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胎釉石英大(瓷器的胎釉)
一、如何从胎釉鉴别瓷器真伪?
从高古瓷看,古瓷的胎一般较粗而且较干,同等重量下古瓷手感觉较轻,新瓷有压手感,古瓷釉润有汗满全体,光色柔润亮丽不刺眼看似一片水光披,即所谓老瓷如新,新瓷温润度较差,手感较凉所谓烫手是也,何谓高古瓷,是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的,一般是指元代以前唐宋时期的瓷器为高古瓷器。高古瓷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含富蓄内致敛之美,而不像明清瓷.通纹饰图案及色彩来表现直观的美感,宋及以前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远比元明清等时期的青花瓷器的内含要深沉的多,如柴窑瓷之雨过天青色,它体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柴荣远大的思想抱负,定窑瓷那俭洁洗练的线条,薄如纸声如馨,明如镜,则体现了古代工匠技艺的鬼斧神功,汝窑瓷优雅的艺术造型,官哥瓷器的冰裂纹开片体现的是宣政间天降祥瑞,而贪蓄有典的特征。
二、怎样从胎釉判断瓷器产地?
从胎釉判断瓷器产地要领是把握各窑口陶瓷的工艺特征及胎釉等特征。因各地窑场均使用本地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原料,且烧成工艺不同,故胎釉特征均不相同。
三、瓷器的胎釉都有哪些特征?
瓷器的胎质。大致而言,宋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质多粗;底不露胎之器,瓷质一般
较好,通常有支钉痕。元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质较粗。明初瓷器底足露胎,瓷质较细;明代中后期有款瓷器底足大多挂釉
,也有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也有底足露胎的。清三代瓷器与明代瓷器相仿;清中叶以后, 瓷器底足露胎的情况就很
少见了。
无论任何时代的瓷器器皿,即便施满釉,仍能在圈足的边沿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看出胎质火化的呈色。例如元代瓷胎
大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大多白洁细腻而且杂质很少,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
胎质成色能够反映出胎土的配料,如宋代龙泉窑生产的粉青、梅子青,其胎色为白中带灰,就是采用了瓷石加紫金土的配
方。如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就是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瓷胎的洁白细腻程度和杂质的多少,能够反映出瓷器生产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比如明代永乐、宣德的砂底器皿,因其选
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精细,虽然难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元瓷底足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摩多有
温润细腻之感。明末清初的砂底器以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就达不到永乐、宣德瓷那般细腻温润,显得粗糙。又比如明代成化瓷
质一向以细润纯洁著称,前人形容为“如脂似玉”,其底足却有米黄色的斑点,人称“米糊底”。
时代进步能够提高瓷胎的质量,而原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瓷器的胎质质量。如明代嘉靖窑瓷器瓷质比不上成化、弘治瓷,主
要原因还是景德镇附近生产瓷器的优良瓷土“麻仓土”已经用完。“奈饶土渐恶,较之往日大不相侔”(《博物要览》)。当
然,同样是景德镇的瓷窑,同一时代所用的瓷土也不尽相同,因为周围的瓷土也有质量高低之分,有的细腻滑润,有的细而
不润。采用好的瓷土,造出的瓷器瓷胎质量肯定不会差。所以,通常好的瓷土都被官窑所占用。又如明代福建德化窑的胎料
好,是因为用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因而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质致密,透光度十分良好。
在鉴别有些瓷器瓷胎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宋、明、清有些瓷器是采用裹足支烧而足不露胎,有些因受窑火影响而使露
胎颜色发生变化,如所谓“紫口铁足”。这类瓷器的瓷胎断面内与外的颜色是并不相同的。
又如永乐、成化的脱胎瓷、斗彩瓷一类的薄胎器,因器物精细,露胎处极为细小,是较难辨别瓷胎的颜色的。许多传世品,
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外界诸如空气、水分的侵染,或者手摸盘弄,也难以辨别胎体的本来颜色。遇到这类瓷器,还需要采用一
些辅助方法,如瓷器上手,掂掂重量,听听声音,可以鉴别胎体——瓷胎声音清脆,有金石声,说明火候高;缸胎体重而且
坚硬,声音较沉;浆胎体轻而松软,声音发糠。
一般说来,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等瓷胎均较元瓷为轻,而宣德瓷又比永乐为重,正德瓷又比成化、弘治瓷为重。
瀚林文化博物馆针对从:如何从胎釉的特征鉴定瓷器之-----------瓷器的胎质为课题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研究
讨论,在讨论中考古文史专家组大概其结论之意为:
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如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
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难能可贵的特点,可是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若不参照其他方面的特色,
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则往往失于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里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窑裂、漏釉、缩釉、夹扁的缺
陷;永乐白釉器皿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
康熙郎窑红釉则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汤底”“苹果青底”等特征。这些都是后世仿品难于仿效之处。
至于明代景德镇官窑的釉质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窑釉质则有紧密之感,不过是就一般而论,当然也有例外,而且后世
的仿品在这方面更不乏乱真之作。
这个是我之前学习的时候看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最近我在了解建盏的知识,有份资料也你可以看看建盏知识
四、瓷器底足护胎釉特征?
1.火石红 火石红中的锈黑点,看上去有滋润感,自然感,不干燥,在40倍放大器或阳光下能看到有有五彩哈蜊光。
2.修胎刀痕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3.露胎胎骨 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4.粘砂现象 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五、50年代瓷器胎釉特征?
五六十年代的器型主要是以仿古为主,讲究端庄、古朴和素雅。慢慢又加上一些创新,比如,添加多样的耳饰,以及浮雕、镂空透雕。
造型规格的高度有5公分左右的,也有40--60公分左右的。虽然前期的大部分产品较为粗糙,胚体厚重,有的略显笨拙,但是胎质比较细腻,也有很高的密度,胎质一般为白色、灰色和深灰色。底部的护胎釉一般呈深褐色,有的呈现较强的“铜口铁足”感。
六、西夏瓷器胎釉及底足特征?
西夏瓷器的风格与中原明显不同,西夏瓷器反映了西夏党项族人的生活与习俗,而且从瓷物表现出当地民族宗教信仰。
西夏瓷器的釉面: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西夏瓷釉色有白釉,青釉,黑釉,褐釉,酱釉,紫釉,茶叶未釉等,普遍呈现釉层凝厚光亮特点。西夏瓷以白釉和黑釉多见。白釉淘洗较精,三氧化二铁含量仅为0.66%,提高釉的透明度。西夏瓷普遍白中闪黄,这于烧制过程中使用燃料有关,用煤火焰较短,窑内极易形成氧化焰,呈现出白中闪黄之色。
西夏瓷器的底足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
七、枢府釉瓷器的胎釉特征?
枢府瓷又称卵白釉,
胎釉特征如下: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常命景德镇窑烧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则供,否则止”,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称之为“枢府”釉。
八、为什么瓷器底足刷护胎釉?
护胎釉又叫化妆土,该釉白净细腻,由含铁特别少或根本不含铁的瓷土配制而成。在瓷器入窑焙熄以前,先用浸渍或注浇法喷涂,将其施于胎体的表面,然后再上釉入窑可以提高瓷器的质量。其作用可以掩盖胎料因杂质未除净而泛出来的杂色或黑点,又可以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凸凹不平的毛病。如果附于护胎釉一定的颜色,还能起装饰作用。
陶瓷生产中,护胎釉常用的的三种作用分别为:
一、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
二、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
三、填补坯胎气孔。
九、宋代哥窑瓷器的胎釉有什么特点?
“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谢谢十、瓷器的胎跟釉各是什么意思?
瓷胎是指瓷器釉面一下的物质,一般瓷器底部露胎,也就是没上釉的地方,瓷胎就是瓷本身,外面上釉就是瓷器,换句话就是瓷器釉里面的部分。瓷釉又称陶瓷釉,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态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