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四铢半两有母钱吗
一、汉代四铢半两有母钱吗
汉代四铢半两没有有母钱。半两钱用的是范铸法,不可能有母钱,他所谓的精美秦半两,就是很常见的西汉四铢半两钱。
二、汉武帝经济上实行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他汉武帝的是统一的,那个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收回了,就是那个诸侯的造币权,鼻塞鼻血收归国有。
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是汉初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文治武功,显赫一生,与秦始皇同被后人并称“秦皇汉武”,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汉武帝的思想积极进取,具有前瞻性,为朝廷、社会带来了新思维,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也包括对货币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汉初郡国铸币出现失控,放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登基时,虽然延续“文景之治”有过的一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由于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从事冶铁、铸钱、煮盐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至国家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困局。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汉武帝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打击大贾商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由此他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
武帝刘彻登基时,正在继续流通文帝时推行的四铢半两钱。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就当时流通的半两钱名不符实,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以实现秦汉时期常称钱币“重如其文”为由,下令销毁四铢半两钱,新铸“三铢”钱。这是汉武帝的第一次币制改革,虽没有取得了多少成就,但这次成功地突破了自秦始皇推行“半两”以来凡钱称“两”的规矩,开创了钱币称作“铢”的新时代。
三铢钱推行不久就感觉到这种钱太轻,造成钱轻物贵,汉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又将三铢钱废掉,重新推行四铢半两钱。这不能认为是倒退,而是汉武帝的又一次钱币变革,是汉武帝看到了简单地推行“重如其文”三铢钱行不通,暂时再重行半两钱,以求更符合社会需要的钱币。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军资耗费巨大,国库严重亏空,而那些富商大贾却无关痛痒。据《汉书》记载:豪门富室“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种困”。于是汉武帝与朝廷公卿官员们研究决定改换钱币策略,打击那些为富不仁、兼并土地、不顾天下安危的豪富,以此来充实国库财政。由此武帝施展了第三次钱币改革措施,即造皮币和白金币。皮币是用一种珍贵的白鹿皮作币材,一尺见方,四周绣有彩边,值40万,用于王室朝觐聘享。这种大额虚价的皮币,是我国古代纸币的先驱。白金币是银锡合金,分为圆形龙币、方形马币、椭圆形龟币,分别值三千、五百、三百,是我国历史上由中央王朝铸造的最早的银铸币。
但是,货币品种的众多和复杂,阻碍了商品的正常交换,所以到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又下令郡国铸造五铢钱,废除了实际重量仅三铢的半两钱,展开他的第四次币制改革。五铢是在摒弃以前行三铢钱、四铢半两钱的弊病中推出的。为免去流通中钱币仅重三铢的不便,在传统的“重如其文”的理念下,将法定钱币提高到了五铢。而且基于冶金技术的提高,在钱面置外郭,将平背改变为背置内外郭形式。目前已经得到全世界学者的共识:凡金属货币的重量,在4克左右是最适合使用的。可见这次币制改革的意义所在。这次改革只是规定了钱币的名称和基本形制,依旧由郡国铸造,一般称之为郡国五铢。郡国五铢沿袭半两的加工程序,钱币铸出后只是简单的掰断钱树,或者只用简单工具清除一下毛边。郡国铸钱,必然参差不齐,容易发生盗铸。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为避免伪钱泛滥影响国家的税赋收入,汉武帝又进行第五次币制改革,命京师钟官专门铸造一种边缘磨砺成色泽紫红的精美五铢,史称“赤仄五铢”。经过精加工的赤仄五铢很容易与郡国五铢区分,朝廷硬性赋予了赤仄五铢高昂的币值,以一枚赤仄五铢当五枚郡国五铢,并规定凡缴纳税赋和官府用钱一定要用赤仄五铢。虽然朝廷赋予了赤仄五铢高附加值,但磨边的技术含量并不十分出众,引发民间将郡国五铢旋边改造,充当赤仄,造成赤仄难辨正身之态,因此不久便也废除了。
西汉王朝的屡次改币,始终不能达到禁止私铸伪钱的效果,特别是汉武帝即位以来的几次改币,商人们利用币制改革之机囤积取利,严重影响了西汉王朝的财政收入,使货币铸造权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在“外事四夷,内兴功利”的情况下,西汉王朝又急需设法开辟财源以应付其大量财政开支,于是控制货币铸造权便成为西汉王朝的当务之急。
我不知道。
三、老师叫我们查古代的钱币,要有朝代和图.大家帮帮忙吧!
西周
铜贝、原始空首布
春秋
晋:空首布
战国
齐:齐刀、齐圆钱三种
燕:明刀、针首刀、齐明刀、一化、明化、明四、方足布
秦:重一两十四铢、两锱、文信、长安、半两
楚:印子金、连布、殊布当十、蚁鼻钱
赵: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直刀、圆钱
韩:锐角布,方足布
魏:桥足布、方足布、圆钱
中山:大尖首刀
东周:东周圆钱、东周方足布
西周:西周圆钱
西汉
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 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
少帝(刘恭) 前187~前184 八铢半两
少帝(刘弘) 前183~前180 五分钱(六铢半两)
文帝(刘恒) 前179~前157 四铢半两
景帝(刘启) 前156~前141
武帝(刘彻) 前140~前87 三铢、郡国五铢、 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 昭帝五铢
废帝(刘弗贺)前74
宣帝(刘询) 前73~前49 宣帝五铢、小五铢
元帝(刘大) 前48~前33 四出五铢
成帝(刘骜) 前32~前7
哀帝(刘欣) 前6~公元1
平帝(刘刊) 公元1~公元6
(刘婴)公元6~公元8
新
王莽 9~20 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
更始帝(刘玄) 21-23 更始五铢、
公孙述
铁半两、铁五铢
东汉
光武帝(刘秀) 23~57 建武五铢
明帝(刘庄) 58~75 五铢
章帝(刘怛) 76~87 五铢
和帝(刘肇) 88~105 五铢
殇帝(刘隆) 106~106 五铢
安帝(刘佑) 107~125 五铢
少帝(刘懿) 125 五铢
顺帝(刘保) 126~144 五铢
冲帝(刘炳) 144~145 五铢
质帝(刘缵) 146~146 五铢
桓帝(刘志) 147~167 五铢
灵帝(刘宏) 168~189 五铢、中平四出五铢
废帝(刘辨) 189
献帝(刘协) 190~220 五铢、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魏
文帝(曹丕) 220~226
明帝(曹睿) 227~239 魏五铢
齐王(曹芳) 240~254 魏五铢
高贵乡公 254~260
元帝(曹奂) 260~265
吴
大帝(孙权)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会稽王(孙亮) 252~258
景帝(孙休) 258~264
末帝(孙皓) 264~280
蜀
昭烈帝(刘备) 221~223 蜀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 223~263 直百五铢、直百、直一
西晋
武帝(司马炎) 265~290
惠帝(司马衷) 290~306 西晋五铢
怀帝(司马炽) 306~313
愍帝(司马邺) 313~316
东晋
元帝(司马睿) 317~322
明帝(司马绍) 322~325 沈充造“沈郎五铢”
成帝(司马衍) 325~342
康帝(司马岳) 342~344
穆帝(司马聃) 344~361
哀帝(司马丕) 361~365
海西公(司马奕) 365~370
简文帝(司马昱) 370~372
孝武帝(司马曜) 372~396
安帝(司马德宗) 396~418
恭帝(司马德文) 418~420
后赵
石勒铸:丰货
成汉
李寿铸:汉兴
北凉
沮渠蒙逊铸:凉造新泉
夏
赫连勃勃铸:大夏真兴
宋
武帝(刘裕) 420~422
少帝(刘义符) 422~424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四铢
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前废帝(刘子业)465 永光、景和 两铢、永光
明帝(刘阈) 465~472
后废帝(刘昱) 472~477
顺帝(刘准) 477~479
南齐
高帝(萧道成) 479~482
武帝(萧赜) 482~493 刘悛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明帝(萧鸾) 493~498
东昏侯(萧宝卷) 498~501
和帝(萧宝融) 501~502
梁
武帝(萧衍) 502~549 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简文帝(萧纲) 549~551
元帝(萧绎) 552~554
敬帝(萧方智) 555~557 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陈
武帝(陈霸先) 557~559
文帝(陈倩) 560~566 天嘉五铢
废帝(陈伯宗) 567~568
宣帝(陈顼) 569~582 太货六铢
后主(陈叔宝) 583~589
北魏
道武帝(拓跋)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寿) 423~452
文成帝(拓跋睿) 452~465
献文帝(拓跋弘) 466~471
孝文帝(元宏) 471~499 太和五铢
宣武帝(元恪) 500~515 永平五铢
孝明帝(元诩) 516~528
孝庄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铢
长广王(元晔) 530-531
节闵帝(元恭) 531
安定王(元朗) 531~532
孝武帝(元修) 532~534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小样永安五铢
西魏
文帝(元宝炬) 535~551 大统五铢
废(元钦) 551~554
恭帝(元廓) 554~557
北齐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铢
废帝(高殷) 559~560
孝昭帝(高演) 560~561
武成帝(高湛) 561~564
后主(高纬) 564~577
幼主(高恒) 577 承光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 557 五行大布
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帝(宇文邕) 560~578 永通万国、北周布泉
宣帝(宇文) 578~579
静帝(宇文衍) 579~581
隋
文帝(杨坚) 581~604 置样五铢、五铢白钱、隋五铢
炀帝(杨广) 604~617 隋五铢
恭帝(杨侑) 617~618
唐
高祖(李渊) 618~626 开元通宝
太宗(李世民) 626~649 开元通宝
高宗(李治) 649~683 开元通宝、乾封泉宝
中宗(李显) 684 开元通宝
睿宗(李旦) 684~690 开元通宝
则天皇帝 690~705 开元通宝
玄宗(李隆基)712~756 开元通宝
肃宗(李亨) 756~762 开元通宝、乾元重宝
代宗(李豫) 762~779 开元通宝、大历通宝
德宗(李适) 779~805 开元通宝、建中通宝
顺宗(李诵) 805 开元通宝
宪宗(李纯) 805~820 开元通宝
穆宗(李恒) 820~824 开元通宝
敬宗(李湛) 824~827 开元通宝
文宗(李昂) 827~840 开元通宝
武宗(李炎) 840~846 开元通宝、会昌开元通宝背有: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字共23局种,为各铸地州名。
宣宗(李忱) 846~859 开元通宝
懿宗(李y) 859~873 开元通宝、咸通玄宝
僖宗(李儇) 873~888 开元通宝
昭宗(李晔) 888~904 开元通宝
哀宗(李祝) 904~907 开元通宝
史思明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后梁
太祖(朱全忠) 907~910 开平元宝
末帝(朱友贞) 911~923
后唐
庄宗(李存裕 923~926
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元宝
闵帝(李从厚) 934~935
后晋
高祖(石敬塘) 936~944 天福元宝
出帝(石重贵) 944~947
后汉
高祖(刘知远) 947~948 汉元通宝
隐帝(刘承佑) 948~951
后周
太祖(郭威) 951~954 周元通宝
世宗(柴荣) 954~960
刘仁恭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前蜀
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南唐
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南唐开元
南汉
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蜀铸
广政通宝、大蜀通宝
闽
开元通宝背闽、福铅钱、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吴越
铅开元
楚
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北宋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宋元通宝
太宗(赵光义) 976-997 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真宗(赵恒) 998~1022 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祥符通宝、天僖通宝
仁宗(赵祯) 1022~1063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英宗(赵曙) 1064~1067 治平元宝、治平通宝
神宗(赵顼) 1068~1085 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哲宗(赵煦) 1086~1101 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徽宗(赵佶) 1101~1125 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钦宗(赵桓) 1126~1127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李顺
应运元宝、应感通宝
南宋
高宗(赵构) 1127~1162 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孝宗(赵眷) 1163~1190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光宗(赵敦) 1190~1194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宁宗(赵扩) 1195~1224 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
理宗(赵昀) 1225~1264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度宗(赵基) 1265~1274 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
恭宗(赵显) 1275
端宗(赵显) 1276~1278
帝丙(赵丙) 1278~1279
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太宗(耶律光) 926~947 会同通宝
世宗(耶律阮) 947~951 天禄通宝
穆宗(耶律Z) 951~969 应历通宝
景宗(耶律贤) 969~982 保宁通宝
圣宗(耶律隆绪) 982~1031 统和通宝
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4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 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毅宗(李谅祚) 1048~1067 西夏文福圣宝钱
惠宗(李秉常) 1067~1086 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崇宗(李乾顺) 1086~1139 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桓宗(李纯佑) 1193~1206 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皇建元宝
神宗(李顺顼) 1211~1223 光定元宝
献宗(李旺) 1223~1226
末帝 1226~1227
金
太祖(完颜阿骨打) 1115~1123
太宗(完颜晟) 1123~1135 天辅通宝
熙宗(完颜dan) 1135~1149 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海陵王(完颜亮) 1149~1161 正隆通宝
世宗(完颜雍) 1161~1189 大定通宝
章宗(完颜景) 1189~1208 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卫绍王(完颜永济) 1208~1213 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宣宗(完颜洵) 1213~1223 贞佑元宝、通宝
哀宗(完颜守绪) 1223~12324
末帝 (完颜承麟)
伪齐刘豫
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元
世祖(忽必烈) 1260~1294 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成宗(铁穆耳) 1294~1307 元贞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武宗(海山) 1308~1311 至大通宝、大元通宝、国宝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1320 皇庆元宝
英宗(硕德八剌) 1321~1323 延佑元宝、通宝
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1323~1328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天顺帝(阿速吉八) 1328 泰定通宝、元宝
文宗(图贴睦尔) 1328~1329
明宗(和世剌) 1329~1332
宁宗(懿麟质班) 1332
顺帝(妥欢贴睦尔) 1333~1368 至元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元末义军
大周 张士诚 1353 天佑通宝
大宋 韩林儿 1355 龙凤通宝
天完 徐寿辉 1358 天启通宝、天定通宝
汉 陈友谅 1360 大义通宝
吴王 朱元璋 大中通宝
明
太祖(朱元璋) 1368~1398 洪武通宝
{帝(朱允桑 1399~1402
成祖(朱棣) 1403~1424 永乐通宝
仁宗(朱高炽) 1425 洪熙通宝
宣宗(朱瞻基) 1426~1435 宣德通宝
英宗(朱祁镇) 1436~1449
景宗(朱祁钰) 1450~1457
英宗(朱祁镇) 1457~1464
宪宗(朱见深) 1465~1487
孝宗(朱佑堂) 1488~1505 弘治通宝
武宗(朱厚照) 1506~1521
世宗(朱厚璁) 1522~1567 嘉靖通宝
穆宗(朱载厚) 1567~1572 隆庆通宝
神宗(朱翊钧) 1573~1620 万历通宝
光宗(朱常洛) 1620 泰昌通宝
熹宗(朱由校) 1621~1627 天启通宝
毅宗(朱由检) 1628~1644 崇祯通宝
李自成
永昌通宝
张献忠、孙可望
大顺通宝、西王赏功、兴朝通宝
南明
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三藩
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
太祖(努尔哈赤) 1616~1626 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太宗(皇太极) 1626~1643 天聪汉钱
世祖(福临) 1644~1661 顺治通宝
圣祖(玄烨) 1661~1722 康熙通宝
世宗(胤G) 1723~1735 雍正通宝
高宗(弘历) 1736~1795 乾隆通宝
仁宗(琰) 1796~1820 嘉庆通宝
宣宗(F宁) 1821~1850 道光通宝
文宗(奕伫) 1851~1861 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穆宗(载淳) 1862~1874 同治通宝、重宝
德宗(载 1875~1908 光绪通宝、重宝
(溥仪) 1909~1911 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实在太多了 盛世开元泉社
古泉园地
龙城金币网
钱币天堂
豫泉论坛
还有很多博物馆的馆藏精品
非常全面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