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瓷器鉴定入门? 瓷器鉴定入门手册?

一、瓷器鉴定入门?

1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瓷化程度、胎体和釉层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会导致器物重量的变化,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此还是需要大量的实际上手经验,逐渐形成真实客观的认知。

我们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断地感知、对比、总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不认识的瓷器断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当做是一种辅助手段。

2 干湿感

都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展现出的干湿度也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干湿”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现水珠什么的,具体指的是一种手上的感觉。

一般来说,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以上才会有出汗的感觉,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来手感是干燥、枯涩的,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刺耳的摩擦声,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湿润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瓷器虽然干燥,但摩挲起来绝不是干涩的摩擦声。

3 润涩感

瓷器的润泽感是强有力的鉴定依据,虽然现代瓷器利用各种造旧技巧营造古瓷的润泽感,即使能在感官上蒙混过关,但只要一上手,就能大致感觉出来那种润朗、舒爽感。

4 软硬感

这个标准很特别,是一种结合手感和视觉的综合体验,对于瓷器来说,也只针对个别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

这种感觉结合瓷器来讲,就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刚柔感和触觉的尖钝性的复杂性感觉。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轮廓还是纹饰,相较于其它瓷器品种来说总带有一种硬挺感的,定窑和耀州窑的烧造工艺,都独具刚硬特点。而这种感觉也需要自己大量的上手观察和经验。

5 温凉感

如果说用来判断瓷器品质,那温凉感位居第一位,它是辨别瓷器品质优劣和品质高低的试金石。据说,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汝窑,不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工艺,如宝石一般温润细腻,冬暖夏凉。

6 生熟感

生熟感指的是瓷器击打起来发出的声音,从而反馈出瓷器本身的属性信息。

瓷器也和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景德镇瓷器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声如磬”,相同的道理。

烧成温度低,1150度以下,击打瓷器发出的声音如瓦砾,属于生瓷;1200度左右,声如硬木,属于半生瓷;1260度左右温度,声如石块略有回声,属于半熟;1320以上,声如金,回声悠扬,余韵悠然,属于熟瓷。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瓷器越熟手感就越重,只要掌握了各朝代瓷器的烧造习惯,生熟感对于瓷器鉴定来说也是有力依据。

7 滑滞感

只要是经历过岁月打磨的瓷器,其手感都会有一种润滑感,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等,这种手感源于岁月的打磨,是历史的烙印、衰变的结果,而这种“滑”是任何一种新瓷所模仿不来的。

8 粗细感

瓷器的釉面如同一面镜子,通过观察其粗细程度就能判断出窑口、历史年代、保存环境、脱玻程度等。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粗糙、简单,官窑虽然精于民窑,但经历过长久的历史打磨,必然也会粗糙不堪。这一点只能用来区分新老瓷器。

9 凹凸感

这一点很关键,凹凸感是鉴别元代和明代中期之前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重要依据。我们观察瓷器时,经常会发现有些瓷器外观上带有独特的凹凸线条感,这与当时的烧造工艺有很大关系。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颜料,在描绘时下手过重就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釉里红的情形和青花恰好相反,以铜分子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一高就容易流淌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深浅不一的凹凸点,这一点是非常好辨认的。

另外,宋代钧窑官窑独具特色的蚯蚓走泥纹,也呈现出凸起、凹陷、平展三种状态走势,摸起来手感都不相同,这种烧造现象也很难仿制出来,所以在民国之前,这一点曾被作为判断钧窑的唯一标准。

二、瓷器鉴定入门手册?

1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瓷化程度、胎体和釉层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会导致器物重量的变化,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此还是需要大量的实际上手经验,逐渐形成真实客观的认知。

我们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断地感知、对比、总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不认识的瓷器断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当做是一种辅助手段。

2 干湿感

都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展现出的干湿度也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干湿”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现水珠什么的,具体指的是一种手上的感觉。

一般来说,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以上才会有出汗的感觉,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来手感是干燥、枯涩的,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刺耳的摩擦声,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湿润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瓷器虽然干燥,但摩挲起来绝不是干涩的摩擦声。

3 润涩感

瓷器的润泽感是强有力的鉴定依据,虽然现代瓷器利用各种造旧技巧营造古瓷的润泽感,即使能在感官上蒙混过关,但只要一上手,就能大致感觉出来那种润朗、舒爽感。

4 软硬感

这个标准很特别,是一种结合手感和视觉的综合体验,对于瓷器来说,也只针对个别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

这种感觉结合瓷器来讲,就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刚柔感和触觉的尖钝性的复杂性感觉。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轮廓还是纹饰,相较于其它瓷器品种来说总带有一种硬挺感的,定窑和耀州窑的烧造工艺,都独具刚硬特点。而这种感觉也需要自己大量的上手观察和经验。

5 温凉感

如果说用来判断瓷器品质,那温凉感位居第一位,它是辨别瓷器品质优劣和品质高低的试金石。据说,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汝窑,不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工艺,如宝石一般温润细腻,冬暖夏凉。

6 生熟感

生熟感指的是瓷器击打起来发出的声音,从而反馈出瓷器本身的属性信息。

瓷器也和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景德镇瓷器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声如磬”,相同的道理。

烧成温度低,1150度以下,击打瓷器发出的声音如瓦砾,属于生瓷;1200度左右,声如硬木,属于半生瓷;1260度左右温度,声如石块略有回声,属于半熟;1320以上,声如金,回声悠扬,余韵悠然,属于熟瓷。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瓷器越熟手感就越重,只要掌握了各朝代瓷器的烧造习惯,生熟感对于瓷器鉴定来说也是有力依据。

7 滑滞感

只要是经历过岁月打磨的瓷器,其手感都会有一种润滑感,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等,这种手感源于岁月的打磨,是历史的烙印、衰变的结果,而这种“滑”是任何一种新瓷所模仿不来的。

8 粗细感

瓷器的釉面如同一面镜子,通过观察其粗细程度就能判断出窑口、历史年代、保存环境、脱玻程度等。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粗糙、简单,官窑虽然精于民窑,但经历过长久的历史打磨,必然也会粗糙不堪。这一点只能用来区分新老瓷器。

9 凹凸感

这一点很关键,凹凸感是鉴别元代和明代中期之前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重要依据。我们观察瓷器时,经常会发现有些瓷器外观上带有独特的凹凸线条感,这与当时的烧造工艺有很大关系。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颜料,在描绘时下手过重就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釉里红的情形和青花恰好相反,以铜分子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一高就容易流淌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深浅不一的凹凸点,这一点是非常好辨认的。

另外,宋代钧窑官窑独具特色的蚯蚓走泥纹,也呈现出凸起、凹陷、平展三种状态走势,摸起来手感都不相同,这种烧造现象也很难仿制出来,所以在民国之前,这一点曾被作为判断钧窑的唯一标准。

三、瓷器鉴定书有哪些?

瓷器鉴定,比如说是景德镇瓷器,汝瓷还有歌窑,还有唐山瓷器,都有出厂鉴定证书

四、初读书者入门书的推荐?

1. 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2. 因为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包括如何选择书籍、如何分析书籍、如何理解书籍等,对初读者非常有帮助。3. 如果初读者想要更深入地了解阅读技巧和方法,可以延伸阅读其他类似的书籍,例如《深度阅读》、《阅读的技巧与方法》等。

五、篆刻入门必学的五个字?

篆刻五字真经:宗、本、术、魂、道

第一个字:宗

篆刻创作以秦汉印为宗。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宗,按《说文解字》其意尊也,祖庙也。

秦汉印乃篆刻艺术之鼻祖,印宗秦汉早有定论,前人有过很多论述,不必一一列举,只不过其内涵与外延在当下有所增加与扩充而已。

深入研究学习中国篆刻史,从中领悟古人治印之道,掌握古人治印的表现语言,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合理的运用与发挥,我们的篆刻作品才会有淵源而非无源之水。

篆刻创作以秦汉印为宗而绝非秦汉印盗版,更应是知彼知己,汲古得新,何况以刀刻石的篆刻创作方法与秦汉铸印大不相同,加之文人治印的艺术创作与古代铸印司、作坊印工的理念有别。

篆刻创作以秦汉印为宗,入得秦汉方入篆刻,但又绝不可被秦汉所囿。

第二个字:本

篆刻创作以书法为本。汉字的艺术有以其义为表达的文学艺术与以其形为表达的书法、篆刻、刻字艺术,需有非文字篆刻,但还是以文字篆刻为主。清人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理念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书法性是篆刻艺术表现语言之一。

本为事物的根源,篆刻是汉字的造型艺术之一,书法自然就成了篆刻创作的本,而写印稿就是书法为篆刻服务的关键与桥梁。当代篆刻常有见刀见笔之说,其中见笔就是指有书法的书写艺术感觉。

篆刻创作以书法为本,篆书的研究与学习尤为重要,以古玺为依托的篆刻创作以学习金文为主,以汉印为依托的篆刻创作以学习秦篆、汉篆为主,若创作以汉急就章为依托的写意印以学习秦诏版为主。

篆刻作品的边款创作五体皆全,书法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篆刻家首先是书法家。

第三个字:术

篆刻创作以太极哲思为术,术在此是方法。秦汉时期,印章铃盖于封泥之上作为凭信的用法,与我们今天印章钤盖于纸的用法类似,而钤盖出来的效果则恰恰相反。

印章钤盖于封泥之上,阴文的印成了阳文,阳文的印成了阴文;印章钤盖于纸上,阴文的还是阴文,阳文的还是阳文;当代的钢印是阴阳两合而压出的阳文。

篆刻源于印章,印章自有阴阳,阴阳源于太极。而篆刻创作以太极哲思为术,不仅仅是在于形式,更重要的是把太极的哲思运用到篆刻的图式与创作的理念上来。

印面文字的凹凸、疏密、虚实、主次、大小、奇正、动静与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连断、燥润等一系列阴阳关系,都可用太极思维的方法来考虑与解决,从而在篆刻创作中对印面章法与文字点、线、面的阴阳关系作出艺术处理,创作出精品力作。

第四个字:魂

篆刻创作以金石精神为魂。

明代印学大家朱简在《印经》中指出:碑鼓所遗,鼎彝所识,惟金石是则。爰契以蕃,分隶代兴,惟金石是证,作渊源。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西泠印社办社之宗旨。在中华汉字书法发展以及研究学习中离不开金石,随着书法学与印学的形成,金石精神作为一种文人精神也就形成了。

《说文》解释:魂,阳气也。阳气入形体主管精神,而篆刻创作以金石精神为魂方有金石气、金石味,直接的说才有古味,才有汉字文化的传统基因,才有华夏民族精神,才有中国精神。在篆刻创作中不管是写稿还是刻制,都要把金石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篆刻表现语言来研究学习与应用。

篆刻的冲刀法、切刀法、一刀半法、朱文的向线下刀法刻出的自然崩裂是增加金石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除刻之外,对印面点、线、面的刮、擦、划、斩、磨、敲、打等做旧、残破的方法都是增强金石味的手段,当然度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

第五个字:道

篆刻创作以时代审美与个人主观意识为道。《文心雕龙》中多处谈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艺术作品是有时代性的,是带着自己的时代要求与审美及作者的思想而诞生的。

篆刻作品也不例外,玺印、秦印、汉印、唐宋印、押印、明清流派印等都各自带着自己时代的特色及作者的思想。纵观中国篆刻史,每一次印章图式的改变都是一次篆刻艺术的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改朝换代的革命。

自然,今天的篆刻创作就是以当下的审美要求为创作方向,而不可能按战国、汉朝或是其它历史时期的要求与审美来进行篆刻创作。

六、emba必学的营销管理书?

1、《营销管理》

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

专为中国读者而写,其目的是引领读者以国际视野结合中国市场学习营销管理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遴选了最新营销管理案例,不仅包括中国公司的本土竞争和国际化案例,而且包括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的案例。

2、《定位》

艾·里斯/杰克·特劳特

作者所理解的“定位”最原始的概念是,抢占用户的心智资源。产品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品在用户的心智中是什么样子,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本书从案例的丰富性,论证的严谨性,以及体系的全面性来说,都是佼佼者。

3、《大败局》

作者:吴晓波

对近百位影响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人物的专访,探寻中国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基因。揭示了诸多不为外人知的秘闻,精选了其中9家著名企业的案例。

读完大败局,看到了那么多人的起起落落,心理莫名悲伤,感觉这些人又是时代的悲哀,受困于当时的年代……

七、怎样鉴定瓷器的新老?

两种方法 一 听声 老瓷器历经岁月 敲击时声音清脆悠长 新瓷器声音声音尖锐短促二 看表 侧光观察瓷器表面有无微小划痕或其他经人使用过的痕迹 一般老瓷器历经岁月肯定会在会在表面留下痕迹 新瓷器一般没有 或很少 属于光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绿定窑瓷器的鉴定?

定窑烧造的绿釉产品自中晚唐至金末一直大量生产,器型非常丰富。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800—1000°C),也许是传承了唐三彩技术,由此演变而来。

现定州博物馆藏有属磁州窑风格的金代完整定窑绿釉刻花枕,该枕胎体粗,呈灰黑色,纹饰具典型定窑风格。

遗址标本显示绿釉定窑产品少部分具有刻画印剔堆贴等多种精致装饰,大多光素无纹,早期均使用化妆土,呈色淡绿青翠,赏心悦目,稍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呈色。装烧多采用三岔支钉,垫饼及泥圈等,未见覆烧芒口品种。

九、怎样鉴定瓷器的年龄?

鉴别瓷器年龄首先看裂纹,裂纹越多年代越久。

十、怎样鉴定瓷器的年代?

第一件是清代雍正左右的夔龙纹大盘,第二、三件是清代嘉庆朝的豆青釉盘、碗,最后两个青花海棠形烟碟是道光左右的,小杯子图上看不出具体年份,大概是清晚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