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馆藏洪武釉里红瓷器底足特征?

一、馆藏洪武釉里红瓷器底足特征?

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兴起各种型制的圈足,种类繁多。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

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

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二、洪武釉里红特征?

洪武釉里红的釉面呈青白色,白中微闪青,釉稍厚、肥润,柔和悦目,釉厚处显乳白,最突出的一大特点就是釉面缩釉现象严重。

大盘底部施有一种釉浆,薄厚不均,薄处浅黄呈火石红色,并有油亮的光泽,形成洪武瓷器独特的釉面。

三、元代釉里红和明洪武釉里红在纹饰.胎釉怎样区分?

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红纹饰

从装饰方法来看,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永乐、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少见人物故事,动物纹饰。

4、明代釉里红绘画笔法

四、洪武釉里红孔雀蒜头瓶价值?

 洪武釉里红孔雀蒜头瓶价值约5万元

洪武釉里红的釉面呈青白色,白中微闪青,釉稍厚、肥润,柔和悦目,釉厚处显乳白,最突出的一大特点就是釉面缩釉现象严重。

大盘底部施有一种釉浆,薄厚不均,薄处浅黄呈火石红色,并有油亮的光泽,形成洪武瓷器独特的釉面

五、真品釉里红瓷器特征?

1釉里红的工艺方法和青花完全相同,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区别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

2目前发现的元代釉里红,大体可以归出这些特征:胎骨一般比同期青花粗,前期龙纹白胎为多,元末有白胎。器物见明显的旋削痕和接胎痕。釉层早期的淡青白色或灰白色属影青釉,透明度高,有玻璃质感。元末见卵白釉浅红油状青白釉,不见同期大型青花瓷上的透明白釉。呈色不稳、浅红、红和深红的夹杂灰色,有不同程度的晕散。大多见于铜红料边缘。因烧制温度过高,大多有烧飞状况。

3元代釉里红的装饰工艺远远落后于同期青花。早期的釉里红采用涂抹的方法,有些首先在胎上刻划纹饰后再在纹饰外填红,形成红地白花,也有的在刻划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地红花。至于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是后期作品,时间大约在元末。这些线描纹饰的釉里红,技法也很单一,基本上是勾勒加简单点染的方法。

六、釉里红瓷器怎么鉴定?

青花釉里红是极品,传世罕见,特别是郎窑。

七、宣德釉里红瓷器特点?

1.器形特点

洪武釉里红瓷大件器物较为多见。器形主要有梅瓶、玉壶春瓶、盖罐、执壶、军持、盏托、大碗、大盘等。风格浑厚大方,尤其是外销瓷器以军持较为多见。

2.胎釉特点

洪武釉里红瓷的胎体厚重坚实,胎土淘炼不精,器物底足涩胎无釉,泛火石红,大多数器物颜色不太鲜艳,有种浅淡和偏灰的感觉,甚至有些器物还呈现了黑色或者褐色,釉面多有开片。

3.纹饰特点

洪武釉里红瓷的纹饰主要采用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装饰方法以线描为主,富有时代特色,尤其是红地白花在洪武时期之后很少见到。

二、明代宣德釉里红瓷

明代宣德时期,釉里红瓷的烧造技术更上一层楼。此时已经摆脱了釉里红瓷的晦暗色泽,釉里红瓷的色泽十分纯正,而且难度最高的青花釉里红瓷也有烧造,只是传世器物少之又少。

1.器形特点

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瓷主要有高足碗、高足杯、高足盅、梨形壶、罐、瓶、盏、盘等器形。

2.胎釉特点

宣德时期釉里红瓷的胎质细腻,釉面润泽,带有明显的橘皮纹特征,大小气泡分布疏朗,发色纯正,犹如美丽的红宝石一般鲜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3.纹饰特点

宣德时期,有些会以白釉剔花填红料作为纹饰,器物烧成之后图案凸出白色釉面,效果极佳。

4.仿制特点

宣德釉里红瓷的仿制从清代已经开始,其中以康熙时期和雍正时期仿制的效果最佳。康熙时期的仿品与真器十分接近,但是胎体厚重。

雍正时期的仿品多带有本朝器物的特色,雍正仿品胎体厚重,大小气泡分布均匀,而且红釉没有深浅斑驳的特征,以及无晕散等。仿制的款识多以“大明宣德年制”或者书雍正本朝款,仿制的字体非常工整,挺拔而秀丽。

现代仿宣德釉里红瓷的效果可以说几乎与真器无异,但是有些器物的青花落款色泽较真器更为艳丽。

八、明洪武的釉里红有什么特征?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

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白中略灰。据理化测试,釉层CaO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钾量较低,属钙碱质,高温烧成时粘度变化不会太大,较少流釉。

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见缩釉点或缩釉线,露胎处见窑红。

洪武釉里红呈色多样,大多较灰暗,少数较红艳。釉里红呈色红艳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趋灰。

九、洪武青花釉里红真品有什么特点?

大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大多延续元代制瓷特征,器物胎体往往厚重而坚实,烧造成功的器物釉面十分光润,色泽艳丽,具有稳重之感。

由于烧造技术不太成熟的缘故,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洪武釉里红瓷真正烧造极佳的器物其实极少,色泽一般不太鲜艳,而且有偏灰的感觉,有些器物上甚至还有暗黑色或者暗褐色,釉面大多有开片,器物的底足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等。

十、明洪武釉里红瓷有什么特点?

特点:

1、明代釉里红碗型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一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

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红胎釉

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色彩鲜艳,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这是窑温不足所致。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底部多为涩胎无釉,泛火石红,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烧成后,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

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红色晕散,不太鲜艳,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