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元明清瓷器底足演变? 故宫明清瓷器底足特征?

一、元明清瓷器底足演变?

洪武时期瓷器底足 早期承元代呈离心梯形,其后外足墙变垂直。足墙厚,足端平切。挖足草率,有的甚至浅挖即止。像所谓“饼形足”。内足墙离心角度大,与底相交处呈现弧折。外足墙端斜削,使之成为通常所称“鲫鱼背状”。底心乳丁状突起明显。

二、故宫明清瓷器底足特征?

(一)挖足比较浅,多数都是浅挖就好,底部中心微微外突,常见挖足留下工艺缺憾造成的乳突状,同时还在底部留下旋削纹和跳刀纹。

(二)如洪武时期的挖足变化:底部挖足逐渐挖深,底部中心微微外突,民窑和元代基本相同,常见挖足留下乳突和旋削纹和跳刀纹。但官窑瓷器的挖足已经不多明显了。

永乐,宣德到空白期,成化、弘治、正德乃至于嘉靖i、万历、天启到崇祯一直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生产制作的。

三、明清瓷器玉环底足区别?

明清两代玉环底足区别在:

  (1)明的玉环足较窄,清的较宽。

  (2)明的玉环足较低,清的较高。

  (3)明的玉环足过肩较深,清的较浅。

  (4)明的玉环足的釉的密度较大,清的较略薄。

  (5)明的玉环足的器物胎璧较薄,清的较厚。

  清代玉环足的精品多出自康熙、雍正时期,其外圈足较明代略高,符合当时明末清初高器足的时代风格,其内圈足出现了过肩的现象。

四、元明清瓷器底足特征?

元明清瓷器底足的特征有五点:

一、大口小足:元代碗盘一般口径较大,底足足径较小。足底大多不施釉,是露胎的,但修胎、修足规整。

二、足端平切:一般器物底足端平切的工艺从元旦开始。盘碗多见,一直延续到明空白期。

三、底足乳突:元代碗盘底足外撇,足端平切,且足端较宽,大碗的足墙高度在一厘米左右,足内不施釉,足底心有小乳突,修足规整。

四、元代早起碗盘足墙外撇,元晚期足墙变薄,外足墙向明代初期的垂直过度。

五、足墙没有装饰线:元青花的碗盘足墙没有装饰线。

五、瓷器圈足种类?

高足】:安装在陶豆、陶瓷盘、杯、碗的正下部,有圆柱形、圆筒形、竹节形、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等样式。高足有实心的,也有中空的高圈足,还有的足壁有镂孔。

【蹄足】:足下端形似兽类的蹄。这种足式见于六朝青瓷砚、香炉以及唐代三彩三足镇等器上。

【柱形足】:如直立的实心圆柱,支撑着器腹,一般由3至4个组成。常见的如鼎或香炉的三柱足。

【饼形足】:瓷器实足的一种。造型作圆饼形,外壁与器身之间有明显转折,足壁多微向外撇,底面不施釉,六朝至唐、宋的壶、罐、瓶、碗等器常采用这种足形。

【卧足】:器外腹垂鼓,自然连接到底部,器型似伏卧状,底部中心内凹。卧足多用于明、清的碗上,鸡缸杯和少量瓶等器物也有这种足式。

【圆足】指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形态有高低深浅之分,足壁有厚薄之别。

【双圈足】:造型为内外两重圈足,内圈足略浅,由外圈足支撑。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窑的瓶、罐、盘等器物上。

六、历代瓷器圈足特征?

1. 唐代:唐代瓷器圈足通常比较厚实,底部呈平底或内收四足的形状,足部常常有“走马”纹饰。

2. 宋代:宋代瓷器圈足较为细长,通常呈圆形或多角形,底部平稳,足部常常有雕刻纹饰。

3. 元代:元代瓷器圈足比较稳重,圆形或多角形,底部呈平底或内敛四足,足部常常有“荷叶”纹饰。

4. 明代:明代瓷器圈足相对较厚实,通常呈圆形或多角形,底部呈平底或内敛四足,足部常常有刻花、刻线等纹饰。

5. 清代:清代瓷器圈足相对较矮,圆形或多角形,底部呈平底或内敛四足,足部常常有“八卦”、“寿”字等纹饰。

总的来说,历代瓷器圈足特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审美等密切相关。不同时代的瓷器圈足特征也反映了瓷器艺术的发展和变化。

七、双圈足瓷器年代划分?

晚明时期

双圈底足和宽圈足的制作时代,一般多认为始于清代康熙时期,其实晚明时已经出现,顺治时则多加以发展。

如辽宁省文物商店收集到的顺治五彩五老观画大盘,其足内有较宽无釉沟槽呈双圈状。

而康熙时称作拱壁底的那种外高内低斜削的砂底宽圈足,早在明代万历晚期就己出现。

如绘青花白菜露筋的碗、盘,青花加绘淡色釉里红小鱼的盘、碗,以及崇祯时一侧写有长篇文字(如〈赤壁赋〉)另一侧画人物,和画有城廓的盘、碗等,这种拱壁底工艺,相沿成习,到了康熙时蔚然成风

八、元代瓷器圈足施釉特征?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

九、如何辨别明清瓷器?

明清瓷器在瓷胎方面的区别

明代瓷器胎骨颜色与元代相同,皆为白色,但更白一些,明代早期、中期胎质较为精细,胎壁也稍薄一些,而晚期胎质逐渐转为粗糙,胎壁也变厚一些。

但从瓷胎总的情况来看,明代瓷器胎土比元代淘洗得要精细,故瓷胎内所含杂质较元代少些,因而在一些器物的沙底上所呈现的火石红色氧化铁红斑的现象也有着明显的减少,器物的胎壁比元代也相应变薄了。

十、明清瓷器茶具代表?

明、清时期最经典的茶具是宜兴的紫砂壶和景德镇的瓷器茶具。明清时期是中华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茶类增加,茶具也越来越精细,品茶追求器具之美,陶瓷茶具、金属茶具已不能满足当时的需求,江苏宜兴产的紫砂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明代正德年间的宜兴人供春创造紫砂壶,他制作的树瘿壶就是著名的“供春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