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芙蓉石的种类
芙蓉石的种类很丰富,按矿洞的名称与位置分为将军洞、上洞、天面洞、半山芙蓉石等;按色泽与质地可分为:白芙蓉石、黄芙蓉石、五彩芙蓉石、红芙蓉石、青芙蓉石、绿若通芙蓉石、竹头窝芙蓉石、瓷白芙蓉与半粗芙蓉石等。
白芙蓉石 石质极细润而雅净,有藕尖白、羊脂白、白玉白、猪油白等,以藕尖白最为难得。藕尖白石质似莲藕的芽尖,如琼浆初凝,极为细嫩洁白通灵。
黄芙蓉石 芙蓉石的贡色有桂花黄、枇杷黄、牙黄、蜜蜡黄等,十分鲜艳妩媚。但是多有白色透出,欲求色纯者极难。
红芙蓉石 有蜡烛红芙蓉、醉芙蓉、红花芙蓉石等。
蜡烛红芙蓉石 色艳红,质细润,如蜡初熔,光泽焕发,娇艳鲜美。
醉芙蓉石 芙蓉石中有淡粉红或者肉红者,称变“醉芙蓉”。如贵妃醉酒,白里透红,春光溢射,美艳夺目,是极为稀少名贵的品种。
红花芙蓉石 在折色芙蓉石中,质地通灵,肌里含牡丹斑点,发朵朵鲜花沉浮其间,十分别致。石质极为通灵者称之“红花冻”,极为罕见。
五彩芙蓉石 红、黄、白、青、赭诸色相间的芙蓉石。
绿若通芙蓉石 有一些青色的芙蓉石,青中带黄,石质微透明,似新篁出枝,常有红色斑或筋络,很是可爱。质地与色泽纯者难求。按出产的年代,人们将传世芙蓉称为旧芙蓉石,现代出产的称为新芙蓉石,新芙蓉中又按石性为老性芙蓉与嫩性芙蓉石,石性成熟而格纹少者谓老性,质地比较松而格纹多者谓之嫩性。许多玩石者都认为旧芙蓉经新芙蓉石好。我们以为,旧芙蓉石因为把玩已久,火气褪尽,显得温文尔雅,老到成熟,自然十分雍容稳重;而新芙蓉石总有火气,上品新芙蓉石若伴人日久,自当会与旧芙蓉石一样可人。
将军洞芙蓉石
相传,清乾隆年间,加良山顶的天峰洞所出之芙蓉石质地纯洁无暇,细腻如脂,堪称芙蓉石之极品,好石者争相求之。当年一位喜好寿山石的将军凭藉权势将矿洞霸占为已有,以后此所出之石人们称之为“将军洞”芙蓉石。
瓷白芙蓉石,又称陶白芙蓉石,不透明,以其色泽如陶瓷一样洁白而得名。瓷白芙蓉石夹在矿脉的围岩中,质地松软,开掘的震动会引起塌方。这种芙蓉石产于将军洞矿脉,将军洞是井式矿洞,早年开采时遇到瓷白芙蓉石只好放弃开采。如今设备好,或是露天开采,瓷白芙蓉石就时有出产。
怎么鉴别一个玉的好坏啊?
玉器鉴别六要素
--------------------------------------------------------------------------------
玉缘(www.lcjade.com) 总浏览: 1478
从玉料材质去判断
清代和合二仙纹玉器残件
(1)要温润,不粗砺,且半透明;(2)硬度。今天玉的硬度要求是6.5,比如和田玉。不同时期由于制玉工具的不同,对玉器的硬度规定也不同,因为玉器还有一个通俗的定义——“刻不动的石头”。所以可以这样说,依据这个定义,“玉雕”这个词都是不准确的,能“雕”的则是石头,准确地说应该称为“琢玉”、“磨玉”。古代玉的硬度是4.5-6,比如分布于全国各地的蛇纹石,(如辽宁一带的岫岩玉硬度为4.5左右,)曾经作为原始时代和青铜时代的玉器材料存在了很久。随着汉代铁制工具的诞生,对玉器硬度的要求提高,这个时候就需要硬度在6以上的品种来做玉器的材料,和田玉也因此成为200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玉种。(3)比重需要达到3-3.5,感觉坠手。(4)作为玉,颜色只能有5种,分别是白色、青色、黄色、碧色、墨色等,颜色越纯越好。那些透明的、蓝色的、红色的等等都不能称为玉,即使比重够了、硬度够高也不是玉。(5)玉器的材料必须是天然的矿石。从战国开始就有用玻璃冒充玉器的历史,到了今天,经常用价格低廉的国外近似和田玉料(产地俄罗斯、韩国、加拿大等)或合成材料冒充。从玉器的颜色去辨伪
(1)玉器自身的颜色(前面提到过的5种颜色)。(2)由于地质运动,玉石从山上滚到河里,经过几千年甚至几万年浸泡后的皮色。和田玉经过滚动剩下的仔玉的玉质是最好的,除了得益于昆仑山对玉温润的作用,也得益于河水的长期浸泡。乾隆时就喜欢用保留皮色的仔玉做的小器(山料玉往往用来做大器)。除了乾隆时期,历史上,汉代也故意选择保留一部分皮色来证明是仔玉,其后的辽宋夏金元都选择保留仔玉的部分皮色,由此可以判定,如果出现其他朝代的仔玉保留有皮色,则有可能是仿的。(3)四五百年前玉器一般都有浸蚀的颜色,称为“沁色”。以和田玉为例,自然的绺纹(玉中间的杂质裂缝,属于材料的毛病)和刻玉时刻坏(或使用中损坏)的部分在墓里就容易变色。(4)人为原因造成的颜色。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原始社会个别墓葬采用火烧的仪式(也有自然火灾的情况),比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就有这样的情况。另一类是人为通过蒸、炸、煮、烤、涝等手段去仿古玉的沁色。根据文献记载,甚至有将新玉塞进羊肚,放入地下掩埋几年,用血长久浸泡后再取出的方式来仿“血玉”的情况。今天还有人采用涂胶后经微波炉低温慢烤的方式来仿制。人为做旧是可以辨别的,一般颜色都比较浓,容易掉色。比如通过水碱、硫酸等煮过的玉往往留下小的坑点,用烤、煮的方式则会出现非自然裂纹。从工艺痕迹去断代
人们往往用金属、金刚砂(又名解玉砂)等工具将玉器穿孔、镂雕,在古代还使用牛筋等工具。玉上的孔和线条往往留下历史上制作的痕迹。比如孔,春秋战国以前由于转孔工具较软,所以往往是进口大腹身小的喇叭孔,且时代越早喇叭孔越明显,这一点,现代仿的与原始工艺的痕迹(效果)是不一样的。战国以后的玉器一般只见直径相同的垂直孔。至于线条,良渚玉器上面的线条往往是用硬物刮出来的,比较细,沟底有小道;而红山玉器的线条很可能是用牛筋带砂去蹭,线条比较粗;夏朝开始,人们采用金属砣子去磨,线条沟底平滑有弧度,两端细、浅,中段粗、深,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长线条并不直,中间有用砣衔接的痕迹。这也是鉴别的要点。 通过玉器的造型去断代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时代风格,往往我们可以从一件器物的造型特点去判定其年代。不论是青铜器、瓷器、木器还是玉器等等,都是如此。 通过玉器的纹饰去断代
玉器上面的动物纹饰、植物纹饰以及文字等内容的不同都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特征,尤其以人物纹饰最为复杂,涉及人物的面孔、发型、服饰、体态等多方面细节特征。对于“光素无纹”的玉器(比如手镯),鉴别起来很有难度。如果说无款的瓷器还可以通过窑址、胎土、釉色等方面去分析,那么鉴别素玉则有更多的困难,只能从浸蚀程度的深浅和材料去初步判断其年代。根据综合资料去分析
除了上述5个方面的要求,还需要我们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综合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去补充自己在玉器鉴别上的认识,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不是朝夕而成的。就如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一点点地去接近中心并最终获得真理。一件玉器的最终鉴别,也只有材料、颜色、工艺、造型、纹饰这5个方面的要点统一后才能成立,前提就是掌握综合的理论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