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陶居瓷砖的质量怎么样?

陶居瓷砖以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先后获得ISO9001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中国建材工程建设推荐产品、中国名优品牌、环保陶瓷认证、中国建筑陶瓷知名品牌等认证及荣誉,自主研发的金属釉系列、原木系列、原生态系列、仿木地板系列、防静电系列等多款艺术砖产品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利陶居瓷砖系列齐全,涵盖了石材概念、布纹、皮纹、木纹、砂岩、板岩、繁欧、简欧、金属釉、全抛釉下彩等几大系列、多种规格,数千花色。花色、品质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前列

黄釉瓷器特征是什么?

汉代黄釉多有杂质,还不是一种纯正的黄釉,应该说可能仅仅是窑工们烧窑时因火候与配方的原因,偶尔出现的,属于一种偶然窑变的产物。就是因为这偶然窑变的原因,汉代黄釉陶,就颇有历史工艺价值。唐三彩、辽三彩上也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釉,也属于窑变之产物。

釉上彩瓷器有何特点?

釉上彩瓷器为瓷器彩绘方法之一,即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绘纹饰再经低温培烧。釉上彩为二次烧成,烧成温度在700℃ ~900℃之间。釉上彩受釉的化学影响很小,故其色彩能够牢固附着在釉上且不变色,彩料色彩广泛,可烧出任何能够调制出来的色彩,包括釉下彩不能烧出的鲜艳色彩。釉上彩的缺点是因彩绘于釉上,长时间的使用、摩擦会使色彩磨损甚至脱落,同时釉上彩含有铅,人们长期使用不利于身体健康。釉上彩工艺始见于 宋、金时期,是在传统的低温色釉基础上发展而来, 有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单色釉瓷器如何鉴定?

  中华号称瓷之国,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的越窑青瓷,因此可以说瓷器的装饰也始于作为单色釉的青瓷。中国民间青瓷工艺最典型的代表当属越窑和龙泉窑,两者是开创与发展的关系。

鸡首壶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这种造型出现于东晋晚期,以后逐渐流行。东晋晚期越窑瓷器出现了莲瓣纹,在南朝时成为主要纹饰。
  有些器物上装饰有小而密集的褐彩。

龙泉窑是在唐代越窑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如玉似冰”,好似“千峰翠色”,从而成为青瓷生产工艺史上的艺术巅峰。处于南宋鼎盛时期的龙泉青瓷,显示了独特的魅力:釉层肥厚如凝脂似碧玉,有月白、豆青、淡蓝、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等。
  其中尤以作为龙泉青瓷两种基本色调的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

我国的白瓷起源于北方地区,尤以唐、宋时邢窑、定窑最为闻名,在唐代时与南方的越窑青瓷有“南青北白”之说。在宋代的五大名窑中:汝、官、哥、钧窑都以釉色取胜,只有定窑以刻花、印花见长。定窑刻花风格主要受北方耀州窑影响,采用侧锋深刻,刀法流畅、犀利,具有浅浮雕效果。
  

明代时,德化窑烧制出胎质致密,胎釉浑然一体的高质量白瓷而闻名天下。德化白瓷胎釉洁白细腻,部分产品透光呈现粉红色,俗称“孩儿红”。釉色主要有乳白色、猪油白色、象牙色和白中泛青等几种色调。而明代德化窑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艺匠们,更是把德化白瓷瓷塑工艺技术推向了巅峰。
  当时的欧洲人把德化白瓷称作“中国白”。

影青瓷又称青白瓷,青白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两色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釉面莹润如冰,胎腻质细,体薄透光。青白瓷创烧于北宋前期,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代表。

单色釉瓷器(塑)因为出现于越窑,因此在古玩行内称“老窑口”。
  其他比较著名的窑口还有邢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而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最为稀有。

老窑真品一般表面光滑莹润,有部分真品因为当时烧制时,胎釉结合不好,加之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出土后有剥釉现象,手感毛糙,但仔细观察器物表面可以发现,剥落下来的釉都是顺着开片的纹路掉落的,而做旧的剥釉现象是用小锤轻轻敲击器物表面造成的,敲落釉面时难免伤及胎体,且剥落处大多在瓷器(塑)身上、底部等容易下手的部位。
  

仿品做旧时大多要用氢氟酸来处理釉的表面,或用高锰酸钾涂抹釉面,仿品浸泡在氢氟酸中,酸液会把器物浑身上下,里外都腐蚀,所以仿品上下里外的光泽度大多一样,而真品在使用中,手柄、器身、底部较易有磨损,埋藏在地下的过程中,器物外部比内部容易有腐蚀。
  

宋元时期的瓷器(塑)造型比较古朴,瓷塑人物造型受中国绘画的影响,讲究意境而不太注重写实,有一种不求形似只传神韵的艺术境界,这是仿品难以描摹的,仿品的制作者接受现代艺术的科学训练,造型有一种西方雕塑倾向,难以达到宋元时期的古朴韵味。而毫无雕塑功底的仿品就像魏晋时期的明器,毫无宋元时代特征,令人一目了然。
  

宋元影青釉瓷器(塑)特点是釉色在青与白之间,有的青中泛白、有的则白中闪青,釉面光洁,莹润如玉;瓷器(塑)胎质洁白细腻,塑壁较薄,弹敲声音如磬;其上多以刻花、划花及印花为装饰,但不施其他釉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