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器底足特征? 乾隆瓷器胎底特征?
一、乾隆瓷器底足特征?
乾隆瓷器底足,清朝早期大器光滑砂,顺治康熙多样夸。双层斜削和平削,外高里矮内敛搭。三层台式槽拱平,滚圆泥鳅直高扒。
注解:
早期顺治康熙时的底平光滑底足,有粘砂。清朝各种底都出现了,如双足底、内敛底、外敞底,有台阶式底,多台阶式、直平式、泥鳅背式,乾隆果绿色底有涟漪波纹是特色。
光从底足是无法判断一件瓷器的价值的。要从多方面去考究。
二、乾隆瓷器胎底特征?
乾隆瓷器胎的坚硬程度不如康熙瓷,细密不如雍正瓷。胎有瓷胎和浆胎两种。底足为泥鳅背,但比雍正时更尖。民窑缸底足比雍正时薄些,旋轮纹较少,泥鳅背更尖。
乾隆时的浆胎器,将瓷土淘洗后用最细的泥浆做成,只做小件(如印盒等),体薄胎轻,胎紫红,透于白釉外成绛色,均开片(胎釉上下开片-致)。
三、大清乾隆年制瓷器的底款有什么特征,如何鉴定收购?
“大清乾隆年制”的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现在非常多见,乾隆朝历时达60年之久,烧造量大,写款者几经易手,人数估计不少,款式变化较多。楷书与篆书也同时并用,以篆书款为主,有的作六字三行横排,有的作六字双行竖写,字体介于楷书与隶书之间。
由于款的比画比较多,所以,常常先印上痕迹,再进行描写。
字料发色的变化比较大,色料的发色一般不理想,有红料。
每笔的首尾色重。
“大”字:
1,(1)一行 、(2)四竖、(3),头是有一明显小点,居中、(4),最后一竖往往有点外撇。
2,一般下面是平行如图1,图2,图3,也有不整齐的如图4;
3,还有把中间两笔写成儿形的如图5;
4,右溜肩(图2)少见。
“清”字 第一图最为标准
1,三点水:(1)一般写成五笔,上两笔在2/3的位置。
也有更上的如图2,更下点的如图4;
(2)右上一笔都横连中间一长笔。
也有左下一笔上部也连中间,甚至四笔都连的如图8的珐琅 彩款。
2,“主” (1)主上第一横两边直立,U最后一横与下面“月”有明显空隙。
少见最后一横点在“月”上如图8。
3,“月” (1)为一个独立方框中间一竖上下都不连。
也有连上横的如图4与连下横的如图8;
中间也用点的如图7,也有用丫形的如图5;
口的上下两竖也有上出头如图6图7,
口也有下出头的如图7图8。
乾字的变化比较少
1,左边 顶部是个鱼叉形,中间是个日字,下面像是个阿拉伯数字“5”。
也有把“5”写成“亏”字少最上一横如图3,图4
2,右边 顶上一“点”,下面是个横竖的“弓”形。四横位置均衡。
也有第一横第二横间隔小的如图2;
早期的形入图4。
乾字看上去复杂,其实变化也少
1,左边 一横三个方“口”位置均衡
2,右边 肩多数滑肩,少数直勾
“年”字变化比较细微,需要小心观察。
1,最上一横 大多数中间断开如图1图2。
也有连的如图3图4,大约属于非青花类。
2,中间一短横 没有连右边一竖。
也有连的如图3图4(一般上连中也连)
3, 右中下 弯连右一竖。
也有不连的如图2;也有成直角连的如图3,更有写成一整行的如图4。
“制”变化最多,请注意主要的特征。
1,右上 中间一横与上一横一起成为“回”叉形,
有只是一短横的如图4‘
2,中间 有一点。
3,中下 最下一横向右出头
也有不出头的如图3图4图6;
4,左上 左上一般为”斤“字。
有如“2”字的入图5,有如“5字”字的如图6,有如“5”最后一笔再连的如图4,
有如“反6”的如图7。
四、乾隆珐琅彩瓷器如何鉴定/特征?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瓷质细密、均匀、滑润、有玉质感,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不论器型大小都要庄重、规矩,符合康、雍、乾器型特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主色鲜明,配色丰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因为矿物质珐琅料,故烧成后必有开片。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疆”,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五、乾隆窑变釉瓷器底足特征?
1、圈足露胎处常为浑圆的“泥鳅背”状,若是民窑器,底部会有明显的旋痕,器底会阴刻“雍正年制”四字两行篆书款或“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后期的圈足露胎处略有棱角突起;嘉道时期的足部仍施均匀黄褐色釉,少数器底露胎无釉。
2、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窑变釉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
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六、乾隆粉彩人物瓷器底足特征?
清代乾隆粉彩人物瓷器的底足特征是盘型周正,胎体细密,质地轻盈,洁白精致,轻重适度。乾隆粉彩人物瓷器底足特征是釉面滋润匀净,平滑莹白,光洁无瑕。盘心以粉彩绘牡丹,牡丹象征富贵与春意盎然,故有“富贵长寿”或“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之意。牡丹鲜嫩璀璨,清雅秀美。乾隆粉彩人物瓷器底足特征是呈色丰富多变,色泽明亮柔丽,彩料浓淡自然,粉质感强,画面粉润柔和,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
七、乾隆红釉瓷器底足特征?
乾隆初期器物的胎骨基本上沿袭了雍正时的特征。后期,胎质的坚硬、精细和洁白程度比雍正时略显逊色,胎壁也稍厚一些。民窑器物的胎质有很多都可与官窑相媲美,但也有一部分质量较差。
乾隆早期窑变红釉尚能保持雍正时红蓝色交织变幻的特点,随后演变为红蓝面积相等或红色大于蓝色的面积,但达到了模仿钧窑的预期效果。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器物口沿处以及底部的釉色与雍正时期基本一样。
此时窑变红釉无论是在施釉还是在釉面精细程度上,以及在修胎的规整方面,均与雍正时期相差无几。乾隆后期圈足露胎处略有棱角突起。
乾隆时器底处多见“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阴刻款,少数见有六字两行篆书款。民窑一般都无款识
八、乾隆时期的瓷器的底款有哪些特征?
乾隆:乾隆朝的官窑年款,有楷、篆两种书体,但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为主。多数不加圈框。以青花款为多,还有金彩、红彩、蓝料彩与刻款等。堂名款之多,较康熙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名款中,以“唐英”、“瑶华道人”等有名,唐英为督窑官,瑶华道人为乾隆的王子。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乾隆青花楷书款字体端庄,落笔利落,早期款字与雍正时期如出一人之手。青花篆书款笔画平直,横竖粗细一致,转角熟练,不留停落痕迹。青花字呈色早期有晕散现象,中期为纯正蓝色,晚期则蓝中含灰。
“大清乾隆年制”款双行多无边圈,三行则多双圈。“乾隆年制”款多双圈。楷书款有六字双行、三行双圈,也有四字双行双圈或双框。
民窑款也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只是字体不够漂亮,位置不够规则,与官窑款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堂名款、花押款之多与康熙时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民窑青花器物上具体写明某年某月,如“大清乾隆伍拾叁年孟夏月制用春生”。
外销瓷一般都不落年号款。 谢谢
九、乾隆青花瓷器真品底足特征?
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底,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乾隆时的瓷器,造型端庄规整,大小器物之作均甚精致,但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风格华丽,不惜工本,新奇的器物不可胜数。特别是小件文具和玩赏品制作甚多,精美灵巧,令人爱不释手。仿古的器型和一般琢器,承袭了雍正时的贴塑耳装饰,并更为盛行。
十、乾隆底款的鉴定方法?
可以从字体和款式两个方面来鉴别大清乾隆年制底款。在字体方面,乾隆年间官窑款主要采用的是篆书书款,款字以青花书写为主,也有抹红写款。
在款式方面,乾隆年制底款的款式变化较多,有的为六字三行横排,也有的为六字双行竖写。此外,大清乾隆年制底款的款式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底款,两者远多于大清乾隆仿古款。
同时,乾隆时期在祭红釉、霁蓝釉等瓷器上常用“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底款的特征来鉴别,如胎骨洁白致密,胎釉交界处无火石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