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为什么钧窑瓷器值钱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钧窑瓷器虽为青瓷,色泽却偏白。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其造型端庄古朴,胎质坚,工艺严整;釉色五彩缤纷,莹光玉润,变化神奇自然。钧瓷挑选严格,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流入民间。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窑的制作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起到了升华作用,从而钧瓷由一般的日用瓷上升到纯粹的艺术瓷,钧窑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钧瓷为何在瓷器中地位排在第一?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居五大名窑之首,历史上曾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说法。

汝、官、哥、钧、定是最普遍的说法,五大名窑各有千秋,汝窑排第一是因为宋徽宗倍加推崇的原因。

回过头来讲,都是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根本就没必要争谁是第一。

钧瓷,就是钧窑烧出来的瓷器,产于河南禹州,钧瓷之名,得之于禹州。而它也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瓷之所以有很高的价值,无非就是从历史传承性、烧制难易性、用料配方性等方面去考量的。

首先,传统钧瓷虽说传承了一定的历史价值,但钧瓷历来“钧不随葬”,因此出土的老钧瓷并不太多,而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钧官瓷”则显得较为珍贵,5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短短不足30年间烧制的钧官瓷,因国营厂没有国家拔款支撑后,陶瓷厂关闭,禹州胎土的土坑相继被埋,又经数十年雨水冲刷,杂质极多,难以再采,现已“断代”。

另外,传统钧窑制作比较复杂,必须倒焰柴窑,使用纯松木油脂柴烧制,呈色多为青灰、天青、暗蓝等暗基色调,窑变多,由于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色彩更添矿物原色的深邃之感。

其次,传统钧瓷配料也非常珍贵,除了使用禹州胎土(黑胎)之外,釉色全是矿物混合调和而成,更是不吝使用玛瑙、绿松石等珍贵原料。故此,钧瓷才有很高的价值。@优秀6508

宋钧窑瓷器怎么鉴定?

钧窑瓷器的鉴别

大家都知道,我国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即唐代是钧瓷的创烧期,要鉴别唐代钧窑瓷器,首先我们先来看唐代钧窑瓷器的典型器型只要有哪些?

典型器型:腰鼓、壶、罐、碗、盘、坛、注子、瓶等!

其次,是从胎体釉色上进行区分,那么唐代钧窑瓷器的胎体釉色具有哪些特征呢?

主要表现为:胎质土黄,釉色以黑白为主色调,黑中隐蓝,蓝中泛白,蓝黑白相间!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唐代钧窑瓷器的整体工艺特点主要是:多为器皿型,实用为主。造型凝重简练,庄重丰满,在1250~1300℃一次烧成。在黑、青和褐釉的基础上施以含铁、钛成分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灰蓝、乳白和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有一定装饰效果,釉层肥厚,常有釉泪、釉痕、釉淌等凹凸现象,造型丰润圆满,浑实庄重,凸显恢弘和庄严。

宋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在我国宋朝时期,钧瓷的发展达到顶峰,集中在宋哲宗(1086-1100年)与宋徽宗(1101-1125年)时期,此时期的钧瓷称为“宋钧”。

宋哲宗时期的钧窑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盘,碗,炉,盒,洗,盆,壶等日用瓷。

从胎体釉色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胎体呈现:白褐、灰白、灰褐色;

釉色呈现:天青,天蓝,月白,色泽匀净淡雅。

整体工艺特点:在花瓷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民窑不断涌现,艺人开始崭露头角。釉层较厚,釉质莹润,层次感强,釉质较细,呈乳浊状。

宋徽宗时期的钧窑瓷器典型器型主要有:花盆,盒奁,鼓钉洗,出戟尊等陈列瓷。

在胎体釉色上发展较大,窑变色彩更加丰富,主要有:红、蓝、青三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

整体工艺特点:器施满釉,刻有汉文数号一至十,由大至小。釉色光亮莹润,葱青肥厚,胎质坚固,端庄规整,工艺规范,制作精细。官钧施釉到圈足,圈足内刷有芝麻酱色釉,釉面可见蚯蚓走泥纹。

元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元代是继宋代钧窑瓷器之后的延伸发展时期,除了元钧外,开始出现以广宜、景钧等仿钧。

元代钧瓷主要器型有:盘、碗、碟、罐居多,少量执壶、枕、梅瓶、高足杯、三足炉等。

胎体釉色上主要表现为:天蓝,月白居多,釉厚欠匀,釉面多鬃眼,釉汁流积如蜡泪。

整体工艺特点:造型和装饰手法有镂空、堆花等独到之处,元钧受粗犷豪放的游牧文化影响,造型普遍硕大粗犷,胎厚体重,因量大多偷工减料或粗制滥造,总体水平趋于衰退。胎质粗松,施釉一般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器体表面的紫红窑变彩斑系人为涂抹而成,色彩暗淡,呆板,不及宋钧窑变自然。

清末钧窑瓷器的鉴别

清末民初是继明代钧瓷断烧期后的复苏时期,除了烧制传统钧瓷外,开始出现“炉钧”,这一时期的钧瓷主要器型有:碗、盆、碟、壶、杯、洗、鼎、乳钉罐、折边盘、帽筒、绣墩、螭头香炉、八卦方瓶、花鼓式大瓶、花尊、寿桃、佛手等,器型种类开始多样化。

在胎体釉色上:

清末时期的钧瓷主要表现为:日用瓷窑搭烧,氧化焰气氛:多成青、绿色,以天青、豆青、冬青、粉绿、瓜皮绿、麦芽绿、孔雀绿、铜绿为主,偶有红色调,但发色沉稳、暗浊。

清末时期的炉钧主要表现为:风箱小炉,捂火还原气氛炉钧:天青、天蓝、海棠红、朱砂红、玫瑰红、玫瑰紫、葡萄紫等色。

到民国时期,因时局不稳,钧瓷发展举步维艰。1930年,钧瓷再度停产。受时局影响,釉色及造型无大发展,釉色单调,难与古钧瓷相比,手工拉胚、雕刻、捏型,鲜有胎模,整体作品厚重、坚实。胎断面呈灰黄或灰白。炉钧胎面呈灰白或深灰,不少有变形、底足炸裂及窑粘现象,成品率低。

80年代新工艺钧瓷的鉴别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恢复钧瓷的烧制,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新中国钧瓷的恢复发展期,新工艺钧瓷指的就是从1983年代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钧瓷,这一时期的新工艺钧瓷工艺特点主要有:用硼铅熔块做熔剂,在釉料中加入1%左右的碳化硅作为固定还原剂,用氧化焰高温一次烧成的方法,在隔焰式推板窑内批量生产,由于钧釉中加入了还原碳化硅,在纯氧化气氛高温中,碳化硅与釉中的氧化铜发生反应,铜被还原而呈红色(与还原气氛中使釉中的铜还原同理)

产品特点主要有:产品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艳丽,光泽鲜亮,釉层较薄,透明度高,其纹路也有开片和拉丝纹。窑变效果没有传统钧釉丰富多彩。因生产量大,缺少窑变,艺术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在90年代初期陆续停烧,现在已销声匿迹。

新工艺钧瓷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其对现代钧瓷发展的启示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力。烧成工艺有多次还原焰烧改为一次氧化焰烧成,稳定了钧瓷成色及成品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窑炉由煤烧倒焰窑改成一次煤烧推板窑,省去匣钵,拓宽了钧瓷烧成和造型空间;启发了1994年以后气窑的产生和普及;传统黑胎改为白胎,提高了钧瓷釉面的艳丽程度,产生了薄而娇艳的艺术效果,使钧釉更适合表现在其他实用性器皿上,直到今天仍在产生影响,如白胎在各窑口生产中的应用。

现代钧瓷的鉴别

工艺特点上:1994年以后,钧瓷的烧成由单一的煤烧变为气烧、煤烧、柴烧、炉烧等多种烧成方式。胎断面呈深浅不一的白、灰、深灰等色,大多器物不仅有窑口底款,还有大师名号、窑口名号的底款。

釉色主要分为:传统钧釉:沿袭传统配釉方式,以铜和铁做着色剂,但配比方式上有一定改进;

山水钧釉:部分窑口为追求类似山水效果,有意为之。即在施以天青或月白的釉面上点缀数块紫红斑,经窑变后形似山水,是金元时期窑变彩斑釉的更高境界,因人为因素多,不适应自然窑变的审美心理,现已不多见。

新钧釉:在传统钧釉的基础上,引入了景德镇等其他名窑配釉的着色元素,使钧釉窑变色彩更为丰富。除紫红黑白青等常见釉色外,还有金黄、金红、罗兰紫、藏蓝、松绿等过去少见色彩。窑变纹理、斑点、意境等变化更为丰富。

发展特点:国有企业基本退出舞台,民营企业成为推动钧瓷发展的主力军;普遍推广采用液化气(天然气)烧成方式的同时,煤烧技艺升温,柴烧技艺于2004年得以恢复,形成多种烧成方式共存的格局;市场运作步伐加快,钧瓷身价全面提升。

古代钧瓷已不多见,现代钧瓷已成市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