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开口特点? 清代瓷器竹子特点?
一、清代瓷器开口特点?
开口特点:
1、瓷器表面的纹路特征,叫做“开片”。简单按照尺寸比例可分为“大开片”和“小开片”,按照工艺可分为自然开片和人为开片。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带开片特征瓷器传世。
2、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片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
3、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
二、清代瓷器竹子特点?
由于清代在制瓷工艺、彩料提纯、审美情趣上的变化,松竹梅纹在此时变得更为写实,松干斑驳有穿插的树洞,竹叶还能见到叶脉的描绘,在绘画风格上显得精细而具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顺治康熙时期出现了一种梅花的新绘法,梅花线圈外渲染,圈内留白,花中间点蕊,蕊心向外有一圈细密的黑线,这类画法应为后期康熙时期流行的冰梅纹的前身。
到了清代中期后,珐琅彩、粉彩等各类色彩明艳、样式讨巧的彩绘瓷大行其道,隽雅清新又颇具文人审美情趣的松竹梅逐渐式微,在乾隆之后并不多见,但也出现了珐琅彩松竹梅纹、粉彩松竹梅纹、豆青地松竹梅纹等多种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清代中后期的松竹梅纹在民窑器上多见,且大多色彩浓艳,纹饰堆砌,有时比例构图还有些失真。
但是,光绪时期出现了一些不错的器物,但松叶已不做细致描绘,基本是成片渲染,没有层次。总体说来,松竹梅纹在清代已失去了明代中早期的主流审美地位,时常做为辅助纹饰出现,并且也不多见。
三、清代瓷器有哪些特点?
一、清代各个时期的瓷器,在器物的内容上丰富饱满,器物之间的风格相同,但是具有不同的特点。造型上在顺治、康熙时期显得古拙、丰满、肥厚;雍正时期精巧隽永;到了乾隆时期则显得规整;特别是嘉庆、道光之后器型笨拙,粗制。
二、胎体上、琢器类,薄厚适中,圆器上薄厚不同。康熙时期胎体厚重,质地上坚硬细密;雍正时期胎质轻巧、细腻,洁白的很高;道光以后胎体厚笨,质地疏松。清代的啄器类的腹部和颈部接痕不多见,而明代时期的留器漏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这点到清代基本消失。
三、清代瓷器的釉面上无法同明代瓷器相提并论,明代瓷器肥厚光亮、施釉稀薄,色泽上青白为主。顺治康熙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体和釉面十分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等几种色泽;雍正时期釉面细白莹润,多有橘皮皱纹;乾隆时期平整泛青;到了清代末期施釉稀薄,釉质疏松。
四、清代瓷器的纹饰上官窑和民窑分为两种不同的笔法,官窑上图案趋于规范,笔法细致,构图严肃拘泥,而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笔法不太严谨,较为豪放。
五、清代瓷器和以往朝代瓷器最大的区别的是工艺,清代瓷器的工艺上不仅具有传统瓷器文化的体现,还受到了来自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的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这种图案的内容也主要体现在一些珐琅彩瓷器上和当时出口国外的一些瓷器上。
六、清代的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七、清代的大件器物大多是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期的瓷器足型多样化,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八、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体、篆体都有,康熙时期的楷体多于篆体,雍正时期篆体楷体并用,乾隆以后以篆体为主,同治后期开始则以楷书为主,外围以圆圈或者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大多数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四、清代仿成化瓷器特点?
成化时期是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有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意思就是 成华瓷器在明朝各代中是拔尖的 成华时期瓷器有2个主要品种,一个是青花,一个是斗彩。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 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眼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淡。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五、清代钧红釉瓷器特点?
钧红釉真品的特点是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面有细小裂纹并微有淌流现象。色调红里泛紫,又称“玫瑰紫釉”、“海棠红釉”。
钧红釉是红釉之一,属高温釉,创烧于宋河南禹县,是在焙烧过的胎上施釉,在1300℃~1320℃温度下于还原气氛烧成。
钧红釉中,常出现红、蓝、紫三色相交错的绚丽画面。它的创制,为陶瓷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境界,明宝石红、祭红、清郎窑红、豇豆红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均与钧红有关。
六、清代粉彩瓷器人物眼睛特点?
1、人物脸上带红彩为民国。(包括弥勒佛,三星人物,观音,童子等)
2、器物上带洋金边为光绪末年,民国初年器物。
3、粉彩人物眼睛橄榄形无眼珠为同治器物,现代仿同治彩的纹饰人物皆有眼珠,并色彩明亮,没有同治时期柔和的光泽。
4、粉彩器物底部有一只寿桃花样的为道光东西。
5、粉彩柿子形小坛或盖缸,绘粉彩蝴蝶纹,海燕图,或瓜果类即为同治年代东西。
6、任何盖碗和盖缸有瓜楞的装饰,瓜楞越密越深为道光或咸丰东西。瓜楞稀疏而浅为光绪时代的日用瓷。
7、任何彩器或一道釉器物的盖纽,圆顶的为嘉庆道光,尖顶的为光绪。
8、粉彩器物底部成化年制四字楷书款并红笔书写的为嘉道器物。色深为嘉庆,色浅为道光。
9、盖茶碗凡是三连套(盏托,碗,盖)为光绪民国的东西。同治粉彩盖碗下面的托盘是空的,瓜楞细窑。
10、粉彩带色有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俗称轧道粉彩。都是同治器物。
11、软彩三水(即浅绛彩)旁边带诗句的器物为同治年代。
12、粉彩东西中间红色越红,年份越高,为嘉道东西。如果红色越淡为光绪年代。
13、粉彩日用器:盆,碟,碗,盖缸等画美人如玉字样,而且仕女画得草率彩色淡雅,为民国东西。一般有洋金边饰。
七、清代黄釉瓷器怎么鉴定,有什么特点?
清代康熙黄釉釉质细而晶莹,似鸡油,故又称“鸡油黄”。
康熙黄釉器出现黄釉胎子上加刻各种图案花纹之工艺。
图案花纹烧成后隐现于黄釉内。
同时还出现堆塑纹饰。
如官窑器中的黄釉龙耳杯和堆塑的杯碟,颇为精细。
清代雍正黄釉除承袭前朝有“鸡油黄”的单色釉和黄地绿彩制品外,还出现了黄釉地施加粉彩的图案。
官窑典型器为黄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云鹤云彩盘、碗。
清雍正还出现了“粉黄”,黄釉中含粉较重,色浅而失透。
有的粉黄在浅黄色中微泛青色,犹如“鸡蛋黄”,故又称“蛋黄”。
明清黄釉仿品仿明代施釉不肥而稀薄,露胎处无氧化铁的黄褐色,有的则黄褐色呈微红状;仿清代康熙鸡油黄施釉不均,釉色呈浓淡,有的泛现微青色,仿清代雍正粉黄釉质过厚,且多烧成橘皮状,釉面出现细小点子凹入。
上述就是清三代的黄釉瓷器的鉴定要点,但是辨别以前一定要多看真品,那假的一眼看出来了。
谢谢
八、清代嘉庆瓷器制式?
嘉庆一朝的瓷器,正处于从乾隆制瓷高峰逐渐走向衰微的时期。嘉庆时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器形显得笨拙。但瓷器的数量和器形、品种、纹饰题材等方面都有所减少,烧造工艺总体上也明显不如乾隆时期精细,瓷器走向衰退的迹象逐渐明显。
嘉庆时期瓷器品种多延续乾隆时期的,主要由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青釉、红釉、天蓝釉、霁兰釉、茶叶末釉、窑变釉、哥釉等单色釉以及黄釉、黄地绿、黄地紫、绿地紫等传统品种。
九、清代瓷器气泡特征?
1.宋影青
釉下气泡稀疏,透明,大小不一。器身布满开片,开片线条里有土侵,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仿釉下气泡也是稀疏且大小不一,但不透明,没有玉质感。底足露胎应是白胎中间有焦状的铁质。
2.金黑釉
放大镜下能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还有大大小小的棕眼散落开来。仿整个器身不见棕眼,黑釉表面也不见杂质。
3元青花
在放大镜下能见大中小气泡,疏朗通透。仿在放大镜下,气泡呈均匀紧密状。
3.元釉里红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疏朗。仿放大镜下可见底釉气泡细密,缺乏通透感。
4.元龙泉窑
气泡呈唾沫状,还能看到釉下胎色和自然散落的棕眼。仿放大镜下见釉中气泡呈唾沫状,大小均匀,不见层次,浮在表面。
5.辽白瓷
放大镜下呈现肥腻感,又见点点深褐色,这是胎体含铁量较高的缘故,也是这类瓷器的鉴定依据之一。仿腹部褐色斑纹太多,虽然辽代白瓷含铁量较高,但一般不会出现大块色斑。
6.清乾隆青花
放大镜下见气泡通透疏朗。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见糯米状。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仿放大镜下见不到应该有的滋润感,气泡细密均匀。
十、清代瓷器如何品鉴?
清代瓷器,一件清中期绘画精湛的民窑粉彩瓷器,价格仅相当国内三,四流画家一张四尺对开纸本画,其价格的不合理显而易见。也正因为此,现今清代的瓷器收藏才适逢其时。我国的制瓷工艺到清代,尤其是收藏界所说的:清三代:为成熟期,即使以现在的工艺水准衡量,也达到高的技术水平。清三代为代表的清代瓷器,造型与色彩,质地与纹饰并重,品种之丰富式样之繁多,工艺之特出也是空前绝后,震古烁今的,可以说工,艺两方面都粲然成熟,留给后人的精彩瓷珍,凝给着陶瓷艺人,匠师们的高超智慧与辛勤劳动。古玩的收藏,与器物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工艺史上所处的地位有关,也与存世量,社会需求有关。清代瓷器,特别是陈设瓷,从其生产之初,就只收藏者猎获的对象。清代经历276年,瓷器烧造量惊人,清末至今只百余年,清瓷传世量也相当可观,但清瓷拥有庞大的爱好群体,以前只注重官窑器收藏的人,已不再无视民窑器五彩缤纷的存在。整个清代瓷器将因供不应求而出现新的涨幅高潮,且不仅局限于:九桃橄榄瓶:乾隆百鹿尊:雍正珐琅碗:等几千万上亿元的官窑器。大家拭目以待。謝謝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