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看看这个瓷器行不行?
从照片上分析这款《大清乾隆年制》的宝瓶因为那时期是没有灌浆胎的,还有蝇翅纹上老道的凹凸没层次感,宝瓶整体不协调并有贼光综合以上宝贝不到代。呵呵当然了如你是乾隆皇帝见到如此粗糙的造假者不杀他头才怪呢你说呢?
瓷瓶好靓,第一次見这形状,可惜我无这方面知识,回答不了,不好意思。
秘色瓷比汝窑珍贵吗?
自从西安法门寺发现了一批瓷器,解决了千百年来,人们仅闻其名,不知其形,不解其色的问题,这种瓷器叫秘色瓷。汝瓷,和官、哥、定、钧一起合称为宋代五大窑。五大窑的瓷器在当时就非常珍贵,历代皇家,达官贵人,乃至收藏大家,都把这些稀有的瓷器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有道是,见过即为拥有,说明它的稀缺性,珍贵性和难得性。拥有便是非贵即富。拥有其中一两个,既招人羡慕,又招人嫉妒。家有财富万贯,不如拥有其中一件!
秘色瓷和汝瓷有一定的区别!
1,秘色瓷是透明釉,釉下汽泡晶莹!
汝釉是半透明或不透明状!
2,造型上秘色瓷受唐代重造型影响,器型优美。而汝瓷注重釉色,器型简单!
3,价值上,汝窑发现时间长,后仿多!而秘色瓷发现晚,器物稀少,所以金贵!
4,凡喜欢的,必有接触。手中有器,才谓之玩!而秘色瓷许多藏家手中无物,也就说说而已!
元清花瓷与明清花瓷的区别?
青花瓷不是清花瓷
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如下:
1.大小:
元青花的器件主要为大器,
明青花的器件趋小后期变大超过元青花;
2.胎
元青花的胎拙重,
明青花的胎精;
3.釉色
元青花的釉色白微青、有玻璃感 ,
明青花的青花为暗花;
4.花纹
元青花的青花晕、散、斑、不平,
明青花的纹饰疏朗、繁密、釉厚、色多;
5.图案等
元青花的龙足如鸡,
明青花的龙足爪为四个。
重点:如何区分元青花和明清青花
1.宣德瓷的釉面一般都能见到象橘子皮的桔皮纹.
2.用30倍左右的显微镜可以看出宣德官窑瓷釉内的气泡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
3.宣德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的“泥鳅背”。
4.宣德大盘之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凡清雍正仿宣德大盘、底足内墙接近垂直,因此可以用手抓起盘子.
5.宣德官窑青花瓷,出极个别青花翠艳而无黑铁斑外,绝大多数有黑铁斑,清康、雍仿的也有烧出黑铁斑,但仔细辨别可以发现其中有的地方明显是由于加重钴料产生的效果.
6.宣德官窑青花器以小笔触上彩,无一笔涂抹的制作.
7.瓶、壶、罐之类器物均为分段拼接成形,凡前、后身合模成形者非宣德制.
8.宣德官窑款识:“德”字无心上一横,字体规整,为楷书。瓷器身上也有款 元代青花瓷的胎质白,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盘盘口多采用菱口,凤形壶与八楞缸为元代的特有造型。 ■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质虽莹润,但常有积釉,积釉有时如泪痕,青花常有晕散现象。 ■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盖内不施釉,器胎轮旋纹粗糙,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口。 ■元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勃泥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颜色较深。 ■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就是通常说的“满画”,这是元代至明代特有的绘画技法。 元代青花因传世少,因而身价很高,故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
扩展:
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在明万历时期又出现了两种青料。一种叫珠明料,另一种叫浙料,这两种料都是国产的。珠明料产于云南,浙料产于浙江。珠明料在元代时已经出现了,直到现代珠明料还在使用。这两种料也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含钴、锰量较高,含铁量较低,发色都很稳定。洪武时的青花瓷叫洪武瓷。由于元末的战乱,明开国初在瓷器生产上没有太大成就。因为元代青花器的胎体含有铁等杂质较明代、清代和民国时胎体杂质为多,所以元代青花的釉面,经高温氧化後,多呈青白色,卵白色,所以元代青花较明代青花的釉面的青白色略重。而明代的青白色又较清代釉面的青白色略重,清以後瓷器釉面而显纯白色。元代青花釉层厚薄不匀,前期釉质形成的特点和瓷器的烧结的温度密不可分。所以元代青花瓷釉下气泡大小密集和分?元代青花的胎釉结合处是橙黄色;明代是略淡的黄色;清代和民国因生产技术的提高,胎土提炼精细,瓷器的胎釉相接处是淡淡的黄色和青灰色。元青花在胎釉方面普遍出淘炼不精细、制作粗率缺点(个别除外)。因而砂底多有砂眼,人工刷痕,胎体中含有杂质和铁质等斑点。较大的器物,接口旋削极为草率,用手抚摸多凸凹不平,有的严重用肉眼也能观察到。大器分段釉接而成,有的连底足也是釉接而成。器内接痕明显外露,多有棱角,及器口内有粗大和细小旋纹,器底足内也有大小不等明显旋纹。
因为元代青花器的胎体含有铁等杂质较明代、清代和民国时胎体杂质为多,所以元代青花的釉面,经高温氧化後,多呈青白色,卵白色,所以元代青花较明代青花的釉面的青白色略重。而明代的青白色又较清代釉面的青白色略重,清以後瓷器釉面而显纯白色。
康熙时期的五彩瓷是相当珍贵的,瑰丽多彩,品种繁多,它的最大特征是:1、胎釉和青花、斗彩相似;2、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绿、紫、黑等,但以红彩为主;3、其绘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画人的颜面,不填颜色,用红色笔加勾;4、多用小开片,裂纹向下而紧合。
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 另一点是用50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笔者不主张“一点肯定论”,但赞同“一点否定论”。即有一点不对路,值得怀疑的地方就应该否决它,以免“走眼”。
不断以来不少冤家都喜欢讨教新手或专家,希望对方能帮本人珍藏的青花瓷断代,实践上,假如只是想晓得哪个朝代的,瓷器喜好者们都可以在比拟短的工夫内入门。
虽说眼力的进步离不开多看多交流,以及多付“学费”,但假如有比拟精简的总结,爲什麼不看看呢。
明天小编就找到了关于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青花瓷器的特征区分,仅供参考~
【元】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
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爲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晚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通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混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爲主,生活气味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出口青料
烧制工艺:砂底简直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款识:至今未见
【明】
造型:浑朴、刁滑。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爲主,大件器物晚期不多,早期增多。
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水平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乖巧,局部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晚期:白中泛青(或爲枢府釉),釉质肥厚滋养,给人以宛转的觉得,甚至是玉的觉得,有古典美感。前期:白度绝对加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宛转的觉得。
纹饰:用笔豪迈,生动。题材普遍,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有人爲认识,但仍以自然爲主。
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对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出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罕见窑红。釉底有缩釉、窑缝。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多爲釉底,少见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内幕腻润滑。
款识:始于永乐。宣德样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清】
造型:轻巧、灵秀。线条挺直僵硬,构图以直线爲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固、致密,瓷化水平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觉得(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釉质细而薄,玻璃化水平好,色泽耀眼,有点扎眼,不够宛转。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束刻板,较多人爲认识。题材多仿古,以不祥类图案爲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烧制工艺:少见窑红,缩釉。琢器根本不见接口,器足根圆浑如灯草根。不见涩圈,多爲釉底。少见跳刀,粘砂痕。
款识:历朝均有,样式多样,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楷、篆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