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顺治时期瓷器(顺治瓷器的龙纹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瓷器有哪些特征?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二、清朝顺治时期面积?

清朝面积最大的时候是在道光统治时期,是在1820年,这一年清朝的面积达到了顶峰。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南达南沙群岛。当时的面积为1316万平方千米,比现在多356万平方千米。这庞大的领土让清朝有了很大的纵深,首都也更加安全。那么,当时的清朝比现在多了哪些地方呢?

首先就是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丢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时沙俄趁机入侵清朝,占领了不少土地。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朝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有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我国和俄国的分界线是黑龙江,当时是外兴安岭。现在的图们江的入海口不属于我国,当时整个靠近太平洋沿岸都是我国的领土,不存在出海口问题。

其次是外蒙古地区。清朝末期,沙俄的势力开始进入到外蒙古。清朝灭亡后,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开始独立。虽然民国不承认,但在苏联的支持下,外蒙古独立可以说成了事实。这一块一共是156.5万平方千米。不过还不仅如此,1914年,沙俄还占领了唐努乌梁海,一共16.8万平方千米。这两个地方加起来一共为173.3万平方千米。

再者就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俄国趁机占领的。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要知道清朝之前是占有巴尔喀什湖的,这对边界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西北缺水,这个地方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占有了这里就能占有西北光大地区。除了这里还有就是伊犁地区。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时候,沙俄也趁机进入新疆。阿古柏失败的时候,沙俄还占有着伊犁地区。为了收复伊犁,清朝费劲了心思。最后虽然收复了伊犁,但还是用土地交换作为代价。

还有就是西部帕米尔高原地区。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地区。清朝把帕米尔的河谷地带分成了八个,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八帕。后来什库珠克帕米尔、萨雷兹帕米尔、阿尔楚尔帕米尔、大帕米尔、小帕米尔这五帕以及郎库里帕米尔的一部分被俄国所占,瓦罕帕米尔被英国所占,留下的郎库里帕米尔的一部分和塔克敦巴什帕米尔仍属我国。苏联解体后,那些被占领的地方归了中亚等国。

最后就是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很失去的地方绝大多数和英国、法国有关。首先是拉达克地区,这个地方有4.5万平方千米,后来被英国占领。还有著名的麦克马洪线,这条线让我们失去了十几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现在的藏南有9万平方千米,还有和云南边界很多地方。这些都是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占领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法国占领越南的时候占领的,相对于英国占领的来说并不是很多。

三、为什么没有顺治的瓷器?

有顺治的瓷器,不过稍微少一些,因为是清朝刚入关,战乱尚未停止。

四、同治时期瓷器?

你的是同治年间苏府藏宝的粉彩瓶,但是整个瓷器一点同治年间粉彩的风格也没有,做功一般,尤其是画工不能让人恭维,人物的造型、颜色涂画非常差,是一件近代仿制的粗制品,没有任何收藏价值。

他与真品的苏府藏宝的粉彩瓶差的太厉害。谢谢

五、顺治青花瓷器砂底特征?

胎釉 顺治时期青花瓷制作使用了浙料和石子青,出产青花胎质疏松、粗糙,胎体厚重,个别胎质较细密坚韧;青花颜色呈现正蓝色或深沉、晕散的墨蓝色;釉层 稀薄。

纹饰 顺治时期青花瓷纹饰多为花鸟、山水、瑞兽、芭蕉、云气等,画面布局丰满,其中大盘的口沿出常画有一青花线圈,再在青花线圈内绘制主题纹饰;小盘则 多在盘面的一侧绘一片梧桐叶,另一侧则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的皆秋”等诗词。

装饰手法有勾勒、平涂、渲染和线描相结合的手法。

器形 顺治时期青花瓷器形较少,主要有炉、瓶、碗、罐、觚、小盘、大盘等。罐、瓶、觚、大盘等纹饰布局丰满,并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瓶、觚多为平 砂底,碗、盘、罐底部多见缩釉现象,底足有粘砂,此外碗的底足还有跳刀痕迹。

款识 顺治时期官窑青花瓷款识多为纪年款,如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大明顺治年制,祭器多为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等,还有玉堂佳器、百花 斋等篆书款。

六、顺治时期发行的铜币有几种?

共41种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二”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

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

七、顺治时期圣旨价值怎么样?

所谓“圣旨”,是古代一系列由皇帝下发的公文统称。由于下发者身份特殊,加之许多文艺作品的着力渲染,让现代人觉得“圣旨”在诸多文物中价值特别尊贵。而某些地方在发现了存世的圣旨之后,也会出于不同考虑,刻意强调其文物价值。

事实上,作为一种文物,存世的圣旨确实有较高的历史与考古价值,但是其价值与同时期其他历史文档相比,也难说就高到了哪里去。由于历代行政文件制度不同,加之本身保管不易,元代以前的圣旨存世较少,价值相对较高。而如今存世较多的明清两代圣旨,相比之下就常见一些。

八、顺治时期五彩的特点?

顺治时期的五彩瓷器明显带有从明代向清代过度的风格,在造型、纹饰上与青花瓷器有诸多类似。纹饰以花卉题材为主,除花卉纹外,还有人物、动物等纹饰。动物纹比例较大,多占满器物的整个空间。顺治到康熙早期,常见用红彩在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画出各种锦地纹饰,是这时期五彩瓷器装饰的特点,口部多饰酱色也是顺治五彩瓷器的特点。

九、顺治时期八旗旗主?

八旗始于1584年,成于1615年。

八旗最初是来自于1584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后所创的以黑旗为军旗的“黑旗军”,后在他统一建州三卫后,并又在黑旗军的基础上建立了另外一支以红旗为军旗“红旗军”,并有努尔哈赤亲自率领,而黑旗军则交有其弟舒尔哈齐指挥统领。后在1601年,因努尔哈赤的势力极具扩张,遂又将黑旗军和红旗军改编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和正蓝旗四旗。

1615年努尔哈赤几乎统一了整个女真部落,而手下的军队也达到了四五万人,同时此时的四旗权利也过于集中,为了防止这些旗主影响到努尔哈赤的统治,随即他又将这四旗改编成八旗,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和镶红旗。自此八旗遂称定制,终清一朝都未有改变。

而此时这八旗除了正黄旗和镶黄旗是努尔哈赤亲自担任旗主外,剩下的六旗旗主分别是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及镶蓝旗主阿敏。

皇太极时期的八旗。

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逝世,由其第八子皇太极继承其后金汗位。而皇太极继承汗位后,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利,他并借口将多铎的正黄旗改色为正白旗,而将原属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改为正黄旗。后又将阿济格统领的镶黄旗改色为镶白旗,并借口又夺走了杜度的镶白旗旗主一职,改有其子豪格担任,并改色为镶黄旗,就在这样的操作下,皇太极得以顺利的掌控了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成为名正言顺的大金大汗。而后不久因正白旗和镶白旗实力过大,再加上阿济格又是一位功劳甚高的大将,随即皇太极找了一个借口将阿济格的镶白旗给了当时仅有14岁的多尔衮。

1628年,因多尔衮征讨蒙古有功,随即皇太极将他与多铎的旗主对调,多尔衮成为正白旗旗主,而多铎则成为镶白旗主。

1630年,原镶蓝旗主阿敏因在与明朝名将孙承宗的对抗下不战而逃,被皇太极囚禁。其镶蓝旗也交有皇太极的弟弟济尔哈朗统帅。

1635年,原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死后被人揭发有谋反之嫌,其子继承的正蓝旗被皇太极借口收回。后皇太极将正蓝旗与自己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全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而豪格统帅的镶黄旗,被再次改色为正蓝旗,并获得了原正蓝旗旗下的5个牛录,大概1500位满洲士卒。

1638年,原镶红旗旗主岳托去世,由其长子罗洛浑继承镶红旗旗主。

而之后皇太极时期的满洲八旗基本已成定制,除了皇太极亲自担任正黄旗和镶黄旗两旗旗主,剩下的六旗旗主分别是正白旗旗主多尔衮、镶白旗旗主多铎、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正红旗旗主代善和镶红旗旗主罗洛浑。

皇太极死后的八旗。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后,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为大清皇帝。刚开始登基的顺治帝并不实权,大清的朝政大权都掌控在多尔衮的手中。1648年,原正蓝旗旗主豪格被多尔衮陷害而死,正蓝旗也被多尔衮所得,后他将正蓝旗与自己的正白旗混编重组,组建成了全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并有多尔衮亲自掌控这两旗,而原镶白旗则改色为正蓝旗,原镶白旗旗主多铎就变成了正蓝旗旗主。

1646年原镶红旗旗主罗洛浑去世,由皇太极第五子继承镶红旗旗主。

1648年原正红旗旗主代善去世,由其第七子满达海继承为正红旗旗主。

1649年原正蓝旗旗主多铎去世,由其第二子多尼继承为正蓝旗旗主。

1650年多尔衮去世后,正白旗和镶白旗就被其养子多尔博所统领。但是顺治帝亲政之后,多尔博被勒令认祖归宗,于是正白旗和镶白旗就成无主之旗,而顺治就趁机掌控了正白旗,另一个镶白旗则还给了豪格的长子齐正额,自此顺治帝成为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三旗的旗主。

1652年原正红旗旗主满达海去世,由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为正红旗旗主。

1661年原正蓝旗旗主多尼去世,由多铎第五子多尔博继承正蓝旗旗主。

而自顺治帝以后清朝的八旗已基本固定化,八旗中的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三旗有皇帝亲自掌控,称“上三旗”,其余的五旗则有清朝的宗室王公掌控,称“下五旗”。之后上三旗主要就是负责皇帝的安全是为亲兵,担任皇宫的警卫任务,而下五旗则驻守京师及各地,负责拱卫整个大清江山的安全。

十、顺治官窑青花瓷器底足特征?

器物底足部位多不施釉,工匠挖足留下跳刀现象。如果是平底,则留下浅浅的平行镬纹,底足的边沿切一刀,形成削边足。

有的将足沿修琢得圆润光滑,像泥鳅的背脊,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泥鳅背,顺治瓷器的泥鳅背相对要浅一些,足沿要矮一些。

到了康熙时代,圈足在切一刀后,修成的泥鳅背,比顺治泥鳅背高一些,精细一些,工艺上也更规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