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瓷器底足欣赏(邢窑瓷器底足欣赏图片)
一、唐代邢窑瓷器底足特点?
有以下特点:
带有底款的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二、东沟窑瓷器底足特征?
底足不失釉,圈足。
东沟窑位于河南汝州市山峪乡东沟村东,以烧造青瓷著称,产品兼具汝、钧窑特徽。瓷胎多为灰色,有深浅厚薄之分。釉色有天青、天蓝、葱绿、茶叶沫、鱼肚白等。此窑场于宋代初年为政府掌管,其产品釉色以天蓝釉和青绿釉为主,遗存较少,意味均得汝、钧之趣也。
三、郎窑瓷器底足特征?
郎窑红底部特征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但是底足的特征就是“脱口垂足朗不流”,意思就是釉质不过足,因为郎窑红的釉非常昂贵,才有这种说法。供你参考。谢谢
四、越窑瓷器底足特征?
底部支烧的工艺,足是不露胎的。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越州境内,即今浙江省宁绍平原上的绍兴、宁波两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五、金代钧窑瓷器底足特征?
金代初期的钧窑瓷器做工精致,俢足仔细、规整,器物外底足也上釉,仅露足端,而往往在露胎的足端施一层酱黄或褐色护胎釉,足部看不到削足痕迹。
金代后期的器物外底足虽无前期制作规整,也象征性地在外底足上釉或点釉,制作显得急促而潦草。
后期,器物的外底足往往没有点釉,器物外不施满釉,碗盘罐施釉不及足。
六、耀州窑瓷器底足特征?
不同时期的耀州窑瓷器特征不同。
例如,唐代耀州窑瓷器底足为宽矮圈足,晚唐逐渐演变为圈足细窄的玉环底。五代时期瓷器器底较大,足多外嫩。宋代早期的耀州窑瓷器器底较宽,宋代中期器底足增高,而宋代晚期瓷器底足变矮,器胎变薄。
七、耀州窑瓷器真品底足特征?
耀州窑瓷器在不同时期其底足的特征不同,唐代时期的耀州窑盘碗瓷器底足为宽矮圈足,也被称为玉璧形底,晚唐时期逐渐演变为圈足细窄的玉环底。
五代时期的耀州窑瓷器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底较大,其足多外嫩,通体施釉到底,有较多的裹足釉装饰,并且器底或足底大多都会留有三角支垫或托珠支垫的痕迹。
宋代早期耀州窑瓷器器底较宽,足底常粘有石英托珠。宋代中期耀州窑瓷器底足增高,而宋代晚期的耀州窑瓷器底足变矮,器胎变薄,同时出现了鸡心底。
八、清代龙泉窑瓷器底足特征?
龙泉窑瓷器底足胎色灰白,釉色艾绿,釉质薄匀晶莹,多以刻花、篾点或篾划装饰技法,表现波浪、蕉叶、团花、缠枝花、流云、婴戏等纹样。还有塑贴纹饰。器类以碗、盘、壶等为主,也有少量的盆、 钵、 罐、瓶等。造型端庄,制作工整,器底旋削平滑。
九、越窑瓷器底足支钉有几种?
越窑瓷器底足支钉有两种,越窑瓷器特点是胎骨薄、施釉均匀,釉色清脆莹润、光彩照人。
此外越窑青瓷的纹饰以光素为主,此外还有划花、刻花、堆贴、镂空等纹饰,比较常见的纹饰以花鸟、水草
十、馆藏五代越窑瓷器底足特征?
一,五代时期瓷器圈足直径宽大且外撇。不同于唐代时期的玉璧底和假圈足,为了增加瓷器摆放时的稳定性,延续了唐代仿金银器的造型,五代时期把圈足设计为宽而外撇,侧面观察呈梯形,也是制瓷工艺水平的又一次提高。耀州窑和长沙窑所产器物足壁较厚,定窑所产器物足壁则相反。
二,五代时期瓷器挖足呈弧形。大件器物,如罐子、壶、执壶挖足形成的圈足内壁与器底略呈弧线,形成一个倒扣的锅底,底足有挖足后形成的乳突。
三,五代时期瓷器足削规整。圈足与摆放时的接触面称为足底,足底平切,修饰规整,圈足外壁与足底相接的棱用刀斜削。器形变得不像唐时的雍容端庄,而是向小巧精致,典雅俊秀发面发展。
四,浅圈足外高内地。浅挖的圈足内外壁大致相同,但细细观察外壁略高于内壁,有点像鱼脊背。
五代瓷器胎质多数细腻光滑。但耀州窑胎质中颗粒杂质多,粘砂现象普遍。流釉现象在五代时期瓷器中也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