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五代瓷器圈足(唐代五代瓷器圈足图片)
一、唐代瓷器底足特征?
一是不同时代的瓷器底足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唐代用饼底,宋代以前很多瓷器的底足有垫烧痕,元代瓷器底足中心有鸡心状,清三代的大笔海很多用玉壁底,康熙底足往往有二层台,南宋官窑的修足非常规整特别是琢器等等。可以说瓷器的底足是了解一件瓷器的重要窗口。
二是不同窑口瓷器的底足有不同的工艺特征。
钧窑瓷器宋代施釉到底,往往底部还有护胎浆,而元代钧窑则施釉不到底,往往还外低内高有倾斜度。宋代汝窑底足多见支钉痕,元代龙泉底足往往旋肚脐秞。
三是瓷器新老底足的反映完全不同。
一方面老瓷底足的露胎部分发干、相对粗疏,新瓷底足露胎部分显腻、相对密实。这是不同时代瓷土的粉碎工艺、淘洗土艺和瓷胎的成型工艺所决定的。另一方面老瓷的流传过程中圈足的包浆、磨损痕有明显的老化熟旧痕迹,而新瓷则火气未退没有包浆显得生硬。
当一件到代瓷器的底足具备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时,则可能是到代的。不具备这些特肯定是不到代的。因为还要特别注意现在造假手段中还有用“老底接新瓷"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用综合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把握。
二、唐代瓷器玉璧底足特征?
玉璧底也称作玉璧形圈足,唐代中、晚期流行足式之一。造型为圆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圆,形似玉璧,故名。底心内凹处有施釉与不施釉之分,施釉者只有圆环形地面露胎。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窑口制品上均有所见。谢谢
三、唐代五代宋代底足特征?
宋代哥窑、传世哥窑瓷器、仿哥釉瓷器的底足必须有,紫口铁足,这是哥窑瓷器的最显著特点,“紫口铁足”,指的是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四、唐代邢窑瓷器底足特点?
有以下特点:
带有底款的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五、五代白瓷器底足特征?
景德镇五代白瓷的口沿与腹部的特征同其他窑口比较来看,差异性较小。
底足:内壁与底有明显的相交轮廓线,似“月亮底”,内底广而较平,支钉装烧的碗盘内心和足端有支钉痕迹。 盘类圈足大而矮,足外壁垂直或微外撇,足壁厚近1厘米,足端平切,内墙外切,足底较平。 另外还有平底内凹、卧足不明显的卧足盘类。 碗类足径一般接近口径的1/2。 足端平切,约厚8毫米。 壶类圈足较矮、足壁较厚、足端平切。 留有支钉痕,砂底。 与同时期安徽的繁昌窑白瓷相比,底足的差异较明显。 景德镇的白瓷圈足较厚,多为利坯挖足,圈足大而矮,足外壁垂直或微外撇,足端平切,内墙外切,足底较平,且因垫圈含铁量高,底部有明显的垫圈痕迹和类似“火石红”的颜色,并因烧制温度高,有黑褐色粘渣,粘沙跳起黏住底足。
六、五代青白瓷器底足特征?
一,五代时期青白瓷器圈足直径宽大且外撇。不同于唐代时期的玉璧底和假圈足,为了增加瓷器摆放时的稳定性,延续了唐代仿金银器的造型,五代时期把圈足设计为宽而外撇,侧面观察呈梯形,也是制瓷工艺水平的又一次提高。耀州窑和长沙窑所产器物足壁较厚,定窑所产器物足壁则相反。
二,五代时期青白瓷器挖足呈弧形。大件器物,如罐子、壶、执壶挖足形成的圈足内壁与器底略呈弧线,形成一个倒扣的锅底,底足有挖足后形成的乳突。
三,五代时期青白瓷器足削规整。圈足与摆放时的接触面称为足底,足底平切,修饰规整,圈足外壁与足底相接的棱用刀斜削。器形变得不像唐时的雍容端庄,而是向小巧精致,典雅俊秀发面发展。
四,浅圈足外高内陆。浅挖的圈足内外壁大致相同,但细细观察外壁略高于内壁,有点像鱼脊背。
五代青白瓷器胎质多数细腻光滑。但耀州窑胎质中颗粒杂质多,粘砂现象普遍。流釉现象在五代时期瓷器中也很常见。
七、唐五代瓷器底足特点?
五代时期瓷器圈足直径宽大且外撇。不同于唐代时期的玉璧底和假圈足,为了增加瓷器摆放时的稳定性,延续了唐代仿金银器的造型,五代时期把圈足设计为宽而外撇,侧面观察呈梯形,也是制瓷工艺水平的又一次提高。
耀州窑和长沙窑所产器物足壁较厚,定窑所产器物足壁则相反。
八、唐代绞胎瓷器底足的特征?
绞胎瓷是用压制很薄的黑胎土和白胎土相间叠摞而形成的胎泥,塑造出像木头纹理一样的效果,上釉后烧造而成的,常见的器型有骆驼、马匹、陶俑、瓷枕、盘、碗、三足炉等。
绞胎瓷起源于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政治、经济繁荣的朝代。唐朝的富足和强大,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想象的,当时国富民安,唐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开始在生活质量和品质上有了求新、求美、求华贵的更高追求,反映在制瓷业上,可谓“百花齐放”, 除总体上呈现“南青北白”格局外,还创新烧造出了秘色瓷、唐三彩、唐花釉瓷、唐绞胎瓷等。绞胎瓷,有专家认为是当时人们仿犀皮漆器的一个独特瓷器品种
九、五代秘色瓷器底足特征?
1、秘色瓷器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气孔亦似乎不见;
2、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部分器物略呈乳浊化,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
3、均施满釉,部分器物底部垫烧部位在施釉后再行刮去,以方便垫烧,此类器物的外底一般较大,如玉璧底碗、枕等。
十、双圈足瓷器年代划分?
晚明时期
双圈底足和宽圈足的制作时代,一般多认为始于清代康熙时期,其实晚明时已经出现,顺治时则多加以发展。
如辽宁省文物商店收集到的顺治五彩五老观画大盘,其足内有较宽无釉沟槽呈双圈状。