到的剧本仅有一百六十来种。而《元曲选》这部书就选有元代杂剧九十四种(另外有明初杂剧六种,羞不多占现存全部元杂剧的五分之三。由此可见《元曲选》这部书对于保存元曲、对于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元代戏剧的重要性。
十、法学入门书籍?
作为法学初学者的入门书籍,必须是质量足够高,口碑足够好,最好是趣味性和通俗性为主、专业性为辅,兼具可读性和知识性。
《法的门前》这本书是经典著作《法律之门》的中文精编本,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的特供版。比较适合国内读者阅读。作者选取了不少有趣的视角,增添了法院的案例,弥补了仅是理论说教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