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瓷器

瓷器的底足(瓷器的底足,谁有知道全部)

一、瓷器底足怎么制作?

明代时候用竹子修胎,清代修的比较规整

二、磁州窑瓷器底足特点?

早期底足较宽,足底往往粘有石英托珠,纹饰简单,由于初将烧柴改为烧煤,烧成气氛不稳,产品色泽与五代和宋中期相比,普遍发暗;中期壁薄质细,致密度超过此前产品,底足增高,以饰釉后再经二次精修的高窄圈足为特征;晚期盛行斗笠状小碗,以足底变矮、器胎变薄、出现鸡心底为特征,还盛行印花器。

三、乾隆瓷器底足特征?

乾隆瓷器底足,清朝早期大器光滑砂,顺治康熙多样夸。双层斜削和平削,外高里矮内敛搭。三层台式槽拱平,滚圆泥鳅直高扒。

注解:

早期顺治康熙时的底平光滑底足,有粘砂。清朝各种底都出现了,如双足底、内敛底、外敞底,有台阶式底,多台阶式、直平式、泥鳅背式,乾隆果绿色底有涟漪波纹是特色。

光从底足是无法判断一件瓷器的价值的。要从多方面去考究。

四、注浆瓷器底足特征?

注浆瓷器的底足特征:

首先整体瓷器胎体光滑无比;瓷器的器型非常周正;瓷器的胎体形状不是十分复杂;没有接胎的痕迹和可能;瓷器的整体质量较轻;瓷器的凸凹一致;胎壁较薄,这些都提示是灌浆胎,一句话就是如果瓷器的胎体完美无缺,都要怀疑是不是灌浆胎。

五、宋代瓷器底足特征?

宋代哥窑、传世哥窑瓷器、仿哥釉瓷器的底足必须有,紫口铁足,这是哥窑瓷器的最显著特点,“紫口铁足”,指的是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六、唐代瓷器底足特征?

一是不同时代的瓷器底足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唐代用饼底,宋代以前很多瓷器的底足有垫烧痕,元代瓷器底足中心有鸡心状,清三代的大笔海很多用玉壁底,康熙底足往往有二层台,南宋官窑的修足非常规整特别是琢器等等。可以说瓷器的底足是了解一件瓷器的重要窗口。

二是不同窑口瓷器的底足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钧窑瓷器宋代施釉到底,往往底部还有护胎浆,而元代钧窑则施釉不到底,往往还外低内高有倾斜度。宋代汝窑底足多见支钉痕,元代龙泉底足往往旋肚脐秞。

三是瓷器新老底足的反映完全不同。

一方面老瓷底足的露胎部分发干、相对粗疏,新瓷底足露胎部分显腻、相对密实。这是不同时代瓷土的粉碎工艺、淘洗土艺和瓷胎的成型工艺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老瓷的流传过程中圈足的包浆、磨损痕有明显的老化熟旧痕迹,而新瓷则火气未退没有包浆显得生硬。

当一件到代瓷器的底足具备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时,则可能是到代的。不具备这些特肯定是不到代的。因为还要特别注意现在造假手段中还有用“老底接新瓷"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用综合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把握。

七、隋代瓷器底足特征?

隋代瓷器底足一般为小平实足底,底下为圆饼状,足的边缘用刀削去,通称削棱足。

隋朝时制瓷业主要以烧造青瓷为主,多以简单的刻花、划花为装饰,也常用朵花、几何纹、草叶纹组成团状或带状图案,这时的青瓷时代特征鲜明。

八、民国瓷器底足特征?

民国红釉瓷器底足特征:呈现出米黄色及苹果绿的釉色。 从其瓷器的底部来看,瓷器表面的红色釉面从瓷器的口部逐渐向下增厚,并且在瓷器口部沿边的位置露出了一圈雪白的胎质。

整个瓷器的釉面到了瓷器的底部突然停止,成为了釉面最后的地方,导致其底部还呈现出米黄色及苹果绿的釉色,这一点也成为了鉴定红釉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

九、底足为双圈层底的瓷器?

这是清代康熙早期景德镇窑流行的一种圈足,瓷器底部有凹槽一周而形成层圈足,但是内圈足略低于外圈足,它实际不起支撑作用,在部分瓶、盘、罐有双圈足,并不是都有。

谢谢

十、宋代瓷器底足和金代底足区别特征?

宋、金所产钧窰瓷器,因其朝代的更迭,釉料配方的改变,胎土的精粗差异,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窰口的不同,产量的增多等等,使其有明显的不同特徵。这些不同特徵便是分辨北宋、金、所产钧瓷器的依据。当然,宋、金、钧瓷的差别,不像朝代更迭那样界线分明,一刀切,它有一个烧制的渐续过程。但总的来说,它既然是一个时代的载体,就必然有能够反映这一时代钧瓷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