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五代易定瓷器特点? 五代青白瓷器底足特征?

一、五代易定瓷器特点?

五代时期瓷器的胎釉、器型、纹饰等都与唐代风格有着继承和变革的血脉联系。到五代十国时期的 瓷器生产也是在唐代南北瓷器的基础上进行的。南方浙江的越窑以及北方河北的定窑是主要的瓷器基地。江西的景德镇窑此时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主要是模仿烧制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

五代陶瓷造型沿袭晚唐的风格。五代的白瓷也相应进步,长沙五代墓中出土的白瓷,有短咀带盖的注子,葵花口碗、十瓣瓷碟、棱花形盒等,制作都很精美。江苏新海连市发现的杨氏吴太和五年(933)赵恩虔妇人墓,出土的白瓷也相当精美,有盘、碗、盂、罐、奁、枕等,而以花瓣口的器物最有特色,有三瓣的,有十瓣的,形式优美别致。

  从唐代瓷器的雍容浑厚发展到五代瓷器的唐到五代,陶瓷器物,笨拙粗重的造型,渐次淘汰,代之的是精巧优美的新型产品,丰富多样,风格鲜明,具有新的时代的特征,在工艺方面也更为成熟。唐代的雍容浑厚,五代的优美秀致,各具特色,而又都表现着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

二、五代青白瓷器底足特征?

一,五代时期青白瓷器圈足直径宽大且外撇。不同于唐代时期的玉璧底和假圈足,为了增加瓷器摆放时的稳定性,延续了唐代仿金银器的造型,五代时期把圈足设计为宽而外撇,侧面观察呈梯形,也是制瓷工艺水平的又一次提高。耀州窑和长沙窑所产器物足壁较厚,定窑所产器物足壁则相反。

二,五代时期青白瓷器挖足呈弧形。大件器物,如罐子、壶、执壶挖足形成的圈足内壁与器底略呈弧线,形成一个倒扣的锅底,底足有挖足后形成的乳突。

三,五代时期青白瓷器足削规整。圈足与摆放时的接触面称为足底,足底平切,修饰规整,圈足外壁与足底相接的棱用刀斜削。器形变得不像唐时的雍容端庄,而是向小巧精致,典雅俊秀发面发展。

四,浅圈足外高内陆。浅挖的圈足内外壁大致相同,但细细观察外壁略高于内壁,有点像鱼脊背。

五代青白瓷器胎质多数细腻光滑。但耀州窑胎质中颗粒杂质多,粘砂现象普遍。流釉现象在五代时期瓷器中也很常见。

三、五代白瓷器底足特征?

景德镇五代白瓷的口沿与腹部的特征同其他窑口比较来看,差异性较小。

 底足:内壁与底有明显的相交轮廓线,似“月亮底”,内底广而较平,支钉装烧的碗盘内心和足端有支钉痕迹。 盘类圈足大而矮,足外壁垂直或微外撇,足壁厚近1厘米,足端平切,内墙外切,足底较平。 另外还有平底内凹、卧足不明显的卧足盘类。 碗类足径一般接近口径的1/2。 足端平切,约厚8毫米。 壶类圈足较矮、足壁较厚、足端平切。 留有支钉痕,砂底。 与同时期安徽的繁昌窑白瓷相比,底足的差异较明显。 景德镇的白瓷圈足较厚,多为利坯挖足,圈足大而矮,足外壁垂直或微外撇,足端平切,内墙外切,足底较平,且因垫圈含铁量高,底部有明显的垫圈痕迹和类似“火石红”的颜色,并因烧制温度高,有黑褐色粘渣,粘沙跳起黏住底足。 

四、唐五代越窑瓷器特征?

唐五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品种增多,有“如冰似玉”之誉。主要器物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盆等10余种

五、唐五代瓷器底足特点?

五代时期瓷器圈足直径宽大且外撇。不同于唐代时期的玉璧底和假圈足,为了增加瓷器摆放时的稳定性,延续了唐代仿金银器的造型,五代时期把圈足设计为宽而外撇,侧面观察呈梯形,也是制瓷工艺水平的又一次提高。

耀州窑和长沙窑所产器物足壁较厚,定窑所产器物足壁则相反。

六、五代柴窑瓷器底部特征?

我国五代柴窑瓷器的底部特征有以下几点:

五代柴窑瓷器底部特征是胎薄如纸、声如磐;明如镜、砖红胎。

1. 五代柴窑瓷器底部特征是七彩和过渡的多彩色。

2. 五代柴窑瓷器底部的造型是失蜡法工艺制作。

3. 五代柴窑瓷器底部特征的纹饰工艺多样化,一般为模印、釉下多彩纹饰。

4. 五代柴窑瓷器底部的釉质是矿物质颜料,在矿物质釉面上再刷了一层薄薄的石灰碱釉。

5. 五代柴窑瓷器底部的釉中有芒色和破开的气泡。

七、五代柴窑瓷器有价值吗?

正宗五代后周柴窑瓷,从文物价值应该是世界艺术之巅峰,如果是经济价值肯定要比北宋汝窑超出十倍或几十倍,也许是无价之宝。其实真正的五代后周柴窑瓷市场上是难见到的,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柴窑肯定全是仿品。

八、五代秘色瓷器底足特征?

1、秘色瓷器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气孔亦似乎不见;

2、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部分器物略呈乳浊化,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3、均施满釉,部分器物底部垫烧部位在施釉后再行刮去,以方便垫烧,此类器物的外底一般较大,如玉璧底碗、枕等。

九、五代柴窖瓷器有款吗?

有款的。

据考证,所有五代柴瓷底下都有字款:有柴,牃,大周,柴器等字,有的外加园圈,有的没有加,都是模印凸字,不是刻划或手写的字。

十、五代柴窑瓷器有白胎吗?

五代青瓷胎土大体有黑灰胎和白胎两大类。黑灰胎类中有灰胎、青灰(深灰色)胎等。色调以“青”为基础,主要有青灰、青绿与粉青、天青两大类,其中青灰、青绿釉占总数的95%以上,粉青、天青釉占不足5%的比例。

白胎占总数的25%。有纯白的。也有灰白的,因相对于黑灰胎,呈色浅的多,故以白胎称之。纯白者多数颗粒较粗,质略疏松;灰白者质细密、坚硬。这类胎土的器物多见于五代晚期,其中的灰白胎见于五代末,宋代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