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明朝瓷器艺术特点(明朝瓷器艺术特点是什么)

一、明朝御赐瓷器特点?

明代御赐瓷器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六种:

一、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二、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三、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四、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五、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六、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二、明朝艺术风格特点?

明代家具的艺术风格,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古、雅、精、丽。

古 是指明式家具崇尚先人的质朴之风,追求大自然本身的朴素无华,不加装饰,注意材料美,充分运用木材的本色和纹理不加遮饰,利用木质肌理本色特有的材料美,来显示家具木材本身的自然质朴特色。

雅 是指明式家具的材料、工艺、造型、装饰所形成的总体风格具有典雅质朴、大方端庄的审美趣味,如注重家具线型变化,边框券口接触柔和适用,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方和圆的对比,横与直的对比,具有很强的形式美。还如装饰寓于造型之中,精练扼要,不失朴素大方,以清秀雅致见长,以简练大方取胜。再如金属附件,实用而兼装饰,为之增辉。总之,明式家具风格典雅清新、不落俗套、耐人寻味,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

精 是指明式家具其做工精益求精,严谨准确,一丝不苟。非常注意结构美,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不用钉和胶,因为不用胶可以防潮,不用钉可以防锈,而主要运用卯榫结构,榫有多种,适应多方面结构,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学结构,又使之牢固,美观耐用。

丽 是说明式家具体态秀丽、造型洗练、形象淳朴、不善繁缛。特别注意意匠美,注重面的处理,比例掌握合度,线脚运用适当。并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框架结构,使家具造型方圆立脚如柱、横档枨子似梁,变化适宜,从而形成了以框架为主的、以造型美取胜的明式家具特色,使得明式家具具有造型简洁利落、淳朴劲挺、柔婉秀丽的工艺美。

古雅精丽体现了明式家具简练质朴的艺术风格,饱含了明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浸润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三、三国隋瓷器艺术特点?

隋代青瓷突出的特点表现有三:

一、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相比,隋代青瓷广泛吸收其他工艺品的优点和艺术成就,使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更加丰富多彩。常见的器物有碗、盘、杯、钵、盂、壶、坛、盆、缸、盒、枕、炉、博山炉、烛台、唾盂、砚台、水盂、腰鼓、棋盘等。此外还有俑类、兽座、凭几、凳、框等模型,以及青瓷权。

二、隋代青瓷的胎体很坚硬,灰青,颜色比较浅,有的成灰白色。由于工艺水平的提高,南北朝时期青瓷胎体中含粗大沙粒的现象已经减少很多,变得相对细一些。胎体中起泡、窑裂、歪扭变形的现象基本看不到。釉质有的泛灰,有的泛黄,比较凝厚,有流釉现象,一般器物施釉前上化妆土,有的不上化妆土,施釉注意盖口、颈、肩和上腹部,中下腹至底露胎,流釉成蜡泪。底的边棱有的用刀轻国削一下。较原始青瓷,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上的缩釉及麻癞现象减少。四系罐、盘口四系尊一类器物颈肩交接的积釉地方出现美丽的乳浊釉块斑。

三、隋代青瓷的装饰技法主要刻花、划花、捏塑和印花。花纹有图案类、花卉类和动物类。图案类有弦纹、绳纹、瓦沟纹、席纹、篦纹、联珠纹、直线方块纹、双圈纹、云头纹等。花卉类有忍冬、莲瓣、葵瓣、梅花、宝相花、团花、菊花等。动物类有龙、凤、蟋螭等。捏塑的动物有龙头、鸡头等。

隋代青瓷表现时代特点很明显。南北朝时,北方瓷窑体系刚刚建立,作品造型风格雄放犷达,南方青瓷胎体较薄,比较精巧细致。到隋代工艺融铸南北,既有北方刚劲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方清秀的特点,而且很讲究线型的阳刚之气。各个地方区域性窑系的特点表现不明显。

四、明朝有哪些瓷器?

明代瓷器

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渡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明代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达到了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顶峰。

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五、明朝的瓷器代表?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而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代景德镇瓷器是非常辉煌的,尤其是青花瓷,可以算得上是明代瓷器的代表。

六、明朝布料特点?

明朝服饰特点有哪些,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那么明朝服饰特点有哪些呢?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 “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七、瓷器特点?

1、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陶瓷的四大特点。

2、瓷器胎质轻薄,滋润透影,宛若蛋壳,薄如蝉翼,轻若绸纱。

3、胎质清脆,用指轻扣,能听到“咚”的脆响,宛若乐器奏出的优美磐声,扣人心弦。

4、与陶相比,瓷的质地更为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

八、明朝民窑瓷器值钱不?

个人感觉值钱,但还是要看什么东西的

九、明朝出口瓷器换回多少白银?

中国80%的瓷器出口亚洲(其中日本占20%),约16%出口欧洲,但都是高档品,其价值占中国瓷器出口的50%。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000吨之多,这包括从美洲、欧洲及日本的输入。那时明朝拥有的白银总量占有世界白银总量的1/3。

十、明朝外交特点

1

坚持和平原则

明朝建立后,积极恢复和调整因战争而受到影响的对外关系。在外交理念上,明朝十分注重发扬传统儒家文化与仁义思想,纠正了前朝元朝征战不断、威服天下的对外政策所带来的紧张外交关系;在外交实践上,奉行“以德睦邻和谐周边”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厚往薄来”的外贸政策和“一视同仁”的民族平等政策,积极构筑“相安于无事”并“永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共处外交关系;在制度化处理对外关系上,设立了完善的对外工作机构,设主客司“分掌诸藩朝贡接待给赐之事”,设行人司“专捧节、奉使之事”,设市舶司“掌海外诸蕃朝贡市易之事”,设鸿胪寺“掌管朝会与宾客等仪礼之事”,同时,设有四夷馆为专门的翻译机构,还设有会同馆专门接待朝贡人员住宿的驿馆并成为开市贸易场所。

为了积极发展周边外交及对外关系,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灵活外交措施。

一是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外交政策。洪武四年九月(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门颁布诏令,首次阐述了对外政策总纲领,强调“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这里既显示出朱元璋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决态度,提出军事应对或征讨的原则是“为患于中国者”,又明确提出对外政策总基调以和平外交为重,“不可辄自兴兵”。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刊布于世的《皇明祖训》首章中,明确朝鲜、日本和大、小琉球国等15国为“不征”之国,形成了明朝独特的以“不征”为特征的基本国策与和平外交模式。

二是坚决消除西北北元侵扰之患。朱元璋提出,“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先后5次亲征北伐,重创北逃的北元势力,较好地解除了来自北方蒙元势力的侵扰,既让周边国家看到了明朝的强大,也让他们看到了蒙元的最后失势,使他们更坚定地放弃观望思想,进一步稳固了与明交好的态度。

三是大量派遣使节出访各国。明成祖朱棣时期,派遣郑和7次从海路出使西洋,派遣陈诚5次从陆路出使西域。他们沿途积极宣扬明朝和平友好与商贸互惠政策,积极与相关国家及地区建立和平稳固的外交关系和商贸关系。郑和出使西洋到达的城市和国家多达36个;1419年陈诚回国时,有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余人的使团跟随回访。

四是采取了坚持正义、不倚强凌弱的外交做法。朱元璋曾说:“中国奠安,四方得所,非有意于臣服之也”,“惟欲中外人民咸乐其所”,“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复有所侵越”。在朝鲜由高丽王朝变更为李朝、安南王位更迭等过程中,明朝政府都于事后承认既成事实,并提出“推诚待之”“相安于彼此”,显示了互不侵犯、和平共处的理念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