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圈足发展史(瓷器圈足特征)
一、双圈足瓷器年代划分?
晚明时期
双圈底足和宽圈足的制作时代,一般多认为始于清代康熙时期,其实晚明时已经出现,顺治时则多加以发展。
如辽宁省文物商店收集到的顺治五彩五老观画大盘,其足内有较宽无釉沟槽呈双圈状。
二、元代瓷器圈足施釉特征?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
三、两宋瓷器有无平削浅圈足?
瓷器中的浅圈足是指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造型为平置的圆圈状。
圈足有高低深浅之分;圈足壁有薄厚之分。成型方法有镶接和旋削两种。圈足的造型始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诸多文化陶器均安装圈足。瓷器产生后,圈足更被广泛使用。它们多为施削而成。各个时期的挖足工艺略有区别,致使圈足的深浅、薄厚、足壁倾斜程度不同,成为鉴定其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宋朝时期瓷器的底足旋削而成,没有平削浅圈足了。谢谢四、瓷器中的浅圈足具体指什么?
瓷器中的浅圈足是指陶瓷器足部形式之一,造型为平置的圆圈状。圈足有高低深浅之分;圈足壁有薄厚之分。成型方法有镶接和旋削两种。圈足的造型始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诸多文化陶器均安装圈足。瓷器产生后,圈足更被广泛使用。它们多为施削而成。各个时期的挖足工艺略有区别,致使圈足的深浅、薄厚、足壁倾斜程度不同,成为鉴定其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瓷器发展史?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大约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能够烧造原始瓷器了。
而瓷器的真正成功烧造,也并非很晚,出现在东汉。烧成陶器、原始瓷器、瓷器,三者之间有个最为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温度。
东汉,是瓷器真正烧造而成时,这段时间,还只有青瓷和黑瓷两种,很单调。
东汉末年分三国,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家族终于迎来了一位新人,白瓷。
这里的青瓷、黑瓷、白瓷,并非是完全单指一种颜色。青瓷里面包含了青绿、青黄、青褐、青灰等;黑瓷里面包含了褐、酱等;白瓷也有可能略黄或略青。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釉料中铁的含量。如果釉里面铁的含量低于1%,烧出来就是白瓷;在1%在3%之间,就是青瓷;超过4%,那就是黑瓷。
历史的车轮滚向了隋代,在此时的瓷器家族里面,青瓷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但是刚来的白瓷不甘示弱,它正在慢慢积蓄能量,让自己越来越白,厚积而薄发。发展到了唐代,白瓷终于成功地站起来了,达到了可以跟青瓷抗衡的地步,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南方代表是来自浙江的越窑,北方代表是来自河北的邢窑,所以也有“南越北邢”的说法。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宋代,瓷器真正百花齐放的朝代。在这个朝代,有着我们最为著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
“汝、官、哥、钧”都是属于青瓷系的,而“定”主要是烧白瓷的。其中比较特殊的是钧窑,虽然颜色非常不像青瓷,但是它确实是属于青瓷系的。在宋代,还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宋真宗赵恒有5个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
是不是发现其中一个有一点点熟悉?
宋真宗在他用景德年号的期间,赐一个烧造青白瓷的原名叫“昌南镇”的地方为“景德镇”。在后来,这个地方以这个名字成为了全中国,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六、瓷器三足炉,底足部分,圈足凸起,哪个时代的特征?
瓷器三足炉,底足部分,圈足凸起,真品常见版式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元明时期的风格;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七、乳足瓷器特征?
一、大乳凸,无尖,宋代为主,元早也有。
二、小乳凸,有尖,元代为主,明末也有。
八、民国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红釉瓷器底足特征:呈现出米黄色及苹果绿的釉色。 从其瓷器的底部来看,瓷器表面的红色釉面从瓷器的口部逐渐向下增厚,并且在瓷器口部沿边的位置露出了一圈雪白的胎质。
整个瓷器的釉面到了瓷器的底部突然停止,成为了釉面最后的地方,导致其底部还呈现出米黄色及苹果绿的釉色,这一点也成为了鉴定红釉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九、卧足瓷器的时代?
卧足碗起源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时期,卧足碗器形小巧典雅,让人爱不释手。
十、瓷器底足怎么制作?
明代时候用竹子修胎,清代修的比较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