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三分钟说清楚,什么是釉上彩和釉下彩?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

陶瓷的长相,则是靠釉彩来装饰打扮的。

矾红彩云龙纹盘,清雍正

白胎瓷及生坯都需要精心装饰,烧成后才能美丽大方,赏心悦目,陶瓷彩饰则起了“七分打扮”的重要作用。

白釉罐,隋

陶瓷彩饰大体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什么是“釉上彩”和“釉下彩”呢?

用个最简单的比喻,你肯定能看出来窗花是贴在玻璃外面还是玻璃里面。

一个道理,釉色是浮于器物表面还是与瓷器融为一体,看一看,再摸一摸,很容易判断。

釉上彩

釉上彩,中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

五彩山石花卉罐,明成化

首先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中低温二次烘烤而成,因彩附着于釉面之上,故名。

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纹碗,清康熙

这种彩,用手扪之,有凸起的感觉。

最有代表性的釉上彩瓷器种类有釉上红彩、宋加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黄地粉彩五蝠捧寿团纹盅,清同治

粉彩壁瓶,清乾隆

由于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易褪色,但因烧温低,着彩选料厂,品种丰富而艺术性强,大多为陈设器皿,不宜用做生活器具。

黄地粉彩菊花纹圆花盆,清光绪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清康熙

釉下彩

釉下彩是生坯或经素烧坯胎或釉胎上饰纹加彩、罩釉,经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色泽光润耐酸碱无铅毒。

黄釉黑彩竹纹瓶,宋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唐

但因高温烧成,适应的色料不多,颜色变化极难掌握。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明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清乾隆

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罐之盖,明宣德

青花花卉纹鼎,元

釉里三色花鸟纹花觚,清康熙

釉中彩

釉上彩和釉下彩之间,还有一种叫釉中彩,说起来比较悬。

釉中彩是用釉上彩方法将颜料施于器物釉面,然后高温快烧不超过半小时,使颜料渗入釉内,马上停止,成品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

豇豆红釉洗,清康熙

清代康熙“豇豆红”的施釉方法即是先上底釉,再施色料,再施面釉然后烧制。

豇豆红釉莱菔尊,清康熙

相比之下,市场上销售的釉下彩、釉中彩和白瓷不含铅,较为安全。

人们在使用微波炉时,最好用白胎碗或釉下彩碗盛食物。

如果长期使用彩色鲜艳的釉上彩瓷质餐具盛放醋、蔬菜等有机酸含量高的食物,重金属会随之一起进入人体,久而久之会引发慢性重金属中毒。

釉下彩餐具

如果餐具上有图案和没有图案的部分折射光不一样,两处的手感不同,釉彩能用指甲刮掉,就很可能是重金属超标的劣质产品。

釉上彩餐具

另外,刚买回来的瓷质餐具,包括白瓷餐具,建议先用沸水把餐具煮上5分钟,然后再放到常温的食醋里浸泡1~2小时,因为陶瓷在遇到酸性物质时,会析出一些有毒物,减少对健康的损害。

陶瓷上的釉是什颜料做的?

釉yòu涂在瓷器、陶器表面,使其显出光彩并起保护作用的物质,且可增加陶瓷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用石英、硼砂、长石、粘土等混合研碎,加水制成。

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釉的种类很多,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1、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蓝色釉,1100度窑温烘烤.当时多用做陪葬品.

2、釉上彩,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因彩附于釉面上,故名.最早见于宋代.

3、釉下彩,于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最早见于唐代.

4、釉里红,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烧造出白底红花,始于元代景德镇.

5、斗彩,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陶瓷后,于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底温度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故名.始于明成化年间.

6、开片,既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宋代哥窑以此为主要特征.

7、青花,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1280--1320度高温烧成,蓝白相映,明清两代主打瓷器.

1. 我们日常使用的陶瓷器,一般都穿着一身光润、平滑的衣裳,特别是日用陶瓷,对“衣裳”更为讲究,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十分美观。陶瓷的这种衣裳,名叫“釉”。

汉字中的釉,其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经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釉”字。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釉的产生可能是古代垒石烹食时所用含钙石头与炭灰而生成,也可能是受贝壳表面美观质感的启发,有意识地用贝壳粉作为原料制成。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二灰(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渗进其它化学成份,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

一般坯体釉的厚度有0.1厘米,但经过窑火焙烧后,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化、光泽柔和,又不透水和气,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同时可以提高使用强度,起到防止污染,便于清洗等作用。

釉的种类很多,按性质类分,有瓷釉、陶釉及 火石 器釉;按烧成温度分,800--1100°C烧成的釉称为低温釉,1100°C-1250°C之间烧成的釉为中温釉,1250°C以上烧成的釉为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类,白釉是元朝蒙古民族人喜欢,颜色釉是以其五彩缤纷受到人们的欢迎,结晶釉的纹样变幻美丽动人,窑变纹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裂纹釉清晰古朴、高雅别致。除上述外,现代的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流动釉、神奇莫测的变色釉、霞光闪烁的彩虹釉、贵如明珠的夜光釉等新品种。

2. 彩陶又称“彩釉陶”。彩陶釉色丰富,既有20余种单色釉,茶末釉、金星釉“雨点红”等变色艺术釉,用其装饰的日用器皿、花瓶花插、彩釉衣架及工艺陈设品,使人赏心悦目,被称为“穿着华丽衣裳的陶器”。

3. 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