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浅谈陶器与瓷器的联系与区别?

一、浅谈陶器与瓷器的联系与区别?

1、出现的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 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3、釉料不同 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

4、质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 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 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二、陶器与瓷器有什么区别?

一、原料的不同

在自然界黏土的种类繁多,因其所含的物质和组成要素不同,在矿物学上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但工匠们因其制作的产品不同,故将制作陶器的的黏土称为陶土,把制作瓷器用的黏土称为瓷土。

陶土中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石英及长石所组成的粉砂一砂质粘土。化学成分与一般粘土相似。与高岭土、膨润土相比,Al2O3含量较低,SiO2、Fe2O3含量较高。常呈浅灰色、黄色、紫色。其吸水性、吸附性、加水后可塑性中等,干燥和烧结性能较好。

瓷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其中的钠、钾、钙、铁等流失,加上水变化而成的,主要成分是SiO2 46.51%,Al2O3 39.54%,H2O 13.95%。一般瓷土多产于温泉附近或石灰层周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瓷土的熔点约在1780℃左右,实际上因为多少含有不纯物质,所以它的熔点略为降低。

二、概念不同

陶: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瓷: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三、出现年代不同

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四、烧成温度不同

陶:在正常情况下烧制温度约在1000至1200℃之间;瓷:约在1200至1400℃之间。但陶瓷器在窑的烧成方式除了受达至的最高温度影响外,亦受到烧制时间的长度影响。

五、气孔率不同

陶:气孔率约为12%-38%,透气性好,质地疏松。瓷:气孔率约为2%-8%,透气性差,质地致密。

六、吸水性不同

陶:吸水性强,容易吸水。瓷:吸水性弱,基本上不会吸水。

七、风格不同

陶:造型一般比较简单,看起来粗犷、古朴。瓷:造型精致,看起来细腻光洁、优雅。

八、釉料不同

陶:有施釉或不施釉,表面略粗,透气性好,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九、重量不同

瓷的密度高,陶的密度低。同样大小、厚度的陶瓷,放在手里掂量,明显感到瓷器比较重实,而陶器比较轻飘。

十、声音不同

用手指或笔轻轻敲击陶瓷,如果声音沉闷是陶器,声音清脆则是瓷器,且烧成温度越高,声音越清脆。

十一、透光性不同

陶器很难做到很薄,而我们常常用“薄如纸”来形容一些高级的瓷器。由于瓷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用电筒照射可以透光,而陶器即使做到再薄也不透光。

十二、硬度的不同

陶的硬度比瓷要低许多,用金属可以比较容易在陶制品表面划出划痕,而瓷制品比较坚硬,比较难划花。

十三、审美上的不同

陶器比较有沧桑感,带有原始粗犷、古旧的感觉,使用起来很大气;而瓷器非常精美,使用起来比较雅致、贵气。

十四、材质特质上的不同

陶器气孔多、透气性好,适合冲泡像老白茶、熟普之类的,利于泡出醇厚的滋味,陶壶还特别适合用来煮水、煮茶;瓷器表面致密,吸水率低,冲泡乌龙茶之类利于激发茶香,且不留茶渍茶味,便于清洗。如果需要透气醒茶,可使用陶罐存放;如果需要密封存茶,用瓷罐更适合。

三、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简单的来说,就是烧造的温度影响到的它使用性。比如瓷器烧制温度高,一般在1130度左右,胎质主体为瓷,是由瓷釉和胎结合烧制而成。而陶器一般无釉或低温釉,成型温度较低,一般经850度到900度之间烧制即可成型。

具体讲,陶器与瓷器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胎质:瓷器用的是的瓷土、高岭土,其高岭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而成,其中钠钾铁还有钙等元素流失,经水后应其变化而形成。这种现象被称作瓷土化或高岭土化。陶器的陶土则是含有云母、石英等矿物质的黏土。

温度:瓷器的烧造温度较高,一般在113度左右,也就是达到石英石的熔点;陶器一般经850度到900度之间烧制即可成型。

3.器釉:在讲二者差别之前先插入一点小常识,什么是釉?釉就是由铝硅化合物碱金属化合物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物质。原料就是主要为钾长石,不同的场和不同的配方,导致釉的形成千变万化,这是中国瓷器受到世界喜爱与收藏的重要原因之一。

4、工艺:瓷器烧造成型工艺复杂,瓷胎烧制成型温度较高,因其胎土内为高岭土等矿物质杂质很少,成型后器皿更加精美耐用、无漏水现象;而陶器的烧造成型工艺相对于瓷器来说较为简单,陶土中矿物质含量较少多为杂质,烧质温度偏低,器皿成型后易沾染污垢,吸水性较强等现象。

5.年代:我国最早使用陶器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两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是在2012年发现的江西仙人洞文化遗址的陶罐碎片,精测鉴定距今为止其年代应在20000至19000年。而瓷器瓷器脱胎于陶器,产生于汉代,到唐宋渐趋成熟,之后名瓷名窑已遍及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陶器在我国的形成和使用年代是非常久远的,还有半坡、良渚、红山、龙山、马家窑等等一系列精美的陶器时代。瓷器要比陶器的产生的历史晚得多,也可以说瓷器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烧制成功的。这就是商周时期原始青瓷,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青瓷,应是郑州的商代中期青瓷席纹广口尊。

随着时间岁月的发展我国的瓷器烧造工艺越来越成熟,品种越来越繁多,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四、陶器和瓷器区别?

说到两则的不同,可以从5个方面进行区分:

原料:陶器用的是陶土,也就是自然界中普通的黏土,而瓷器的原料是瓷土,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

高岭土

陶土

温度:陶器烧制的温度通常700到800度高温之间,如果使用高岭土,温度会达到1000度。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度,现代官方研究瓷器烧制1100度以上温度即可。

陶器、原始瓷和瓷器的温度

釉:瓷器表层通常有高温釉,使得器物表面有光泽。而陶的表层没有釉或者是以铅为溶剂的低温釉。

釉陶狗

红釉瓷器-明宣德

吸水和声音:普通人可以通过吸水和敲击的声音来判断瓷器和陶的区别,瓷器几乎不吸水,而且敲击带有一种清脆的声音,陶器一般都有一定的吸水性,且敲击声音“迟钝”。

陶器

颜色:瓷器的颜色胎有色白、看上去像半透明,有的呈现灰、黑等颜色,断口在显微镜下与玻璃相近;陶器胎有红、灰、白等颜色,不透光,断口略微粗糙。

五、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陶器和瓷器都是从古时候就开始制作的器皿工艺,但是有许多人分不清楚陶器和瓷器,经常混淆。那么下面小编就来为您介绍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一、陶器与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1、概念

陶器以粘土为胎,经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瓷器是一种由高岭土、瓷石等组成的,经混炼、成型、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器。

2、烧成温度

陶器烧成温度低于瓷器,陶器烧成温度比较低,在700—1000度之间;而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00度以上。

3、原材料

陶器一般使用瓷土制作,材料常见;瓷器以高岭土为主,十分独特,是一种以高岭石族矿土粘物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

4、釉料

陶器分挂釉和不挂釉两种,不挂釉的就不说了,挂釉的陶器在较低烧成温度下就可以形成;而瓷器的釉料有两种,一种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另一种也可以在高温素烧好的胎上再挂一层低温釉。

5、透明度

陶器很薄,但是不具有透明度;而瓷器,无论胎体薄厚,由于材料与制作工艺的原因,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6、硬度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硬度较差,甚至有的用利器划出沟痕。而瓷器的烧成温度高,坚硬度高,耐热度强。

7、密度

陶器密度低,透气性比较好,吸水性较强,因此很适合泡有年份的茶,普洱茶等。而瓷器密度低高,能更好的散发茶叶的香气,呈现茶汤的色泽,红茶、茉莉花茶等。

二、怎么分辨陶器和瓷器?

1、听声音

瓷器的敲击声响非常清脆,甚至会有金属声,传热也慢;陶器则因为胎质疏松,会有细微气孔,敲击声远不如瓷器清脆,声音闷闷的。

2、吸水率

陶器的吸水率也要远远高于瓷器。用陶器盛装酒水等液体会产生渗漏现象,而瓷器的胎质密度高,加上表面施加了高温釉,几乎不会吸水、渗水。

3、施釉

陶器大部分都不会施釉。彩陶和彩绘陶都属于施彩而非施釉。后来虽有一些陶器因为特殊原因施釉,但因为陶器烧制温度低,容易剥落,所以直到唐代,釉陶的烧制开始走向成熟和鼎盛。而专业瓷器鉴定瓷器绝大部分都会上釉,而且一般是不易剥落的高温釉。虽然也有二次烧制,在高温素胎上挂低温釉的方法,但是不算多见。

六、与瓷器相比陶器的什么高于瓷器?

答:与瓷器相比,陶器的高于瓷器。 A.烧成温度 B.透光度 C.吸水率 D.机械强度

陶器以黏土或陶土为胎,经混合、成型、干燥后烧制而成的器具。

瓷器以瓷土为胎经混炼、成型、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器具。

人们把陶器和瓷器统称为“陶瓷”,两者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但陶器和瓷器存在一定的关系,无论是陶器还是瓷器,都是土与火交织的产物,并且原料选择、加工、烧制的原理存在共通之处,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之前陶器制作经验的积累。

七、怎样区分瓷器与陶器?

1、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成温度都低于瓷器,最低可以到800度以下,最高1100度左右,而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200度以上,最高达1400度。

2、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一般的黏土就可以烧制,而瓷器需要特定的材料:高岭土。瓷器在烧制时,如果烧成温度在陶器的范围内,也可以叫陶器,比如古代的白陶,但是用做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即使烧到1200度的高温,也不会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3、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因为烧制温度低,坯体没有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也比较差,有时用钢刀就能划出痕迹。瓷器烧成温度高,烧结充分,敲击声音清脆,用普通钢刀是很难划出痕迹的。

八、瓷器与陶器有什么区别啊?

1.概念不同

陶器(pottery)以粘土为胎,经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

瓷器(china)是一种由高岭土、瓷石等组成的,经混炼、成型、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器。

2.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与瓷器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陶器烧成温度低于瓷器。

陶器烧成温度比较低,在700——1000度之间,而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00度以上。

3.原材料不同

陶器一般使用瓷土制作,材料常见;

瓷器以高岭土为主,十分独特,是一种以高岭石族粘土矿物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

4.釉料不同

陶器分挂釉和不挂釉两种,不挂釉的就不说了,挂釉的陶器在较低烧成温度下就可形成。

瓷器的釉料有两种,一种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另一种也可以在高温素烧好的胎上再挂一层低温釉。

5.透明度不同

我们看到的陶器,即使很薄但并不具备透明的特点,而瓷器,无论胎体薄厚,由于材料与制作工艺的原因,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6.硬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硬度较差,甚至有的用利器划出沟痕。

瓷器的烧成温度高,坚硬度高,耐热度强。

7.密度不同

陶器密度低,透气性比较好,吸水性较强,因此很适合泡有年份的茶,普洱茶等。

瓷器密度高,能更好的散发茶叶的香气,呈现茶汤的色泽,红茶、茉莉花茶等。

九、陶器与瓷器有什么相似?

具体区别如下: 

1、出现的年代不同陶器与瓷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陶器与瓷器的烧制方法亦有相同之处,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

2、烧制的温度不同陶器烧制的温度也要比后来出现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烧制的温度一般在800℃-1100℃之间,因为烧制陶器的黏土如果温度过高则会被熔成玻璃质,不可能称为陶器,所以烧陶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当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烧制瓷器的最低温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间。

3、烧制的原料不同陶器出现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所以取材没有什么讲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为烧制陶器的材料。黏土随处都可以取材,把黏土制成坯后烧制,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烧制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岭土,用高岭土作坯,在温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烧制出瓷器。高岭土不是随处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没有陶器取材方便。

4、质地不同陶器的做工非常简单,质地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且颜色非常暗淡,还带有杂色。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土质没有完全烧结,所以它的胎质比较疏松,断面有很强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划出划痕,敲击时声音低哑沉闷,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现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对细腻,质地细密,手感相对细滑,颜色也相对鲜亮。瓷器的烧制温度较高,土质已经完全烧结,所以胎质坚实细密,断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难划出痕迹,敲击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金石一般。

5、釉料不同烧制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讲究,对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烧成后直接低温挂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简单,可以在烧制瓷器的同时在高温的情况下直接挂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温挂釉。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淛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十、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有哪些?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简单的来说,就是烧造的温度影响到的它使用性。比如瓷器烧制温度高,一般在1130度左右,胎质主体为瓷,是由瓷釉和胎结合烧制而成。而陶器一般无釉或低温釉,成型温度较低,一般经850度到900度之间烧制即可成型。

具体讲,陶器与瓷器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胎质:瓷器用的是的瓷土、高岭土,其高岭土是由云母和长石变质而成,其中钠钾铁还有钙等元素流失,经水后应其变化而形成。这种现象被称作瓷土化或高岭土化。陶器的陶土则是含有云母、石英等矿物质的黏土。

温度:瓷器的烧造温度较高,一般在113度左右,也就是达到石英石的熔点;陶器一般经850度到900度之间烧制即可成型。

3.器釉:在讲二者差别之前先插入一点小常识,什么是釉?釉就是由铝硅化合物碱金属化合物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物质。原料就是主要为钾长石,不同的场和不同的配方,导致釉的形成千变万化,这是中国瓷器受到世界喜爱与收藏的重要原因之一。

4、工艺:瓷器烧造成型工艺复杂,瓷胎烧制成型温度较高,因其胎土内为高岭土等矿物质杂质很少,成型后器皿更加精美耐用、无漏水现象;而陶器的烧造成型工艺相对于瓷器来说较为简单,陶土中矿物质含量较少多为杂质,烧质温度偏低,器皿成型后易沾染污垢,吸水性较强等现象。

5.年代:我国最早使用陶器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两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是在2012年发现的江西仙人洞文化遗址的陶罐碎片,精测鉴定距今为止其年代应在20000至19000年。而瓷器瓷器脱胎于陶器,产生于汉代,到唐宋渐趋成熟,之后名瓷名窑已遍及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