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工具是怎样雕刻石像的?
一、古代没有工具是怎样雕刻石像的?
主要要用石头去雕刻。
二、石雕的特点是什么知道的说说
石雕是石造型艺术的一种。也称为石材雕刻。
主要特点:
1. 石雕结实、耐风化
2. 石雕它讲究造型逼真,手法圆润细腻,纹式流畅洒脱。
3. 石雕款式丰富、造型创意多样化。
三、大理石的基本简介
大理石
拼音:dà lǐ shí 中文名:大理石
英文名:Marble 化学式(主要成分):CaCO₃
相对分子质量:100 化学名称:碳酸钙
大理石的名称源于其盛产于中国云南大理而得名。
大理石磨光后非常美观。主要用于加工成各种形材、板材,作建筑物的墙面、地面、台、柱,还常用于纪念性建筑物如碑、塔、雕像等的材料。大理石还可以雕刻成工艺美术品、文具、灯具、器皿等实用艺术品。
根据大理石的品种划分,命名原则不一,有的以产地和颜色命名,如丹东绿、铁岭红等;有的以花纹和颜色命名,如雪花白、艾叶青;有的以花纹形象命名,如秋景、海浪;有的是传统名称,如汉白玉、晶墨玉等。因此,因产地不同常有同类异名或异岩同名现象出现。
本款石性主颜色为:多色、主观属性为:花纹,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易于加工,随着经济的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用量越来越大,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规模开采、工业化加工、国际性贸易,更使装饰板材大批量地进入建筑装饰装修业,不仅用于豪华的公共建筑物,也进入了家庭的装饰。还大量用于制造精美的用具,如家具、灯具、烟具及艺术雕刻等。有些还可以作耐碱材料。在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石、边角余料也常用于人造石、水磨石、石米、石粉的生产,可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行业的填料。
四、古建筑牌楼檐顶边像翅膀的石雕是什么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
五、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中心作品是什么? 它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其艺术特色怎样?
名称:马踏匈奴
作者:佚名
时间:公元前117年(西汉时期)
材质:花岗岩
规格:高168厘米,长190厘米
原藏地: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
马踏匈奴-简介
西汉时期的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约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著名的将军,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奴侵扰,六战六捷,为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但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在他死后,得到了汉武帝的厚葬。
现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均以 花岗岩 雕成,以动物形象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战斗生涯的艰苦。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年代久远,是整个陵墓总体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于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作品以其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
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 象征 。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 陵墓雕刻 作品的典范之作。
西汉雕刻。霍去病墓石刻之一。是这组石雕群的主像。作品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群雕中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武夫露出绝望的神情,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 构图别具匠心, 造型特征鲜明。马的腿粗而坚实,犹如四根巨大石柱,与马身浑然一体,构成永久性的 柱石建筑 感。由于象征手法的运用也使它具备了浪漫的特色,使观者联想的领域更加开阔。
六、简述汉代霍去病石刻的艺术风格
汉代霍去病石刻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
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
扩展资料:
建筑特点
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便撒手西归。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一带战无不胜,威震匈奴。
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
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霍去病墓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