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年间版图? 明朝宣德年间藩王?
一、明朝宣德年间版图?
大明疆域全图以1443年(明宣德八年)为准。大明疆域内画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治所界线,所领部分府州,和少数边卫、土官,羁縻奴儿干、乌思藏、朵甘三都指挥使司及所领少数卫所,以及西北羁縻哈密等卫、西番五王驻地。鞑靼、瓦剌境内画出其名山大川、部族分布和一些聚邑。亦力把里境内画出其名山大川、著名城邑。
二、明朝宣德年间藩王?
朱高煦,成祖朱棣次子,于1426年被宣宗杀。
宣德四年(1429年),23岁的朱瞻墡前往湖广长沙府就藩。长沙府原来是谷王朱橞的地盘,谷王朱橞后来惹怒了四哥明成祖朱棣,被废。朱瞻墡在长沙住的不太习惯,毕竟离家很久了,有一年他上疏给大哥明宣宗朱瞻基,说想回北京看看,朱瞻基说,最近许多藩王要求来北京,我都没有同意,如果我同意你来,这样不太好,虽然我也想弟弟,但是现在不合适,等等再说吧。明宣宗朱瞻基时代,任何藩王要求来北京,朱瞻基都不批准。
哥哥嘴上说的好听,事实上把弟弟扔在长沙就基本不管了。好在坏人不长命,宣德十年(1435年),大哥朱瞻基暴毙而亡,朱瞻基的长子、朱瞻墡9岁的大侄子朱祁镇继位。朱瞻墡以为,大侄子还是小孩子,好对付。于是,朱瞻墡在正统元年(1436年),上疏大侄子明英宗朱祁镇,说长沙太潮湿了,要求迁到湖北襄阳,10岁的朱祁镇同意了五叔的要求,毕竟朱瞻墡的母后张太后还在世。在长沙住了7年后,朱瞻墡终于迁到了襄阳,从此朱瞻墡老老实实过日子,自己和子孙一直住在襄阳,直到明朝灭亡。
三、明宣德青花瓷?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四、如何鉴别宣德青花瓷器?
一,胎土
有看过笔者写的元明青花都了解,明前期的胎土都是使用麻仓土。但是此时的麻仓土又要比元代的麻仓土更为精制,为什么那么说呢?因为当时国力强劲,不惜工本,淘洗到位,陈腐时间长,所以瓷胎多数洁白无瑕。
至于火石红的问题,少数保管不当的宣德瓷器也出现了火石红,这是因为它形成于二次氧化的结果,胎里的铁在还原气氛中应呈现青白色,在炉内接触到氧,才能产生火石红,这是火石红形成的机理,但不能成为定例。
二,釉面——亮青釉,橘皮釉
宣德青花釉面分为亮青釉和橘皮釉,亮青釉釉水肥厚,白中闪青,特别是瓷器的底部和积釉处,多有一种淡湖水绿色,肥厚滋润、光泽均匀柔和,而且宣德瓷多有橘皮纹,就是釉面有一种类似于橘子皮的细小棕眼。一般无款带橘皮纹者为宣德瓷器。
三,青料——苏麻离青,国产青料
我们都知道宣德青花的特点发色浓艳,并且釉面看上去带有黑色的斑点。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苏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属光泽的黑斑,在盘上青料浓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铁锈疤痕,下凹深入胎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咬胎现象。这也就成为我们后面鉴定宣德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使用国产青料,其特点是青花发色淡雅,少有晕散和结晶斑。这件宣德青花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泽淡雅,当为使用国产青料描绘而成。
四,画工纹饰
我们了解到明成化青花瓷器它的色泽明显感觉淡雅一些,用我们现在画家来讲是有水墨画风格,因为使用的是双勾平涂技法。而宣德瓷器青花因为采用绘画手法是小笔触,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出窑的作品具有浓淡的层次感。
在纹饰上宣德青花瓷一直都是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
五,釉面气泡老化
宣德青花瓷的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呈乳浊状。琢器的器里釉汁流淌不均,可见垂流痕。清代仿宣德器中,特别多乳浊现象。雍正时仿宣德器最多,但釉色青中泛白,釉泡大小一致而无层次。
五、明朝宣德年间有宣德玉印字样的玉玺吗?
没有
明太祖即位之初,有贾胡浮海以美玉至,制“大明传国之宝”,并制玉圭一。洪武元年正月设尚宝司,规定宝玺为十二颗:曰奉天之宝,以镇万国,祀天地;曰皇帝之宝,以册封赐劳;曰皇帝信宝,以征召军;曰天子之宝,以祭享鬼神;曰天子行宝,以封赐夷蛮;曰天子信宝,以调发番兵;曰制诰之宝,以识诰命;曰敕命之宝,以识敕命;曰广运之宝,以识黄选勘籍;曰御前之宝,以进御座从军驾;曰皇帝尊亲之宝,以答赐宗人;曰敬天勤民之宝,以训迪有司。洪武二年四月制一小玉玺,曰“奉天执中”。同年九月庚子造御宝六,白玉三,曰“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天子之宝”;青玉三,曰“皇帝行宝”、“皇帝信宝”、“皇帝之宝”
建文二年,得雪山青玉,逾二尺。于建文三年正月制“凝命神宝”,玺文为“天命明德 表正万方 精一执中 宇宙永昌”,方一尺六寸九分,后毁。
明成祖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己巳即位,十九日辛未制“皇帝亲亲之宝”,二十五日丁丑制“皇帝奉天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宝玺为十七颗。终永乐朝,及洪熙以下六朝,未闻增益。
弘治十三年(1500年),鄠县人毛志学在泥河滨得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色白微青,螭纽。陕西巡抚熊翀以为传国玉玺复出,但后来被鉴定为伪,弃之未用。
嘉靖十八年二月初五日甲辰,命造御宝十一颗,曰“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天子信宝”、“天子行宝”、“皇帝信宝”、“皇帝行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至此足二十四御宝之数。
六、宣德是明朝哪个皇帝的年号?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汉族,明仁宗朱高炽长子,仁宗病故后继位,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于燕王府。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为皇太孙;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7岁。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七、明朝宣德皇帝在位多少年?
明宣宗朱瞻基共在位十年。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张氏的长子,年号宣德,自号长春真人。 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
八、明朝有没有民间造宣德炉?
“宣德炉”本身是数量极少的宫廷制品,所以没有民间造的。流落到民间的极少,流传至今的正品更是一“炉”难求。如今大家口中所说的“宣德炉”,并不是铸造年份上的概念,而是特指明清两朝所铸造的这一系列铜香炉。宣德炉因炉底多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印款而得名,为明代铜器铸造工艺中极为珍贵的精品。因为种种原因,真正宣德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
九、清仿宣德青花瓷特点?
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十、明朝青花瓷主要产地?
景德镇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在生产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小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被视同拱璧。明代刘侗、于奕正着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