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秘色瓷器鉴定(景德镇秘色瓷器鉴定中心)
一、普天成秘色瓷器来历?
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
简称“秘瓷”。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二、宋代汝窑秘色瓷器的特点?
1、秘色瓷器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气孔亦似乎不见;
2、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部分器物略呈乳浊化,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3、均施满釉,部分器物底部垫烧部位在施釉后再行刮去,以方便垫烧,此类器物的外底一般较大,如玉璧底碗、枕等。
三、秘色瓷是什么颜色的瓷器?
“秘色”最早见于唐代文献,但究竟是啥颜色争论了上千年。八十年代挖掘陕西法门寺塔地宫,出了十六件瓷器,基本都是绿釉。这些瓷器,在唐代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资料上记载为“秘色”,此后绿色就成了定论。
四、秘色瓷器真品有开片吗?
没有。
秘色瓷质地细腻致密,造型优美柔和,色如山峦之翠,釉似玉石之润。它选料优良、制作精细、工艺先进、色泽迷人,其胎质细腻致密、釉质温润纯净、纹饰秀丽精美、器型雅致规整。胎类冰、釉似玉、色青绿,胎釉结合紧密,少有开片,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和珍品。
五、秘色瓷器与普通越窑的区别?
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铁锈点等杂质几乎完全不见,釉色以天青色为基本色调,施釉均匀,少见流釉或积釉现象。秘色瓷因其质地上乘、存世数量少而广为关注。
六、五代秘色瓷器底足特征?
1、秘色瓷器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气孔亦似乎不见;
2、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部分器物略呈乳浊化,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3、均施满釉,部分器物底部垫烧部位在施釉后再行刮去,以方便垫烧,此类器物的外底一般较大,如玉璧底碗、枕等。
七、越窑瓷器有“秘色瓷”之称,这个“秘”指的是什么颜色?
秘色瓷,汉族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秘色"一词据本百科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谢谢
八、瓷器气泡鉴定,最新瓷器气泡鉴定方法?
1、宋瓷五大名窑中,官、哥、定、钧四窑瓷器的气泡的特点是“聚沫攒珠”。 汝瓷气泡的特点是“寥若晨星”。
2、元青花气泡的特点是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层中散落着大气泡,绝无中等气泡过渡。
3、永乐瓷的气泡特点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布局疏朗,但较宣德气泡少。宣德瓷气泡特点是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间距流朗。
4、成化瓷的气泡特点是:彻底改变了宣德瓷大、中、小不同而布局疏朗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
5、有的也各具特点,如正德瓷气泡小而密集,成鱼子状。至于宋元瓷器不存在气泡一说,难以相信,可以说凡瓷器釉内都以不同形式的存在着气泡,仅有大小多少之分。
6、专家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艾尼提便携式显微镜600倍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
7、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200倍方可看到。
8、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
九、瓷器鉴定入门?
1 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瓷化程度、胎体和釉层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会导致器物重量的变化,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此还是需要大量的实际上手经验,逐渐形成真实客观的认知。
我们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断地感知、对比、总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不认识的瓷器断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当做是一种辅助手段。
2 干湿感
都说古瓷会出汗,瓷器的年龄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下,展现出的干湿度也有明显的不同。这里的“干湿”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现水珠什么的,具体指的是一种手上的感觉。
一般来说,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以上才会有出汗的感觉,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来手感是干燥、枯涩的,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气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刺耳的摩擦声,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湿润的感觉,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瓷器虽然干燥,但摩挲起来绝不是干涩的摩擦声。
3 润涩感
瓷器的润泽感是强有力的鉴定依据,虽然现代瓷器利用各种造旧技巧营造古瓷的润泽感,即使能在感官上蒙混过关,但只要一上手,就能大致感觉出来那种润朗、舒爽感。
4 软硬感
这个标准很特别,是一种结合手感和视觉的综合体验,对于瓷器来说,也只针对个别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
这种感觉结合瓷器来讲,就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刚柔感和触觉的尖钝性的复杂性感觉。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轮廓还是纹饰,相较于其它瓷器品种来说总带有一种硬挺感的,定窑和耀州窑的烧造工艺,都独具刚硬特点。而这种感觉也需要自己大量的上手观察和经验。
5 温凉感
如果说用来判断瓷器品质,那温凉感位居第一位,它是辨别瓷器品质优劣和品质高低的试金石。据说,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汝窑,不论是质地颜色还是工艺,如宝石一般温润细腻,冬暖夏凉。
6 生熟感
生熟感指的是瓷器击打起来发出的声音,从而反馈出瓷器本身的属性信息。
瓷器也和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声音,景德镇瓷器的最高境界之一就是“声如磬”,相同的道理。
烧成温度低,1150度以下,击打瓷器发出的声音如瓦砾,属于生瓷;1200度左右,声如硬木,属于半生瓷;1260度左右温度,声如石块略有回声,属于半熟;1320以上,声如金,回声悠扬,余韵悠然,属于熟瓷。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瓷器越熟手感就越重,只要掌握了各朝代瓷器的烧造习惯,生熟感对于瓷器鉴定来说也是有力依据。
7 滑滞感
只要是经历过岁月打磨的瓷器,其手感都会有一种润滑感,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等,这种手感源于岁月的打磨,是历史的烙印、衰变的结果,而这种“滑”是任何一种新瓷所模仿不来的。
8 粗细感
瓷器的釉面如同一面镜子,通过观察其粗细程度就能判断出窑口、历史年代、保存环境、脱玻程度等。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粗糙、简单,官窑虽然精于民窑,但经历过长久的历史打磨,必然也会粗糙不堪。这一点只能用来区分新老瓷器。
9 凹凸感
这一点很关键,凹凸感是鉴别元代和明代中期之前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重要依据。我们观察瓷器时,经常会发现有些瓷器外观上带有独特的凹凸线条感,这与当时的烧造工艺有很大关系。
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颜料,在描绘时下手过重就会出现结晶的现象。
釉里红的情形和青花恰好相反,以铜分子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温度一高就容易流淌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深浅不一的凹凸点,这一点是非常好辨认的。
另外,宋代钧窑官窑独具特色的蚯蚓走泥纹,也呈现出凸起、凹陷、平展三种状态走势,摸起来手感都不相同,这种烧造现象也很难仿制出来,所以在民国之前,这一点曾被作为判断钧窑的唯一标准。
十、瓷器怎么鉴定?
1:看彩
以釉下彩为例简单说一下彩对瓷器鉴定的重要性。青花和釉里红是两种釉下彩。青花瓷的颜彩料主要是用天然含氧化钴的矿石,釉里红就是用天然的氧化钴矿石作为颜料。这两种瓷器都是直接在瓷胎上绘画,画好后再上釉的。接着在温度1250-1300里的高温中烧造而成。说起青花料,就可以说到苏麻离青了,之前也有写过苏麻离青的鉴定文章,这里也就不加赘述。一件漂亮的瓷器上青花彩绘很美,但是所使用的青料根本在当朝都没使用过,那这种东西的真伪是不是就很值得商榷了呢?
2:看年代
想要确定瓷器的年代,那就要知道陶瓷的造型还有釉色特征。根据造型还有釉色是可以断定陶瓷的大概时期的,比如郎窑的红釉,只要一看到釉色就可以知道其是康熙早期的藏品。看造型,比如凤尾尊,最早不会早过清代初头;棒槌瓶也是清代创烧的。每个时期的造型和曲线都是不一样的,要把握住每个时期的标准器的器型,对于年代的判断就有了大概的蓝图。
第三:看胎釉
不同时期和窑口烧制出来的瓷器,因为胎釉成分和烧制条件的不一样,所以烧成的器物质地以及釉色也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也是成为了鉴定的重要依据。观察底足,是鉴别胎质的主要依据,这个是在任何时代还有任何器物,底足边缘或者说是露胎的和器身缩釉的地方施可以看出它的一个胎质的特色。比如说,宋代建窑生产出来的黑釉瓷,胎釉含铁的成分多,所以胎色呈现紫黑,胎质也坚硬。那如果是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虽然有的器型和釉色都和建窑相似,但是因为制胎使用的原料不一样,所以胎色的呈现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这是区分窑口的非常直观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