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瓷器釉面开裂? 瓷器釉面分类?

一、瓷器釉面开裂?

那种釉层开裂纹叫开片,是因为瓷器烧造中温度变化导致釉面热胀冷缩而形成的。有些窑口就需要有这些开片才能成为好的釉色,比如哥窑、龙泉窑、汝窑、官窑等。

古器的开片都是烧造时自然形成的,因此开片往往产生在釉下;现代烧造技术难以达到古人,因此要制造开片通常都是直接在胎面描绘后再上釉烧造,或者在烧造完成后立刻打开窑炉降温,让瓷器直接在釉面爆出开片,所以这种开片往往要么呆滞无神,要么是釉层表面开裂毫无古器之感。

二、瓷器釉面分类?

瓷器釉面可以分为透明釉、白釉、青花釉、五彩釉、企口釉、铁线釉等多种类型。

1. 透明釉,即不显色的透明釉料,主要用于保护瓷器表面,使其光滑、坚硬、易于清洗。

2. 白釉,比较常见的釉类之一,它可以使瓷器表面呈现出洁白明亮的色彩,也会遮盖瓷器本身的颜色,适用于制作白瓷等。

3. 青花釉,是以青花为图案的一种瓷器釉面,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瓷器装饰方式。

青花瓷釉好,施釉后的瓷面里里外外呈品质优良、白净洁白的素胎,并能耐酸耐淡,不变形不变色,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4. 五彩釉,即指由多彩釉料构成的釉面。

五彩釉是瓷器中由民间艺人发展而成的传统工艺,运用了多种釉料和烧结技术,制作出了丰富多彩、色彩鲜艳的瓷器。

5. 企口釉,自唐代兴起,至明清时期发展壮大,属于瓷器中的佼佼者。

企口釉的釉色特点以嫩黄、玉底,施釉后的瓷器表面白膩如玉,色泽嫩黄匀净,及其高贵典雅。

6. 铁线釉,是发祥于宋代的一种釉面装饰方式,铁线釉的装饰手法为先以火焰和烟雾烫出线格纹,再施铁线釉,烧制后,铁线便呈现出一条条清晰的黑线,在浅色瓷器上呈收郁秀美的效果。

三、明代宣德瓷器釉面特征?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

釉面特征:明宣德瓷器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四、瓷器火石红渗到釉面?

产生窑红是因为瓷胎中铁质元素含量的存在,

在烧制过程中和某种因素的存在关糸,反应在瓷器露胎的表面上,折射出的化学反应现家。

元代瓷器底胎的火石红

瓷器上显现火石红现象有两种情况:

一是在自然状态下经烧制,无意中产生的火石红现象,是因为胎质淘洗的不尽,铁元素的残存和水蒸气作用所造成。

二是经人工刻意涂抹或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加以控制操作,烧制生成的火石红现象。

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火石红现象,主要由瓷器胎质中,

铁元素残存含量的多少,和在瓷器胎坯晾晒的干燥程度,

以及在胎坯上釉后,釉面的晾晒干燥程度而决定

如果瓷器的胎质淘洗的干净,胎坯和釉面晾晒的干燥,

其在烧制生产出来的瓷器产品就不会留有火石红现象。

不会留有火石红现象

当胎质淘洗不尽,含有残存的铁元素分子时,

在烧制中,反应在瓷器露胎部位上的是积聚的黑褐色的芝麻黑点状现象。

芝麻黑点状现象

当胎坯晾晒的不干燥时,在烧制中,反应在瓷器露胎部位上的是或轻或重的大面程或块状分布的火石红现象。

当胎坯上釉后,釉面晾晒的不彻底时,在烧制中,

反映在瓷器露胎部位上的是,在胎釉结合处生成一圈轻重有别的线状的线条。

一圈轻重有别的线状的线条

自然生成的火石红现象,其形状,大小,分布状况,呈属自然匀衡状态,同时经过仓桑岁月的冼理,显示出一种陈旧的感觉。

在火石红的表面,显现出一层光泽。

火石红的生成是由内向外挤出生成,有一种被迫挤出的感觉。

五、瓷器釉面有小坑?

原因分析

(1) 釉的始熔温度过低,高温粘度过高。

(2) 熔块熔化不透,夹有生料。

(3) 化妆土保水性差,使施面釉时渗水过急,坯体空隙的气体排出过急,突破釉面而形成小孔,而釉面高温粘度较大又来不及熔平。

(4)施釉时坯体温度过高,过干或喷水过少,使釉浆渗透坯体的速度过快。

(5) 施釉前未将吸附在坯体表面的灰尘杂质等清除干净。

(6) 预热带氧化段的辊下温度过低,坯体和釉料中含有较高温度下才分解氧化排出气体的杂质,气体未完全排出,釉层已开始封闭。

(7) 烧成温度过高,釉面过烧,出现小针孔。

    2)解决方法

(1) 调整面釉配方,适当提高釉的始熔温度,降低高温粘度;

(2) 提高熔块熔化质量,选择质量好的熔块;

(3) 改善化妆土的保水性,适当增加保水性较好的原料,如增加优质高岭土、球粘土的含量,也可以适当增加添加剂或粘结剂的含量,如CMC,VC-All9(阿米索罗);

(4) 保证施釉后,坯体未干之前釉面的清洁;

(5) 调整并控制好烧成温度,特别是预热带氧化段的温度,使一些需氧化的物质在釉面始熔之前就氧化完全,气体提前排出;

(6) 分别试验配方中各种原料在900℃以前和1200℃前的烧失量,如果发现某原料后期烧失过大,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预烧)和更换;

(7) 适当降低烧成温度或提高面釉的成熟温度范围。

另外,在坯、釉料方面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a.坭釉用原料尽量选择不含有或尽可能少含有硫酸盐和高价铁的原料,也尽量选择不含有或尽可能少含有硫化铁的原料,也应尽量选择那些含有有机物和碳素较少的原料,泥用原料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含有碳酸盐的原料,釉用原料中含有碳酸盐的原料也不宜过多使用。

b.硅灰石不含有有机物、吸附水及结晶水,所以硅灰石几乎不产生气体,因此用硅灰石代替方解石或白云石配泥、用硅灰石代替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配釉时,可以减少泥釉中气体的产生量,从而相应减少了釉面针孔或气泡。

六、烧瓷器釉面泛结晶?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釉面结晶有人工结晶和天然结晶,人工结晶是在烧窑过程中多温度下降的控制,右面里面的物质有序排列,天然结晶是由于长时间约200年以上,瓷器有面的物质自然排列,它的特点就是无序排列,这就是瓷器釉面泛结晶的问题。

谢谢

七、老瓷器釉面的特点?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和感知揣摩,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足以导致瓷器轻重的变化。

2、干湿感

有句话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衣着也不同。所以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3、润涩感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6、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7、滑滞感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润则滑、润必滑,滑就润、滑定润;涩必滞、涩定滞,滞则涩、滞才涩。

8、粗细感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导致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的巨大差异和不同。

9、凹凸感

凹凸感对甄别、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

八、紫定瓷器釉面特征?

,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紫定有以下特征。

  一、紫定的釉色为紫金色,一种带有美丽光泽的酱色,可以说“宝色内蕴”。耀州窑和磁州窑的酱釉瓷金属光泽明亮如新,外行人看就好像是新的,刚从窑里烧出来一样。 

  二、紫定釉面屯釉之处有许多褐黄色油滴小圆圈,而耀州窑、磁州窑酱釉没有此效果,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窑变”。 

  三、紫定碗和罐的内壁加工精细光滑,外壁往往留有明显的轮旋刀痕,抚摸时有高低不平之感。 

  四、紫定由于施釉工艺和烧成温度较其它釉高,所以釉非常薄,施釉不很均匀,仔细观察釉薄处有横向的竹丝刷纹(白釉比较明显)。积釉处有从上向下的“泪痕”现象。 

  五、紫定的碗和罐的底中心施釉薄而不均,往往在底中心的部位有漏釉现象。 

  六、露胎处可见胎釉之间有很薄一层黑色釉层,陶瓷专家王莉英先生称之为“很有趣的现象”。

  七、紫定的胎质坚实细白,紫定的琢器类圈足露胎处高低不平,棱角分明。     

九、为什么瓷器釉面很油?

瓷器釉面很油:那是制瓷时刷在外层的釉质,是正常的,起到保护瓷器作用,而且也是瓷器的魅力所在。

瓷器时间长了以后会出现油润感—亦既釉面不仅细腻,而且有若酥油敷布。望之莹润油亮,抚之油腻酥手。这是正常现象。釉层质感就会和刚出窑时有所不同。

十、如何除去瓷器釉面的火气,使其釉面温润?

去火气的主要方法有:用碱、酸等化学物质按比例掺清水泡浸仿古瓷或涂抹,使釉表面由青灰变成白中闪黄,从而达到去掉火气的目的。 此外,用茶叶水长期泡浸或高温煮都是“陶瓷做旧”最快捷的方法。

  还有的是将新瓷放置在油烟大的地方,使之长期处于油烟熏的环境,加快釉面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