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瓷器生胎熟胎之分? 灰白胎瓷器胎色变化?

一、瓷器生胎熟胎之分?

生胎就是和好的瓷土没经过揉捏,熟的就是和好的瓷土揉捏好了就等塑型

二、灰白胎瓷器胎色变化?

灰白胎瓷器是一种传统的瓷器类型,其胎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灰白胎瓷器的胎色会逐渐变得更加明亮,同时也会变得更加透明。这是因为瓷器中的矿物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溶解,使得胎色变得更加透明。

此外,灰白胎瓷器的胎色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光线、温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其胎色产生影响。

因此,如果您想要保持灰白胎瓷器的原始胎色,建议将其存放在干燥、避光、通风的环境中,并避免频繁移动和触摸。

三、接胎瓷器特征?

接胎瓷器是一种古老的制作工艺,是将一件器物分两段或三制作,然后组装成一件完整器.一般在手拉胚的特殊器物或较大地圆形立器中较常见(如瓶,罐,高足杯的足,以及器物上的堆塑装饰物,)有些接胎经过修整,看不出接胎痕迹.瓷器接胎痕迹最明显的是明代民窑罐的内壁,眼观,手感都特别明显.接胎可分"水"接胎和"釉"接胎..

四、瓷器看胎鉴定?

胎质鉴定应注意把握一下几点:

一是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明清瓷器制作程序很规范,胎土都要经过人工淘洗,因而胎质显得干净。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是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明清瓷器制坯前的制泥是人工,人工制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现代仿品瓷器制胎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用这样的泥制作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是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的大件藏品和清代康熙早期以及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四是观察胎质是否滋润活泛。老瓷器制作用的胎泥都经过陈腐,加上露胎部分长期与外界物质和空气接触,经过风化和吸取营养,胎质有滋润活泛的感觉;仿品瓷器的胎质一般则较为硬、呆、不活。

五、注胎与注浆胎瓷器特征?

注浆胎瓷器的特征:1、整体瓷器胎体光滑无比;2、瓷器的整体质量较轻;3、没有接胎的痕迹;4、胎壁较薄;5、瓷器的胎体形状比较简单;6、瓷器的器型非常周正。现代瓷器仿品使用的注浆工艺特征:釉开片严重,放大镜看胎,有气泡,胎上铁斑不对,或直接没有铁斑。

注浆胎瓷器特征有哪些 注浆胎瓷器的特点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注浆胎瓷器特征有哪些 注浆胎瓷器的特点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注浆胎瓷器特征有哪些 注浆胎瓷器的特点

  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

六、康熙糯米胎瓷器特征?

制造坯胎的泥料质量较高,烧成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瓷化程度较好,胎体质白缜密,坚硬、纯净,与景德镇明代产品相比,更加滋润、细腻,很少含有杂质,一般不借助放大镜难以发现孔眼,由于组织结构致密均匀,使得胎体的比重增加,康熙时瓷器胎薄,分量重。

七、竹胎瓷器怎么用?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以瓷器为胎,用竹丝和竹蔑,依胎编织而成的工艺品。瓷胎竹编上的图案以山水花鸟、飞禽走兽、人物故事为主。

八、瓷器注胎工艺起源?

理解汉字有时不免望文生义,自有人理解“浆胎”大概是“注浆之胎”。因此,有个别瓷厂(窑)为了仿古,先制作了型腔而后注浆的工艺,但全都失败了,最后对“注浆之胎”的工艺制瓷作了完全的否定。那么,浆胎瓷器如何由来呢?

1、显别于唐三彩的,那既轻而薄,宋及宋以前的里外通体一色(包括嵌假胎)的瓷器,就是所谓“秘色瓷”。其胎骨是珍贵的“有色矿泥”,该叫“稀土色泥胎”。其珍贵程度依次是“极白色矿泥”,“金黄色泥”,呈米黄色的“本山绿泥”,“天青泥”,“黑矿泥”和紫泥,红泥。

2、由于烧成颜色欠美观,黑矿泥、紫泥,红泥一般做成厚胎瓷器的基胎。在基胎里外层搪以“色泥浆”(不包括底沿部分)就形成“浆衣胎”,“浆衣胎”好比人穿了一件好看的内衣,但它是里外通体一色的。阴干后再罩上透明釉即可入窑烧成。烧成开窑过程中,由于厚基胎和薄浆胎的收缩率不同,就形成了开片、甚至豁裂现象。此类用珍贵色泥做浆胎貌似釉层的瓷器,越千年而常新,同理,也是唐至晚宋时期的“秘色瓷”。

3、理解“浆胎”词意,是所谓“注浆之胎”,是错误的。以注浆工艺完成口小肚大,胎薄1毫米的古代青瓷,实际是不可能的。即使现代也还没有成功。

4、古籍记载勿用置疑,南宋“修内司窑”是存在的。“修内司”是南迁宋皇朝“整修皇室内务”的专设机构。由于在未安之地马上兴建新窑是不太可能的,而皇室又急需祭祀用品,所以只得在越地由最好的窑口来解决。而督陶之事最终由“修内司”负责管理,故时人就顺称所督之窑为“修内司窑”了。它不可能是一个为急于解决问题(用量不大的祭器)而兴建的新窑口。

5、浙江省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即南宋早期选定(即改了名)的“修内司窑”。改名后,该窑主要负责烧造皇室用量不大的祭祀用品,以及后来的 “秘色”赏玩珍品。(注:“秘色”赏玩珍品,小器为多,时久干脆,釉面自然开片。)浙博社教部主任赵幼强说,修内司当时只管祭祀的一个部门,管辖的是内窑,烧的是祭器,在历史上只是短暂出现。

6、有“修内司窑”底款的完整的祭器,目前我在国内只发现一件,是琮式瓶。此物可佐证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就是“修内司窑”。

7、广义的说法,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那是错误的。我基本赞成狭义的说法,——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这里主要区别在于基胎和浆胎的贵贱及陶成工艺的水平。除了文人墨客笔下的(绿色)青瓷外,其实还有好些漂亮颜色的“秘色瓷”。如皇家独享的金黄色的,深米黄色的“秘色” 瓷器。它们才是“秘色”瓷中的极品。

8、对单用珍贵矿泥制作的‘极轻而薄之器’称“浆胎”不科学。我为浆胎正名,应叫“本色泥胎”。而在基胎里外层再搪以“色泥浆”(不包括底沿部分)的薄薄的、起美色作用的、在透明釉层内的“本色泥胎”,应叫“浆衣胎”。

九、什么是素胎瓷器?

素胎瓷,是没有施釉就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也有"生瓷"之称。素胎瓷在宋代的江西就多有烧造,并且烧造的窑口也不限于景德镇湖田窑,南丰的白舍窑、吉安的吉州窑等均有烧造,产品一般为佛教造像和随葬明器。北宋时期的佛教塑像多为素眙,或素眙加彩。

素胎瓷的主要特点是不加任何色彩、不含任何纹样,这种极高的“纯粹性”使得在视觉上更能展现雕塑上的丰富细节,显得精致细腻,与大理石雕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功用方面,在东方,素胎瓷一般为佛教造像和随葬明器;而在在18、19世纪的欧洲,素胎瓷艺术主要是流行于上流社会的室内摆设。

十、紫砂胎瓷器什么年代?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供春,陈曼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