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乾隆瓷器底足特征? 乾隆窑变釉瓷器底足特征?

一、乾隆瓷器底足特征?

乾隆瓷器底足,清朝早期大器光滑砂,顺治康熙多样夸。双层斜削和平削,外高里矮内敛搭。三层台式槽拱平,滚圆泥鳅直高扒。

注解:

早期顺治康熙时的底平光滑底足,有粘砂。清朝各种底都出现了,如双足底、内敛底、外敞底,有台阶式底,多台阶式、直平式、泥鳅背式,乾隆果绿色底有涟漪波纹是特色。

光从底足是无法判断一件瓷器的价值的。要从多方面去考究。

二、乾隆窑变釉瓷器底足特征?

1、圈足露胎处常为浑圆的“泥鳅背”状,若是民窑器,底部会有明显的旋痕,器底会阴刻“雍正年制”四字两行篆书款或“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后期的圈足露胎处略有棱角突起;嘉道时期的足部仍施均匀黄褐色釉,少数器底露胎无釉。

2、窑变釉。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窑变釉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

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三、乾隆粉彩人物瓷器底足特征?

清代乾隆粉彩人物瓷器的底足特征是盘型周正,胎体细密,质地轻盈,洁白精致,轻重适度。乾隆粉彩人物瓷器底足特征是釉面滋润匀净,平滑莹白,光洁无瑕。盘心以粉彩绘牡丹,牡丹象征富贵与春意盎然,故有“富贵长寿”或“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之意。牡丹鲜嫩璀璨,清雅秀美。乾隆粉彩人物瓷器底足特征是呈色丰富多变,色泽明亮柔丽,彩料浓淡自然,粉质感强,画面粉润柔和,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

四、乾隆瓷器玉璧底足的特点?

玉璧足,严格来说叫“拱璧底”,与唐明初的宽厚平足有异,下面简称玉璧底,是明中后期至清三代时期广泛运用的一种民窑削足方式。其实从字面上来看,玉璧底,就是跟玉璧相关的。玉璧作为古代社会重要的玉礼器,是玉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厚重的古代玉器之一。玉璧是一种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若是边宽大于孔径的就是璧;孔径大于边宽则为瑗;若边宽与孔径一致则为环。乾隆玉璧足在胎质及制作工艺上远不及康、雍,只能从釉质、发色、描景绘图、器形来分析。

嘉道的小酒杯多见,从削足就能辨认出年代。毕竟到嘉、道以后玉璧足逐渐消失,清代的削足还是以带釉底的削足为主体。

五、乾隆瓷器底足修胎特点?

清代底足早期大器光滑砂,顺治康熙多样夸。双层斜削和平削,外高里矮内敛搭。三层台式槽拱平,滚圆泥鳅直高扒。注解早期顺治康熙时的底平光滑底足,有粘砂。清朝各种底都出现了,如双足底、内敛底、外敞底,有台阶式底,多台阶式、直平式、泥鳅背式,乾隆果绿色底有涟漪波纹是特色。

六、乾隆红釉瓷器底足特征?

乾隆初期器物的胎骨基本上沿袭了雍正时的特征。后期,胎质的坚硬、精细和洁白程度比雍正时略显逊色,胎壁也稍厚一些。民窑器物的胎质有很多都可与官窑相媲美,但也有一部分质量较差。

乾隆早期窑变红釉尚能保持雍正时红蓝色交织变幻的特点,随后演变为红蓝面积相等或红色大于蓝色的面积,但达到了模仿钧窑的预期效果。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器物口沿处以及底部的釉色与雍正时期基本一样。

此时窑变红釉无论是在施釉还是在釉面精细程度上,以及在修胎的规整方面,均与雍正时期相差无几。乾隆后期圈足露胎处略有棱角突起。

乾隆时器底处多见“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阴刻款,少数见有六字两行篆书款。民窑一般都无款识

七、清乾隆瓷器底足鉴别方法?

1底足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

2内折角

关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八、乾隆青花瓷器真品底足特征?

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底,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乾隆时的瓷器,造型端庄规整,大小器物之作均甚精致,但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风格华丽,不惜工本,新奇的器物不可胜数。特别是小件文具和玩赏品制作甚多,精美灵巧,令人爱不释手。仿古的器型和一般琢器,承袭了雍正时的贴塑耳装饰,并更为盛行。

九、乾隆瓷器仿品怎么看底足?

乾隆瓷器仿品看底足主要是看瓷胎的质感和釉水的温润感。但作为瓷器的鉴定不能只看局部,现在作假者有接口、接底,还有老胎加画,残瓷修补等各种手段来蒙骗收藏者,所以有心收藏的朋友一定要多看、多上手、多向专业人士请教,才不至于上当受骗。

十、瓷器底足种类?

【高足】:安装在陶豆、陶瓷盘、杯、碗的正下部,有圆柱形、圆筒形、竹节形、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等样式。高足有实心的,也有中空的高圈足,还有的足壁有镂孔。

【蹄足】:足下端形似兽类的蹄。这种足式见于六朝青瓷砚、香炉以及唐代三彩三足镇等器上。

【柱形足】:如直立的实心圆柱,支撑着器腹,一般由3至4个组成。常见的如鼎或香炉的三柱足。

【饼形足】:瓷器实足的一种。造型作圆饼形,外壁与器身之间有明显转折,足壁多微向外撇,底面不施釉,六朝至唐、宋的壶、罐、瓶、碗等器常采用这种足形。

【卧足】:器外腹垂鼓,自然连接到底部,器型似伏卧状,底部中心内凹。卧足多用于明、清的碗上,鸡缸杯和少量瓶等器物也有这种足式。

【圆足】指器物底部承制一个圆形圈来托器身。形态有高低深浅之分,足壁有厚薄之别。

【双圈足】:造型为内外两重圈足,内圈足略浅,由外圈足支撑。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窑的瓶、罐、盘等器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