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古人为什么把路费称为“盘缠”?

一、古人为什么把路费称为“盘缠”?

一、关于路费叫做盘缠的由来简介:

盘缠是 古代的路费。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二、

详细释义

盘缠是指如今说的路费。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

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现在当然仍可将旅费说成盘缠,不过除了从大陆走私外币,谁将钱还缠在腰间?

盘缠准确的含义是路费,可路费的形式五花八门。富人出门远游带黄金白银,穷人的盘缠则可能只是几个饽饽或面饼。盘缠经过岁月的打磨和分解,又派生出其他含义。

二、关于货币的远古的小典故

画叉取钱 北宋元丰三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降职团练副使,俸禄削减,生活拮据,不得不巧于居穷,只好痛自节约,把每日开支压缩到不超过150个铜钱,每月初一,取出4500个铜钱,分成30堆,分别用绳子串起来挂在屋梁上,每天清晨用画叉挑取一串,然后把画叉藏起来;墙上挂一个大竹筒,用来储存当天节省的钱,以备招待客人。这种节约开支的办法,后人称为“画叉取钱”。(苏东坡既是杰出诗人、文学家,又是著名书法家,他书写的元丰通宝、元佑通宝钱文,笔力雄健,纵放豪逸,世称东坡元丰) 腰缠万贯 “贯”,穿钱绳子,后引为计钱单位,千钱一贯,形容资财富足。古人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囊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盘缠”(同今天“腰包”之意),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古代还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故事。 恶贯满盈 集满一千个铜钱为一贯,称“满贯”。满者,无可再增了。旧刑律,凡盗窃者,以赃之多少,论罪之轻重,其最高限度称做“满贯”。“恶贯满盈”就是形容罪孽深重,专指那些作恶多端、坏到极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罪犯。 阮囊羞涩 《世说新语》记载,晋朝人阮孚曾持着一皂囊,行游于会稽。有人问他:“你囊中装的什么东西?”阮孚答道:“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阮囊羞涩”是反其意而用之,形容金银匮乏,袋里无钱。这一 典故 经常被人们引用,杜甫《空囊》诗中说:“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新颖别致。 床头金尽 指床头的钱用完了,形容陷入贫困的境地。 青钱万选 “青钱”即白铜钱,色泽青白,是铜质里掺少量铅、锡合成,材质精良,为人们所喜爱,在许多钱币中,会一眼看中,首先挑出,万选万中。唐代文人张荐,曾经8次应试,每次都登甲科,他的文章行文流畅,通俗易懂,风行当世,连日本、新罗等使者也纷纷求购,人称“青钱学士”。后人将科举中屡试屡中的文章,也称为青钱万选,包含稳操胜券,必定成功之意。 锱铢必较 语出宋代陈文尉《陈克斋集》:“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锱:1/4两;铢:1/24两。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 钱可通神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唐张延赏判一大狱,召吏严缉。明旦见案上留小帖云:“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张怒掷之。明旦复帖云:“十万贯。”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张道:“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祸及,不得不止。”后用来比喻金钱魔力之大,一切事情都以金钱为转移。 饮马投钱 《初学记》卷六载:汉代安陵人项仲仙,为人清廉。每次到渭水边饮马,一定要把三个小钱投入水中。后以“饮马投钱”比喻其人廉洁不苟取。 日食万钱 《晋书何曾传》栽:晋人何曾贵为王公,性奢豪,穷奢极欲,府中厨膳菜肴,比帝王还要讲究,每日膳食花费万钱,还说没有下筷之处。后用“日食万钱”形容穷奢极侈。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不曾偷”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比喻想要隐瞒,结果反而更加暴露。 铜臭 《后汉书》载:东汉崔列很有财势,用钱五万买得司徒官职。有一次问他的儿子崔均:“我现在官居三公,外面议论如何?”崔均说:“论者嫌其铜臭”。后常用“铜臭”讥讽有钱的人。 杖头钱 《晋书阮修传》载:阮修为人简慢任性,不喜欢见俗人,家中无隔夜之粮,仍然逸乐如常。他常常步行,在拐杖头上系百钱,至酒店便独自开怀畅饮。后人因此把买酒的钱称为“杖头钱”。

三、中国古代对钱的别称知多少

第一个称呼:“泉”

“泉”,古代钱币的名称。战国时期称钱为“泉”,“始皇一声令,方圆乾坤定”。始皇建秦之后,统一币制,规定以“半两”方孔圆钱为帝国的统一货币。 此时,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钱称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钱与“泉”又是近音,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

第二个称呼:“邓通”

邓通,西汉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因得文帝宠幸,官至上大夫,赐钱无数。一天晚上,汉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t(dú)带后穿。第二天醒来,文帝按梦中所见,找与相同的人,召问姓邓、名通,文帝说焉,尊幸之日异。

有一天,文帝叫一位看相的人为邓通相面。相人说:“邓通的命会穷困饿死。”文帝说:“能使邓通富有的于我,怎么说他会贫困呢?”于是将邓通家乡的大小铜山(今荥经境内严道山)赏赐给他,准许他铸钱。

文帝赏赐邓通的大小铜山用来铸钱的消息传到家乡,年已古稀的父亲十分感念皇上的恩德,带领女儿雇工匠在铜山采铜、烧炭、铸钱,严格遵照邓通的嘱咐,每一个钱都精工细作,不在铸钱中掺杂铅、铁取巧谋利。制作出的邓通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贾,下到贩夫走卒,无不喜爱。这一时期,“邓氏钱,布天下”流遍全国,后世遂以“邓通”为钱的代称。

第三个称呼:货泉

“货泉”是最常见的一种汉代钱币,它是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的产物。货泉从天凤元年起,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止,共流通26年。材质为青铜。“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汉书・食货志》)。

王莽钱制作精良,为“钱绝”之首,被后世所称道。“货泉”、“泉布”堪称是王莽后期铸币的代表作,是莽钱中较珍贵的品种,为中国货币史增添了重彩。

第四个称呼:白水真人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如今发现的“货泉”,绝大多数为刘秀后来新铸。

刘秀为何喜欢货泉?这里有一个典故,他当初起兵白水乡,因王莽货泉钱文篆书,独具特色,“货泉”中的“泉”字为上下结构,可拆成“白”、“水”两字;“货”的繁体(货)又可拆成“亻”、“真”两字,反读为“真人”。将“货泉”拆分后合起来就是“白水真人”,刘秀就以此为“受命”之依据,把“货泉”视为人受命中兴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将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

第五个称呼:阿堵物

“阿堵物”的创始人,南北朝名士王夷甫。他是当时十大夫阶层中清高得无以复加的代表。一向对“钱”十分不齿,视之为俗不可耐的东西。无论在怎样的场合,如何避无可避,都绝口不提一个“钱”字。有一天,家人趁他熟睡时,用“钱”把他睡榻团团围住。心想他起床后,必然唤人把“钱”搬走,开口就得说“钱”字,再也不去回避。不料翌日醒来,却唤仆人道:快把“阿堵物”搬走。这个“阿堵物”,是他在急切中随意找的代名词。至此,“钱”就平白无故多了一个别号。

第六个称呼:孔方兄

从秦统一币制到清末改行机制铜币,圆形方孔钱在我国使用两千多年。孔方兄,古钱币的别称,又称“孔方”、“家兄”,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因钱(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

“孔方兄”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鲁褒所著《钱神论》。惠帝元康年间,纲纪大坏,世风日下。惠帝昏聩无知,朝纲旁落,政出多门,贿赂成风,很多人都贪得无厌。“惟钱是求”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针对这种社会现状,鲁褒作《钱神论》以讥讽世风。“……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钱无耳,可使鬼”。尖锐地讽刺了钱能通神使鬼,主宰一切的作用。这篇文章一出,立即引起了愤世嫉俗的人们的共鸣,被广泛传诵。“孔方兄”一词,也成为了“钱”的同义语。

第七个称呼:青蚨

传说南方的一种昆虫,名字叫蚁蜗,又叫青蚨。它形状似蝉、蝶且稍微大一些,翅膀像蝴蝶那样宽大,颜色美丽,食之味道鲜美。它产卵必须要依附着花草的叶子,大小像蚕蛾青蚨的卵。如果把它的卵拿走,那母青蚨就一定会飞来。就是偷偷地拿走它的卵,母青蚨也一定知道藏卵的地方。由此,留下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据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载:“南方有虫,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其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当然,这是传说。后世商人以“青蚨”代称“钱”,取其“循环往复”、“用之不竭”、“财运亨通”之意。

第八个称呼:上清童子

古钱的别称。唐郑还古《博异志・岑文本》中记载了一件奇事:唐贞观年间,中书舍人岑文本,常到山中避暑。一天,有个自称“上清童子元宝”的人求见,两人谈得甚为投机。童子走时,岑文本起身相送。不料,刚走出山亭,童子忽然不见了。第二日,童子再次来访,岑文本派人暗中跟踪,童子在墙角处消失。岑文本十分诧异,当即命人掘地三尺,发现有一古墓,墓中无余物,只有铜钱一枚。岑文本这才醒悟,原来“上清童子”是铜钱名,“元宝”乃钱文。后世据此称“钱”为“上清童子”。

第九个称呼:没奈何

南宋中兴四将中的张俊,凤翔府成纪(今天水)人,授武功大夫,晚年封清河郡王,逝世后追封为循王。张循与岳飞等人屡立战功,后来他为保全富贵,投靠秦桧,参与谋害岳飞。张循贪婪好财,大肆兼并土地,年收租米达六十万斛,还多方聚敛钱财。他担心家中招贼,将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之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都没法偷窃。无怪乎有官员讥笑他:“只有张郡王在钱眼内坐耳。”于是,“没奈何”也一度成为钱的别名。

第十个有趣称呼:王者

在商品交换中,货币作为特殊商品,在交换中发挥一般等价物的媒介作用,充当着交换的王者功能。在商品社会中,钱能发辉无穷的魅力,只要有了钱没有办不到的事,在戏剧和小说中出现“钱能通神”和“有钱能买鬼推磨”等词汇。由此,人们给钱赋予了“老王”或“王老”称号。

第十一个称呼:鹅眼

鹅眼钱,古钱币术语,又称“鸡目钱”。钱体轻小如鹅眼、鸡目之类的劣钱。鹅眼钱是六朝宋前废帝景和元年(465年)政府感觉铸钱吃力,便开放民间私铸的一种五铢钱。此钱无轮廓,钱形大小如鹅眼。《宋书・颜竣传》:“景和元年,沉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徐珂《清稗类钞・狱讼・徐福孙杀婶案》:“且性吝啬,觑鹅眼钱如轮轴然,邻有缓急,未尝拔一毛,直守财虏耳。”亦省称“鹅眼”。

第十二个称呼:腰缠

出自成语“腰缠万贯”。形容钱财很多,一般指个别人较为富有。成语解释腰缠:随身携带;贯:用绳索将一千文钱穿成一串。古代,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囊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盘缠”(同今天“腰包”之意),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

第十三个称呼:铜臭

如果骂一个人太爱钱,称之“充满了铜臭气”,“铜臭”自然成了贬义词。“铜臭”一词是怎么来的?这里引用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根据《后汉书・崔烈传》记载:东汉时,一名叫崔烈的人,用五百万钱买了个相当于丞相的司徒官职。由于司徒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掌握军政大权、辅助皇帝的最高长官,所以,人们虽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一天崔烈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意思是说,人们对我当上三公有何议论。崔钧据实相告:“论者嫌其铜臭。”这是“铜臭”一词的来历。

另一个典故:古时有一个官人退朝后,前去探望朋友,遇到和尚在他家做客,他不高兴离去。后来对朋友说:“你喜欢与穿鸟兽细毛做成夹袄的人做朋友吗,为什么?我不知道他聪明或愚笨,只是感觉他很臭。”朋友回答:“用鸟兽细毛做成的夹袄虽然臭,可只是外表,哪能与贪官的臭比?而贪官的臭,与你并肩站着,紧跟着你的踪迹向你奔来。你在中间,并未嫌他们臭,反而讥笑我和山野和尚交往?品德高尚的人认为蛙鸣更胜于高官出行的仪仗,我看穿粗糙毛料做成的夹袄之人更好于现在的高官!”

第十四个有趣称呼:不动尊

“不动尊”出自佛教语,即不动明王,亦泛指佛菩萨。因其不为生死、烦恼所动,世间所尊。中国古代,因佛像和钱均用铜铸,也多有称钱为“青铜”,或“铜”。称藏钱不用,如佛之安生不动,把钱叫做了“不动尊”。

第十五个称呼:钞票

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交易的扩大,当时使用的铁钱不能适应交易的需要,在成都有十余富商连保发行了一种信用票据,代替铁钱流通,被称作“交子”。后来朝廷纳入官办,将“交子”提升为国家信用,更方便了商品贸易的往来。至此,钞票被延续了下来。元朝的钞票叫“中统交钞”;到明代,钞票叫“大明宝钞”;清代咸丰年间,发行有“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合起来就叫“钞票”。钞票名称就是从这时叫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